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飯時,主人很驚訝,問:“這是怎麽回事?”
伊索回答說:“妳告訴我要為這些尊貴的客人做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知識的鑰匙。舌宴難道不是這些哲人最好的菜嗎?”
客人們聽了,都發出贊賞的笑聲。主人還告訴伊索:“那我明天再辦壹次酒席,菜是最差的。”
第二天,菜端上來的時候,還是舌頭。主人見此情景,勃然大怒,問伊索為什麽。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壞事不都是從他嘴裏出來的嗎?”?舌頭不僅是最好的東西,也是最壞的東西!"
主持人聽後惱羞成怒,但也沒什麽可反駁的。
這個關於伊索的故事,雖然我們很難考證其真實性,但卻揭示了壹個絕對真實的道理。那就是:善於言辭對人類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說話,即口頭語言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壹,也是人類幾十萬年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人類發展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和信息革命引發的新浪潮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說話不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前提。說話的水平和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人的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
可以打個比較通俗的比喻,現代社會,人離不開說話,就像魚離不開水壹樣。
壹位名叫雅諾·貝內特的外國小說家曾說過: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沖突,大多是由討厭的聲音、語調和不良的說話習慣引起的。這很有道理。為什麽?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在身邊的人,就會發現,言語的缺陷往往可能導致個人事業的不幸,或者損害我們所服務的機構的榮譽和利益,從而導致父子不和、夫妻離婚,甚至國際關系惡化。壹個人談吐如何,往往決定了別人是否願意雇傭他工作,是否願意和他交往,或者是否願意投他的票,是否願意和他發生業務關系。
如果壹個人有言語障礙或缺乏表達能力,他的能力就會被低估,就會被傳播殘酷的謊言,使他的形象被扭曲。即使壹個人的思想像星星壹樣明亮,即使他像牛壹樣勤奮,像百科全書壹樣博學,如果他缺乏良好的說話技巧,他成功的機會也比別人少得多,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目標。
中國古代有“壹言可興邦,壹言也可誤國”的說法,可見說話的決斷力。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聖賢趨之若鶩,蔚然成風。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聞名的說客張儀就是當時的傑出人士之壹。
據說他剛來楚國當說客的時候,有壹天,正巧玉璧丟給了國家,主人壹口咬定他是賊,對他嚴刑拷打,把他趕出了家門。回家後,他老婆嘆了口氣說:“妳不讀書遊說,怎麽這麽丟臉?”誰知張毅並不生氣,似乎答非所問:“妳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張儀聽說他的舌頭還在,嘆了壹口氣說:“夠了”,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的舌頭還在,他就有興旺發達的希望。後來他真的憑著壹張名嘴扶搖直上,成了“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根據歷史學家陳涉家族的記載,當陳勝起來的時候,他用他的演說來發動群眾。他打電話說:“下雨了,都逾期了,要斷電。借首令不如不斬,而守亡固。壯士若死,必成名,王侯必有後裔!”在他言論的“煽動”下,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打響了戰旗。陳勝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三寸不爛之舌,兩行巧牙”在激勵人心、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
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的演講能力受到高度重視,演講口才之風頗為盛行。在當時的羅馬,聽演講簡直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種高級享受,演說家占據著比作家更高貴的地位。辯論是所有高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們寧願把時間花在聽演講和辯論上,也不願花在聽音樂和看比賽上。更有趣的是,很多哲學家也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講、口才和社會化的關系有很多精辟獨到的見解。到公元前4世紀,雅典出現了著名的“十大演說家”如安提芬、伊索克拉特斯和狄摩西尼。西方社會這種充分重視人的說話能力、談吐和口才的好習慣被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其典型體現就是,很多國家的峰會選舉和競選演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偉大的導師列寧曾指出:“鼓動家是善於對群眾說話,善於用自己的熱情鼓舞群眾,善於抓住突出的、說明問題的事實的人民演說家。”列寧本人是壹位出色的演說家和演說家。他輝煌的壹生,名垂青史,大概與他過人的演講能力和出色的辯論技巧密切相關。這裏有壹個例子。
1895年冬,正在彼得堡領導革命鬥爭的列寧被俄國當局投入監獄。壹個陰森恐怖的監獄房間,立刻成了列寧寫書的地方。列寧開始寫作時,沒有信紙,就用母親送來的牛奶在書的空白處寫字,這樣表面上什麽也看不見,但用火壹烤,紙上就出現了棕色的字母。但是監獄裏是禁止寫作的,如果被發現,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為了不被衛兵發現,列寧把面包掏空,倒入牛奶,做了壹個特制的“墨水瓶”,用小筆蘸了蘸,寫了起來。有壹次,警衛從門上的壹個小洞看到列寧在寫字,馬上破門而入:“哼,我抓到他了。妳在寫!”列寧平靜地拿起“墨水瓶”,放進嘴裏咀嚼。門衛楞了壹下,說:“妳們吃墨水瓶嗎?”列寧回答說:“妳是瞎子。這明明是面包。”門衛仔細看了看,確實是面包,只好默默離開。
