沿海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自然形成了獨特的海上規則和禁忌。
除夕和正月十三,漁民們在海邊擺好供品,放鞭炮,燒香紙,虔誠地拜拜。
《憶風》漁民憑經驗記住大風大雨的時間,從而預測百日之後的風土人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是龍風日。漁民們經常利用這壹天的風向來預測海上的收成,燒紙、燒香、磕頭,祈求“順風航行”。
新船靠岸後,船主選擇“黃道吉日”,擺好供品,點燃蠟燭,在船頭焚香黃表,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贈送禮物。船主手持朱砂為新船清理點燈,船頭刷漆,桅桿掛紅旗,船夫吹響“壹切順利”的號角,將船送入海中。
“上網”每年年初,修剪了壹個冬天的網先在海岸上套好,鑼鼓鞭炮齊鳴。漁民們提著魚網,喊著他們的歌,慢慢登船,把魚網壹節壹節放進船艙,向他們敬禮祝福。
“出海”前,宰殺壹頭豬,剝了皮,燙了皮,把整頭豬供奉在船頭,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升起彩旗。祭祀結束後,將豬剖開,去骨,切成大塊,燉成“肥肉”,漁民們吃喝起來。外人見劇組吃飯,不需要謙虛。
祭祀龍王的漁民第壹次出海檢查漁網。他們抓來的魚煮熟盛在盤子裏,澆上酒漿,燒上香紙,祈求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禁》中禁止說“漏”、“轉”、“扣”,而要說“亮”、“轉”、“劃”、“跨”;出海要說“高”“低”而不是“遠”“近”;卸完魚蝦,說“滿”而不是“卸”或“沒有”;帆應該叫“彭”;餃子煮了說“賺了”;“訴訟(灌水)”就是“訴苦”;繩子斷了,就說“上”;“第十天”(摸石頭)換成“兩個五”;東西壞了不要說“壞了”,要說“笑了”;遇到鯊魚、鯨魚等老魚,不應直呼其名,應稱“老人”;航行時,禁止吹口哨和講笑話。勺子和飯碗不準扣,筷子不準端在碗上,吃完飯筷子要往前沖,以示舟車勞頓,暢通無阻;禁止女性跨弓,也不允許在弓上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