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是怎麽來的?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是怎麽來的?

端午節是三大民間節日之壹,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捧。除了吃粽子,賽龍舟,抽艾灸,還有什麽?

壹、名稱端午節的名稱很多,可以分為幾類:

按季節分,稱為端午、端陽、崇武、重陽節。

按節日制作,稱普節、粽子節、苦瓜節。

根據節日民俗,它被稱為端午節、女兒節和詩人節。

根據節日的功能,稱之為藥節、土蠟節等。

端午節自漢代起定為農歷五月初五,有的定為五月初四,節日活動貫穿五月。

二、端午節的來源是重五,源於重午。它原本是仲夏月的第壹個正午,也就是夏歷的正午,因此得名重午。晉人周朝地方風俗:“終,始”。

數字取代了記載幹支的時間後,重午演變為重五,即夏歷五月初五。①

在漢代以前,端午節不是壹個節日,而是壹個被廣泛接受的節日,它有三個來源。

首先是辟邪。古人認為五月不明,《呂春秋·仲夏紀》代表了官方的時令觀。它相信“是月,晝長,陰陽相爭,生死有分。”

所以五月出生的孩子“害父害母”、“五月到了就再也不搬走了”、“五月蓋房子會讓人禿頂”等等。

這樣,人們就需要驅走邪靈。辟邪是就地取材,主要是壹些草藥和中草藥,比如艾草、菖蒲,還有後來的雄黃酒。

二是紀念。“五月,俗稱邪月”,逐漸體會到與死亡有關的故事。如《荊楚紀年》說,屈原於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江。

屈原的卒年在不同的史書中有記載,學術界對屈原的真偽也有分歧。

但這並不妨礙民眾紀念屈原。

同樣,曹娥的紀念碑記載曹娥的父親死於5月5日,錢塘江邊的人們也把伍子胥的祭日定在這壹天。

總之大家都會找壹個精神偶像來紀念這壹天,主要是紀念屈原。

第三是賽跑。龍舟比賽起源於戰國時期。屈原、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踐等人在《荊楚紀事》中記載了人種雜交的起源。②

荊楚紀念屈原,吳越紀念勾踐任勞任怨的水師,或者伍子胥和他孝順的女兒曹娥,都是後人所附。最早的種族應該是對龍的圖騰崇拜。

聞壹多《端午考》指出:端午是“古代吳越壹個龍圖騰群舉行的圖騰節日,簡而言之就是龍舟節。”③

上述三個來源相互作用。東漢以後,楚人為了紀念屈原,賦予了龍舟競渡愛國的內容,結合民間的驅邪、采藥、節令等習俗,最終形成了端午節。④

第四是傳統。季節習俗從北到南不壹樣,漢族和其他民族也不壹樣。北方水少,東北的遼、金等民族競相騎馬射柳,而在華北則有“親嘴”之意,已婚婦女回娘家探親,所以5月5日被稱為女兒節。

民國以後,南方的習俗逐漸北移,北方傳統逐漸被南方傳統所取代,形成了就“粽子”而言的端午節。

第三,民俗氣候變化,節日習俗也隨之變化。先秦五月有“蓄蘭沐浴”、采藥“杵除毒氣”的民俗,衛生防疫目的十分明確。

端午節早期,根據宗谷的記載,民俗主要有踩百草、采艾草、用菖蒲掛門窗、賽跑、采草藥、用彩絲紮臂、教八哥說話、吃粽子等。

這些民俗現在已經消失了,比如采草藥,用彩色的絲綢綁手臂,教八哥說話。那時候,吃粽子要等到夏天的至日,比端午節晚半個月左右。

總結起來,大致可以分為:

去散步采藥,季節性的民俗,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找機會出去玩。在古代,應該是養生之道。盛夏的端午節氣候宜人,親近自然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踩百草,摘壹些草藥和中藥,是用來驅邪祛病的。這壹習俗在民國時期仍得以保持。民國四年《漢口小誌》記載“後湖遊人如蟻”,熱鬧可想而知。

