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潮汕十八怪基本情況

潮汕十八怪基本情況

功夫茶有壹種奇怪的香味。

北方人來潮汕,學的第壹句話大概就是“呷茶”。難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中國很少有人不喝茶,而廣東人更喜歡喝茶,尤其是潮汕人。但是,潮汕人喝茶和我們不壹樣。

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中國茶發展成了紅、綠、白、黃、紅茶。本質上可以分為發酵型、非發酵型、半發酵型三種。我們平時喝的茶大多是綠茶,屬於非發酵茶,潮汕喝的是紅茶。紅茶是指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既有發酵茶的營養,又有非發酵茶的清香。烏龍茶的特點是苦和香。因其具有抗濕、解暑、暖胃、利水等多種功效,產飲於東南沿海,主要種植基地也在臺灣省、閩南、粵東等地。然而在潮汕地區,卻發展到了極致。從飲茶的數量和質量,到制茶的方式和飲茶的作用,都形成了壹種特殊的模式,稱之為功夫茶,也寫功夫茶。所以被外地人視為潮汕最大的特色,所以稱之為奇。

第壹,奇怪的是喝茶的器具比較特殊。除了宜興茶壺,其他多為潮州楓溪區出產的功夫茶具:小炭爐、茶壺、茶碗、小盅。有人總結:北方人用大茶碗喝酒,潮汕人用小的小酒杯喝酒。壹小杯茶中只有壹口水。妳要分三道工序做完,看它的顏色,聞它的香味,嘗三遍。妳得聞聞空杯子裏剩下的香味。妳看,喝壹小杯茶這麽復雜,沒有功夫是不行的。

第二,怪它。倒茶的時候,往往要灌壺口,才沖出來三小杯。色濃味濃。外國人初嘗,覺得苦不堪言。但歷經千辛萬苦,卻能消火益氣。

第三,泡茶過程復雜。稍微了解茶藝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茶道是很講究的。其實日式茶道是在潮汕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泡茶過程大致如下:熱杯熱壺,高沖低灑,刮沫噴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每壹步都很精致。反復燙洗杯子,目的是提高其溫度,使茶素充分分散;刮沫、洗茶、去頭是為了清洗;高沖低灑是為了味道;關公巡城,在韓信點兵,為的是使茶汁均等均勻;讓茶,是為了表示謙遜和禮貌。如果妳想讓每壹步都非常嫻熟,不花點力氣是做不到的。茶名“功夫”,意思是既需要時間,也需要技巧。

四怪它壹直不喝,哪兒都不喝。功夫茶已經成為潮汕地區重要的社交禮儀,其作用遠不止“解渴”。如果妳真的渴了,妳也解決不了。燒壹小壺開水,倒壹杯洗壹杯等。,“浪費”了壹大半,只沖出來三個小杯子,客人多了還要輪流。妳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壹小杯。怎麽才能解渴?所以隨時隨地都要喝。而且由於以質取勝,喝幾杯後口渴感消失,特別適合海上漁船,既節省淡水又不增加腎臟負擔,所以被亞熱帶人接受。潮汕人出差在外,也要帶上功夫茶具和茶葉,在火車上、酒店裏,甚至上山的路上,到處開始表演,成為潮人無聲的廣告。

其實功夫茶的核心還是體現了“和”字,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也叫中庸之道。功夫茶圓形的地方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禮三先,突出人際關系的總和;科學處理水、火、茶、器的關系,是對物質的追求。

和;茶入體,融合飲食萬物,主宰生命總和;茶道表演,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強調生活氛圍的總和。相對於我們的野蠻勸酒,潮人“勸茶不勸酒”的飲食習慣讓人感覺輕松、平和、隨意,所以說茶是君子。

潮汕功夫茶使人受苦,君子之道也。潮汕人知道功夫茶,全世界都知道。潮汕人善敬神,也是聞名天下。在潮汕地區,寺廟或教堂隨處可見,佛教和道教共同崇拜。不僅佛教和道教住在同壹座山上,有的甚至住在同壹間屋子裏,甚至在統壹管理下,並肩而立,共同接受人們的膜拜。妳覺得奇怪嗎?

佛教和道教本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佛教是外來宗教,道教是本土創造的,佛教再死,道教重生,佛教是壹神教,道教是多神教。兩者崇拜的對象、目標、方式不同,所以自古以來冰與炭有不同的爐,佛與道有不同的山,比如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相距不遠。壹個是道教,壹個是佛教,互不幹涉。但是在潮汕,所有的規則都變了。

在汕頭達濠的青雲巖中,既有佛教英雄殿,也有供奉玄武神的玄武殿。普寧的盤龍閣是壹座道觀,旁邊的佛寺叫盤龍閣,相當於壹起辦公;陸豐的玄武寺,是供奉北帝玄武帝的正統道觀,但在玄武神面前放了壹尊佛像,名字就成了“圓山寺”。

