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幽默的話題?求求各位大神
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嚴肅的思考和深刻的話題。比如《淮南子》說,“道德之論,如日月之論,不可改。”但這並不妨礙妳擁有另壹種人生境界和文化品格——幽默。正如清代戲劇家李漁所說,“雅與俗皆益,理與理皆可。”幽默壹定是智慧的體現,它的美好往往是壹瞬間的收獲,平日的積累。有壹次,愛因斯坦演講時,壹個中學生讓他背壹個數學公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被這個“小兒科”的話題難住了,但他的坦誠卻把尷尬變成了幽默:“既然是中學課本上的,我為什麽要背?”這則軼事印證了老周古城對幽默的定義——“當智慧超過需要時,幽默和機智就出現了。”我們借用壹個俗不可耐的比喻——把文化形容為寺廟。那種幽默,既不是威嚴的方門,也不是書生氣的書房。只是董橋先生筆下的後花園——晚香落,荷塘呱呱,人忘了墻上的外文。壹不留神,假山後面閃過壹個夢中的微笑。沒燈沒歌無語也沒關系!三更過後,壹個白色的玉簪出現在板凳下的綠草中,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引子。然而,正如後花園往往是最能看出壹所房子品味的地方壹樣,幽默感最能反映人的心思、興趣和文化。林語堂先生寫道:“沒有幽默,民族文化就會越來越虛偽,生活就會越來越欺詐,思想就會越來越迂腐,文學就會越來越幹癟,人心就會越來越頑固。”都說人生如戲,認真又虛偽...妳可以裝真,但是光靠幽默是演不出來的。在人的許多品質中,有許多是可以表演和偽裝的,但誰要是假裝幽默,誰就經常扮演小醜。在古代中國,人們讓嫌疑犯嚼幹米飯。他們認為騙子因為緊張而分泌不出足夠的唾液,飯嚼完還是幹的。這種說法是否合理並不重要,但缺乏文化品位的人是無趣的、沒意思的並沒有錯。宋代詩人黃庭堅早就說過:“人若不讀書,世俗之俗便生,照鏡子時面目可憎,語言卻無味於人。”"智者無為,愚者自縛."幽默是壹種自然而庸俗的人生境界,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麽事,都是有趣的。袁宏道這樣描述壹座寺廟:“有兩棵老槐樹,壹個和尚清凈瘦。”簡潔優雅;金聖嘆寫道:“聽說城裏的胖和尚死了,還不錯。”和尚吃素,胖的肯定會犯戒。難怪金師傅要“快”;蘇東坡的流放生活很尷尬,但他很認真地告訴政府裏的人,每天享受三白,不回復,世上就有八寶。三白是什麽?“壹撮鹽,壹碟生蘿蔔,壹碗米飯,就是三白。”.....晚清軍政大臣王文韶,因機智過人,被人戲稱為“油浸枇杷核”。當時人們對它的評價是“無損無譽”。後來因為有人彈劾她,慈禧壹怒之下想殺了他,但是榮祿挺身而出保命。那天在宮裏,壹邊是疾言厲色,壹邊是苦苦哀求。他雖然在場,但由於耳聾,對另壹節車廂的風暴全然不知,迷迷糊糊地過了生死關。沒有幽默感的人成了幽默的主角,這本身就揭示了幽默的故事,但也經常發生。偶爾看舊聞,有壹些看似幽默的東西,因為滲透太久,讓我感受到了不壹樣的味道。1894年3月,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到重慶附近農村采訪時寫道:“豬肉用大註射器從大靜脈註水,使豬肉看起來很重。”4月,他去了雲南的壹個鎮:“我住在壹個設備齊全的酒店上面的壹個幹凈的房間裏。墻上潦草地寫著“××××我們來這裏參觀”幾個大字。有人告訴我,這是來自中國的遊客寫的,這表明他們以前來過這裏。”“註水肉”和亂塗亂畫有這麽長的歷史。蘇格拉底提醒我們,“看得見的是看不見的影子。”那些“看得見”的幽默帶給我們壹種沈重的“看不見”的歷史感。俄國思想家赫爾芩在《家》這部戲劇中說:“只有堅強的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堅強的人謙虛,只有堅強的人寬恕,只有堅強的人笑——但他的笑往往類似於眼淚。”也許,面對幽默這個話題,我們最好的回答就是這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