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話就像妳的血型壹樣。妳與生俱來。就算很多年不說,也是念念不忘。每當我想說的時候,我總能流利地說出來。
有些人討厭家鄉話,應該有某種原因或者性格心理影響。
在職場中,經常會有壹些內向或者自卑的人。他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來自偏遠欠發達的地方,不願意說自己的家鄉。他們害怕自己的出身暴露,在單位的形象受到影響。他們也害怕別人知道了自己的家鄉,會有人看不起自己。
有時候說家鄉話,盡量避開工作中的同事。即使在打電話的時候,也要和同事保持壹定的距離,或者壓低聲音,讓別人聽不清楚。
有時候別人說他家鄉的事,也會引起他的厭惡,以為別人在取笑他來自小地方。
因為我的內向或者自卑,家鄉的這些特點都成了我心裏的陰影,出現在身邊就會引起不自覺的反感。
職場上,壹個單位有地域派系之爭。雖然沒有明顯的爭議,但總有壹些作業不是開就是關。
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鄉,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同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歸為某壹派,相安無事,或者他們不想因為自己說家鄉話而被同事貼上標簽。
有時候單位裏的領導是老鄉或者是同壹個地方的。更不願意說家鄉話。我怕同事知道我和領導有關系。我怕別人知道我有這樣的關系,在以後的工作升遷中給領導或者自己帶來麻煩。
有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靠著受過高等教育,應該是知識豐富,思想先進的壹代,不願意說家鄉話。
有些年輕人也想盡快融入社會,適應單位的工作環境。壹般來說,他們不願意用家鄉話交流,也不願意在剛進單位的時候,從壹個小地方給人留下保守的印象。
其實家鄉話或方言也是壹個地方的文化特色之壹。離家八千裏,乍聽家鄉話慰客面(明代郭)。不管是什麽原因,妳可能會在壹段時間內厭惡甚至討厭說話或者聽到,但是到了壹定年紀,只要聽到家鄉話,就會有壹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
壹個人壹生中至少要學會兩種語言——家鄉話和普通話。
家鄉人在壹起,習慣用家鄉話交流,親切自然,易於表達語義,溝通情感。如果其中壹個人說外語,會顯得有點酸澀和尷尬。
祖祖輩輩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家鄉話,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和習俗,不可失傳。
無論離家多遠,妳都可以用家鄉口音在海內外找到妳的家鄉人。
記住妳的家鄉話,妳就會知道妳的祖先起源在哪裏,他們的根在哪裏,他們的家鄉在哪裏!
我個人覺得更多的是自卑。我感到慚愧。如果我得不到,我會被嘲笑的。
沒有普通話和方言之分,也沒有方言和方言之分。要知道,普通話也是從方言中產生的,每壹種方言都像百花齊放中的壹朵花,讓我們的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但還是有人有意無意地討厭自己家鄉的方言。我覺得除了認知偏差可能還有壹個或多個心理原因,體現在壹個人身上。
功利主義。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越來越多的人之間頻繁的遠距離交流,普通話已經成為大眾語言交流的通用工具,發揮了其他語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家鄉的方言就相形見絀了。方言的作用小了,地位也相應降低,所以有人鄙視;甚至有人覺得家鄉話沒用,很討厭。
從眾心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說普通話,似乎他們的方言很少。讓人有意無意的反感自己的方言。
自卑。這種自卑心理讓人覺得自己家鄉的方言不如別人的語言,不管是說普通話還是其他方言。
投射心理學。這種人因為某種原因討厭家鄉的某些人或事,所以連自己愛說的方言都討厭。
最後,我想說,學習普通話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能丟了自己精彩的家鄉話!
討厭和厭惡是壹樣的。
我認為教孩子普通話是合理的。
建國70年了,如果加上民國,普通話在中國推廣了近百年。為什麽還保留方言?因為過去人口流動性差。
在現代,人們四處遷移並照顧他們的孩子。不,把妳孩子的方言拿出來,那是嘲笑和歧視的對象。
是時候強行推廣同音字了。諧音語言有利於國家的凝聚力,有利於中國人的交流,有利於中國科技的發展。
城裏壹對小夫妻生了孩子,把婆婆從鄉下接來看孩子。不想進城的婆婆用了壹招,嚇唬媳婦趕緊把婆婆送回鄉下。什麽把戲?教孩子說村裏的方言![捂臉]
其實我討厭的不是家鄉話,而是家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