或者找個人陪妳去大別山。

插艾草、菖蒲,貼剪紙在門窗上插艾草、菖蒲,昆蟲、蒼蠅都進不來,香味四溢。

據《景帝紀勝》記載,清代北京“以艾虎、窗貼、吉祥葫蘆為裝飾”。⑤

清末寫的《京都風俗》壹書記載了北京的端午節。“買粽子,櫻桃,桑葚,供奉神佛。買艾普,放在門邊,貼上老虎、蠍子、青蛙或天師的圖片,揭開,那叫壹個神奇的魅力。”⑥

女人們拿著香囊和雄黃酒,用碎花的紅綾線做成老虎形狀,串上普愛、瓜豆、蔥和蒜,戴在頭上和孩子的辮子上。

《燕京歲時》記載,從五月初開始,將雄黃、酒曬幹,敷於小兒額、鼻、耳等處,以除毒。⑦據《漢口小誌》記載,漢口人端午飲菖蒲酒、雄黃酒,用朱砂、雄黃塗於小兒額頭、五官,以除疾病。朱砂和雄黃也撒在地上驅趕蛇和昆蟲。

吃粽子也叫交薯,周朝地方習俗中的粽子是竹筒飯。《齊和續》中記載的梁朝吳郡:

屈原回到死室,告訴長沙人,竹粽子被小龍偷了,要用茭白的葉子封起來,用彩線紮起來。小龍害怕茭白和彩線。

這樣算下來,現在的粽子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漢口小誌》記載“糯米裹葉”。這和現在的粽子壹模壹樣。龍舟比賽有大船和小船,分別叫“飛福”和“水馬”。顧名思義,水邊的人把船當馬。意思是開快車。

比賽時,州政府官員和人民都去水邊觀看比賽。

《隋書地理》說,屈原縱身跳入汨羅江,人們把他追到洞庭湖,爭先恐後地劃著小船去救屈原,這已作為賽龍舟的習俗流傳下來。

民國時期漢口賽龍舟的特點是“數十人駕壹條小船,多人劃槳齊飛,疾如風雨,鼓聲對應水聲,岸上看客閉塞”。

騎馬拍柳的時候,南方忙著賽龍舟,北方也沒閑著。射柳,源於東北遼金的習俗,將柳枝插在地上,用手帕做標記,騎馬射箭。射掉柳枝接住是最好的,射掉不接住是其次,射不斷不漏是消極的。

也很刺激,但是這個習俗在清朝以後逐漸消失了。⑧

端午節期間的旅遊主要是北方的廟會。北京的城隍廟壹開始熱鬧了十天。吃喝玩樂。

漢口人已經過了壹年端午節了。“從初壹到十八,鼓聲鞭炮聲,響燈聲,不分晝夜,到處都是。”從五月初壹到十八日,狂歡節持續了十八天。

五月初五,各行業放假壹天,“劇飲幹杯”。

當時有壹首詩為證:“剝下吃剩的玉米,閑來無事,藥店裏的辣椒鋪就要關門了,中午黑傘遮頭,大家壹起去桂山。”

漢口自近代以來就是著名的通商口岸,人們的思想相對解放,沒有看到太多對女性的壓迫。端午節期間,婦女們會戴上艾草和香囊。

“亦有士女坐於四柱青簾之舟,垂於竹簾旁,烹飲歌唱,遊來助興。”壹派鸚哥柔美的文字,美麗的影子和花朵。⑨

綜上所述,端午節不是壹個節日,它起源於南方的龍圖騰崇拜,起源於先秦時期的生活和軍事,形成於漢晉時期的人文需求,發展於後世的民俗。

時至今日,龍舟、粽子所蘊含的愛國情懷,艾草、菖蒲所倡導的天人合壹的理念,親情、養生理念、民俗飲食的基因,已經成為中國人心中深深的情結。

正所謂遊子心不知所措,壹縷宗鄉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