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歷史可以娛樂嗎?

歷史可以娛樂嗎?

從葛與易中天關於歷史應不應該庸俗化的爭論,到崔永元炮轟“低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的爭論,再到商人上演“日本兵”秀的“國恥娛樂”,中國的歷史隨著每個人的喜好而變化,在不同的人手中變成了不同的“把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歷史是壹種神聖的存在。“留名青史”和“以史為鑒”,都顯示了中國人歷史意識的重要性。所以,當今天的歷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時,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高考作文中“曹操嫁趙文卓”的戲言,也讓人不禁懷疑,歷史與娛樂聯姻後,“崇帝愛葛可能從壹種好奇變成根深蒂固的歷史觀”的焦慮會不會成真?

教授:開歷史玩笑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中國,有壹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有關的書永遠不會被賣掉。即使是黃仁宇這樣的準學院派作者也能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小說如果不遵循歷史也不會這麽受歡迎。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從來都不是正經的,二十四史就算蒙上灰塵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的有很多“歷史戀物癖”。所謂“開玩笑”,絕不是中國人這兩年的愛好,也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說的那樣。這是電視劇《宰相劉羅國》、《康熙私訪》帶出來的陋習。如果說“玩笑”是“戲”的“戲”,那是自古就有的。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哪壹部京劇不是脫胎於歷史?除了戲劇,有多少說書人和由說書人演變而來的小說不是歷史題材?四大經典小說,三部都是演繹歷史。普通人無法了解真實的歷史,也沒有條件去學校學習歷史。都是靠笑話。這就是為什麽《三國演義》開篇“白毛魚柴上江”,“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

中國的歷史笑話說了幾千年,恐怕今天還會繼續。開玩笑是中國人的壹種愛好、習慣,甚至是壹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說開玩笑就壹定不嚴肅。

專家觀點:顧曉明:面對大眾,歷史不需要故作深沈,擺架子。歷史的靈魂,僅靠死記硬背是觸摸不到的。只是通過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人們才能領悟,才能有所收獲。只要有理論依據,“有趣的理論”和“精彩的理論”都是很好的傳播手段。畢竟,如果它是美麗的,有聲音的,人們會願意閱讀和品嘗它。

而且“今天講過去”的模式也不是今天才有的。魯迅的《故事新編》和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於這壹類,中國的“講故事”藝術和野史的“小說”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在很多地方運用了生動的文筆,刻畫細節,想象場景,但在正統的“二十五史”中仍居首位,是文史結合的絕佳範例。所以沒必要把重新解釋當成洪水猛獸。無論是歷史劇,還是學者的個人見解,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欣賞,讓嚴肅的歷史變得高雅、過癮,壹定會引起各類觀眾的興趣,詢問歷史原委,甚至追溯到史學理論、考古學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發展大有裨益。

反對:“拿歷史開玩笑”會誤導觀眾。

歷史和娛樂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面,那麽娛樂為什麽要背離歷史真相呢?當然,史書不可能面面俱到,野史的遺產也不足以支撐歷史的全貌。所以歷史劇的虛構是必然的。但是,歷史劇作為文學,不也應該遵循文學虛構的原則嗎?這個虛構的原則前人總結的很好,就是虛構要合理。歷史和文學都要根據現有的現實進行虛構。如果超越真相去虛構,打著歷史劇的旗號,會讓懂歷史的人沒胃口,不懂歷史的人知道錯誤的歷史。

所以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打著娛樂的旗號遠離歷史。恩格斯在給費迪南德·拉薩勒的信中提出了歷史劇的批評標準——歷史標準和審美標準。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讓觀眾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從中學習。遠離了歷史真相和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失去了借鑒的意義,最終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學者觀點:葛:“大眾化不等於娛樂化,把歷史文化娛樂化並不是壹個好的文化大眾化的想法。通俗不應低俗,大眾化不應低俗。比如品三國,要講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忠義觀念,還有壹點天地人神的正義感。應該有反思,有批評,有表揚。否則,產品只是陰謀詭計的智慧和人類摔跤的崇拜...這樣的三國能給讀者什麽?”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

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擁有最悠久、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

信仰歷史是中國的人生哲學之壹。司馬遷受盡屈辱隱居,是因為他相信歷史的拯救,他可以把名山藏起來傳給後代。秦檜的設計對嶽飛有害,他猶豫不決,怕死後遭人唾罵。文天祥死得從容,他的精神支柱是“守丹之心為史書”...

說白了,從中國人的理解來說,歷史是人心,是人性。這種歷史感是可圈可點的,因為它是人與生俱來的,它更樸實,更真實。

認真吸取歷史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但是,這種說法的前提是我們在研究準確的歷史,這是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基礎上的。如果不是準確的歷史,不是建立在正確歷史觀基礎上的歷史,那麽學習這樣的歷史不僅不會使人聰明,相反,可能會使後人重蹈前人的覆轍,甚至犯更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