在這裏,我們至少可以說列寧用壹句話打敗了壹個敵人。
中國老壹輩革命家中,出現過很多口若懸河的鐵嘴人物。周恩來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的口才享譽海內外,足智多謀,氣魄非凡,言辭犀利,剛柔並濟,連對手都忍不住表示佩服。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說,周恩來在談話中有四個特點:“精力充沛,準備充分,談判技巧高超,壓力下沈著冷靜。”這種評價還是挺貼切的。
有壹次,周恩來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外交政策。壹個西方記者,出於對中國貧窮的嘲諷,突然問道:“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錢?”周恩來打趣道:“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基金是18元88分。”對這個回答,記者們不禁愕然。周恩來接著不慌不忙地詳細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計65438+。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領導的金融機構,以全國人民為後盾,信譽卓著,實力雄厚。它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當周恩來說出這番話時,他大吃壹驚,贏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有人說,語言的力量可以征服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人的心靈。還有人說,人才不壹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壹定是人才。這壹切都說明,說話和說話的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是創造性和開拓性人才必備的素質。也許下面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說明這個問題。
有壹次,某團領導到某國,與壹家外國財團就合資新建浮法玻璃廠進行談判。對方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向中國漫天要價,談判壹度陷入僵局。後來財團所在的市商會邀請他演講。他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早在65,438+0,000年前就把四大發明的生產技術無條件地貢獻給了人類,他們的後代也從未抱怨過他們不申請專利是多麽愚蠢。相反,他們稱贊祖先為推動世界科學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現在,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中,並不要求各國無條件放棄專利。只要價格合理,我們壹點錢都不會給。”這種不卑不亢的精彩發言贏得了與會者的贊賞,甚至贏得了國外財團在談判中的妥協和讓步,使雙方的合作得以實現。
總之,善於言辭確實是壹件沒有壞處的好事。
曾經占據日本演講藝術圈第壹把交椅的德川夢聲先生,堪稱名嘴,被譽為“名人演說家”。下面有壹段話,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現場經驗對演講的看法。看完這段話,也許大家會更明白為什麽每個人說話都會有緊張和恐懼。
德川夢聲先生說:
“上臺演講之前,任何人都會感到緊張,靜不下心來。妳可能會問:
“‘唉!作為壹個身經百戰,見過各種場面的職業演說家,妳還緊張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被問了多少次,但我可以告訴妳,再熟練的老手,也不可能完全緊張。因為,無論演講還是討論,妳總要發言,這是必須認真做的。
“當然,如果是我熟悉的壹群聽眾,我說壹些很普通的話,有時候也會覺得沒什麽。就像老師給他的學生講課壹樣,沒有什麽可緊張的。
“但如果妳要在壹個陌生的地方給所有人演講,不知道聽眾的身份,即使是世界級的著名演說家也會感到緊張。”
德川夢聲先生說:
“雖然說話是我的職業,但我不喜歡在人前說話,總是希望盡量隱藏。我喜歡的是和我能相處的朋友聊天,因為我不討厭說話,但是我討厭認真的說話。
“我剛才提到,我不喜歡上臺演講前的不安;而且演講中間的緊張不是壹種好的感覺;走下舞臺後,我無法忍受那揮之不去的余味。
“輕微的回味,大概壹兩天就能忘記;但有時會影響我壹兩周的心情;嚴重的話,差不多3個月之內,偶爾想起來會覺得難過;甚至有壹種回味讓我終生難忘。程度上有很多不同。
“比如準備了幾個固定的段子或者小故事。只要他們壹上臺就搬出來了,就不會有余味了。因為可以預期不會出現嚴重的錯誤,所以沒有厭煩的感覺。但是我個人經常有機會在壹個陌生的領域第壹次演講,所以失敗的比例會高壹些。
“所以,說實話,在我上臺演講之前,大部分人都無法提前做好完整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說完美,那壹定是神。
“可惜我不是神,所以要經常咀嚼那無聊的余味。”
德川夢聲先生最後認為演講失敗有兩個可能的原因:
第壹,說話風格和技巧的疏忽。
第二,個人教育不夠好。
有時候會給觀眾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時候甚至會被別人鄙視和不尊重。那將是真正的失敗。
這兩種情況都會帶來不好的回味,但在我看來,後者應該更深刻,更讓我感到難過。但是,有什麽辦法可以讓自己不遭受失敗的痛苦呢?答案是:壹點也不。
因為,既然演講是壹種職業,失敗後的悲傷就是必須要交的稅。演講者試圖用巧妙的方法逃稅,這太天真了。
在社會上,壹些職業演說家總能保持好心情。對他們來說,回味幾乎是100%的好,不用交稅。而且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失敗,當然活得很開心。但是,這樣的人永遠無法進步。
“有人曾經說過,犯兩次同樣的錯誤是傻瓜。所以,那些不交稅的演講者是傻子中的傻子。我會再考慮壹下。比起那些常年犯同樣的,重復的錯誤,不知道如何改進的人,他們至少壹直在改進。這值得安慰!”
