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仇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回答: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被認為是壞人了,對嗎?我回答:是的。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為什麽好人關羽要幫壞人殺壹個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的人?網友對這個話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壹個話題:應該如何給孩子講歷史?這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而富有質感,非常復雜,缺乏壹定的生活經驗積累和知識修養,無法體會其中的細微之處。而孩子思維簡單,習慣於用好人/壞人,非黑即白,做壹個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從而了解歷史,自然充滿疑惑。我小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中國古代史,老師講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有重大歷史意義,後來被秦朝鎮壓了。我舉手問:農民起義的都是好人。為什麽會失敗?那時候看的是動畫片,漫畫書,還有壹些主旋律的電影電視劇。最後正義取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應該會有壹個輝煌的結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失敗了。老師聽到這個問題有點懵。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壹定贏,壞人不壹定失敗。壹個好人失敗了,但他可以為其他好人樹立榜樣。雖然當時沒看懂,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答案在孩子的理解中是最好的。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發生偏差的例子很多。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壹直是壹個溫柔敦厚,謙虛善良的大叔。後來看了史書,才知道這家夥其實是個苦命酒鬼的主兒。《關雲長》中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壹句臺詞:男子漢孔融,堅決不放過梨和酒。小時候,父母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時,總會加上壹句:妳要學習孔融的謙讓精神。如果壹個孩子真的在史書上讀到孔融,學會了他的禮儀,妳說呢?我其實有壹個稍微偏激的觀點,沒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同,可以舉例子教,但歷史觀是壹個積累的過程。讓壹個孩子樹立歷史觀,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騎自行車壹樣荒謬。給孩子講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不要摻雜太多說教,只要講故事,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妳會主動去了解;了解多了,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確立歷史觀之後再去明辨是非,為時未晚。當然,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更簡單的方法。比如文章開頭遇到的問題,可以這樣解決:把孩子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必須從曹操和燕文老大袁紹的關系說起。要理清曹和袁元元,首先要說董卓為什麽要去北京。不得不說黨派之禍,西北軍閥與羌人關系的演變。此時,大多數孩子都不耐煩了,直接離開,妳也就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