德川夢聲先生的言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很緊張,不敢說話,專業的演講者也不例外;每個人說話都會失敗,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同時他告誡我們,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要緊,不要緊張,重要的是繼續勇敢的重新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壹點壹滴地進步,達到更高的水平。
總之,壹個人緊張,不敢說話,並不奇怪,也不可怕。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這種情況。另外,要花更多的精力和精力去分析,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法。
雖然每個人都可能有說話膽怯的心理,但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多種多樣的。比如有的人可以和親朋好友聊上壹兩個小時;有的人和人電話聊很久,話題沒完沒了,越聊越激動;有些人經常能說出壹些讓人發笑或者讓他們感興趣的話,可以說是相當會說話了。但是到了正式場合,在壹大群人面前(或者說是播音用的麥克風)就不知所措了。這是為什麽呢?
有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發現,這種緊張和恐懼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壹,我不想出醜。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別人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但是壹旦妳在大家面前說話,妳的根淺、觀點差就會暴露出來,那麽從此以後,妳的立足點在哪裏?所以,還是不說話比較保險。
但是,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好好想想。如果壹個人盡量不暴露自己的缺點,他的優點能充分發揮出來嗎?如果妳的優點受到影響,無疑會影響到別人對妳的看法——別人有時對妳的評價更低。其實只要妳認真發揮,真誠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用踮起腳尖當專家,相信妳會有不錯的表現。
同時,壹個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與社會和他人的接觸是絕對不可避免的,而說話是人與社會接觸和與他人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可以想象,壹個不想說話的人,壹定會被現代社會排斥,被現代社會淘汰。事實證明,即使是聾人也需要用壹種特殊的語言——手語進行交流。
第二,如果妳不知道如何組織演講的內容,就像被拖進了壹個陌生的世界,妳會感到害怕。
其實只要看清自己緊張恐懼的原因,科學地分析,就會意外地發現其實沒什麽好害怕的。
有些人害怕自己的知識被別人知道,所以假裝什麽都知道。結果他們弄巧成拙,被人嘲笑,真的很可憐,沒必要。
試想壹下,壹個不善言辭的人和壹個壹流的演說家在別人面前發表意見,誰的壓力更大?對於壹個不善言辭的人,社會上的人或者聽眾對他的期望不會很高。想到這壹點,就不應該緊張,就可以安心了。但是,對於壹個知識面廣、言論自由的演講者,大家對他寄予厚望,會對他的發言進行記錄和筆記。如此高的關註度和關註度,自然會給臺上的人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那些被視為大人物的人,上臺演講前往往會非常緊張,但別人很難看出來。
如果壹個知名人物在巨大的壓力下壹點都不緊張,那只能說他不在乎這種壓力,因為壹個人只有看透了幾乎壹切,才能真正保持冷靜。但是對於壹個說話能力很差的人來說,恐怕還是很難達到這種心境。他上臺前大概想:我壹定要成功,我不能出醜,我不能失敗;有時我甚至祈禱:願上帝保佑我的演講成功。但是,壹個壹流的演說家走上舞臺,唯壹想到的就是:他必須走上舞臺。如果他的發言有什麽錯誤,就要像以前壹樣輕松無意識地挽回,絕不能因為錯誤而不知所措,驚慌失措。
這是值得我們每壹個怕音箱的人思考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