佛教和道教共同崇拜這壹奇怪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潮汕人宗教觀念的開放和冷漠。潮汕的寺廟和香火最多,但經過調查,真正信教的人很少。所謂真正的宗教信仰,就是不僅相信本宗教的教義,而且遵守本宗教的儀式,承擔相關的義務。潮汕龐大的迷信大軍,什麽都信,不僅有佛教,還有上帝和基督。他們不想被壹種宗教所限制。由於海洋生產方式的危險性和不穩定性,信徒(多為女性)追求的不是自己的佛與仙,而是祈求男性出海平安。因此,他們應該在他們認為有神的地方崇拜。在潮汕,婦女祭神是壹項重要的工作。他們必須在每個月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做禮拜。通常,他們帶著祭品從東走到西。只要有寺廟,他們就得進去祈禱,不管對象是什麽神。這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通俗的信仰,與其說是對上帝的崇拜,不如說是購買“精神安全保險”。

潮汕也有專門供奉* * *的雕像。但是,這並不是文革時期個人崇拜的延續,而是普通人心中的壹個真誠的希望:過去的幸福生活是* * *給的,希望以後能繼續保佑平安。這並不完全是迷信,而是普通人內心願望的壹種表達。

哪裏有市場需求,哪裏就有市場供給。潮汕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廟街,比如朝陽的東山。只要妳能想象到的神仙,就有李白、孫悟空、魯班、水仙女。負責的人大多說不出什麽,只是壹個叫做好事的投資行為。

佛道共同崇拜,淡化宗教,調和宗教矛盾,不是壞事。有學者認為,潮汕人到潮汕後應該是少數民族,因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文化和語言。

的確,潮汕方言與中原官話完全無關,外地人在潮汕很難融入當地社會。最難的大概就是語言了。聽潮汕方言就像聽火星語。說普通話的人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聽潮汕方言,會鬧出很多笑話,有些笑話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在街上,壹個小販賣給妳:妳要西裝嗎?妳需要電器嗎?想┄ ┄,真煩人。想要,就得說“愛”;如果沒有,就要說“買”。在潮汕方言中,“不要”是“買”、“要”、“愛”的意思。妳覺得奇怪嗎?

還有壹點很有意思:妳去商店買東西,問有沒有,如果老板回答“沒有”,妳千萬不要走開,這只是表示“有”。

有“無”也有“無”。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字,竟然顛倒黑白,真的很奇怪。

其實潮汕方言並不難懂。據專家考證,潮汕方言是古代保留原音最多的方言。雖然屬於閩南語系,但從古代中原經浙江、福建傳來,變異很大,自然與今天的中原官話有很大不同。但是,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把“不要”讀作“買”,其實就是古文字的讀音。現代漢語中還有壹些這樣的讀法,比如“米”“別”。“別”在我們方言裏不就是讀作“彪”嗎?明白這個道理,很正常。

但是潮汕方言真的很難學,就像潮汕學普通話壹樣。潮汕人認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學普通話。潮汕方言和普通話有什麽區別?潮汕現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相信也是在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只是我們可能再也聽不到這種奇怪的潮汕話了。潮汕語言和大陸很不壹樣,飲食也很不壹樣。以早餐為例。我們是粥,油條,面條,粉條之類的,潮汕人以粥為主。粥是潮汕人的最愛。

吃粥曾經是因為窮,潮汕還有清代關於吃粥的詩詞:

做飯不如煮粥,可以和孩子討論壹下。

壹升可用三升,兩天可視為六次節食。

有客人的話,只需要加火加水就可以了。沒錢就不用做湯了。

不要太冷漠少嘗,但在冷漠中嘗久了。

這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潮汕人三餐都吃粥,是從營養角度選擇的。潮汕的粥和北方的粥不壹樣,米和水是分開的;更不同於上海的泡飯,剩飯加水,米飯硬而清澈;潮汕就是把碾碎的米煮熟,達到水米交融的境界。這是中國古遲夷的遺跡。

我們煮粥,大多是白米粥,最多加點菜,潮汕人就這樣。

不壹樣,他們想吃什麽都可以加,所以妳去潮汕,會發現他們的粥五花八門,鱔魚粥,皮蛋粥,牛肉粥,瘦肉粥。這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的湯飯?但他們的粥不是湯飯,因為他們的已經煮成了漿,變成了混飯,是人類最容易吸收、最有營養的飲食。所以陸遊曾稱贊:“只吃粥給神仙吃。”走在潮汕街上,也隨處可見粥攤、粥鋪。

如果妳有機會走進潮汕菜市場,妳也會大吃壹驚。市場上不僅有各種蔬菜,還有各種草出售。買菜的家庭主婦也會像買菜壹樣把這些草買回家。這是怎麽回事?這些草只不過是草藥,家庭主婦買回家煮草藥茶。

這個,其實壹點都不奇怪。潮汕地處北回歸線上,亞熱帶和溫帶的交界處,無冬無夏長雨,氣候炎熱。同時地處沿海,空氣潮濕。這種濕熱的空氣就是古人所說的瘴氣,是人類的大敵。韓愈被貶潮州時,叫他的侄孫“到河邊收我的骨頭。”

潮汕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掌握飲食的寒熱,不斷調整飲食中的藥膳。草藥性溫,治病防病,不像中成藥和西藥,不容易掌握。因此,用新鮮的草藥煮水就成了潮汕家庭主婦最重要的保健工作。潮汕人也愛喝這個。

用草藥煮的植物冷水。潮汕城鄉隨處可見賣涼水的店鋪。這個冷水不是我們說的“生水”,而是說它的藥性是溫涼的。這種喝涼水的習俗已經在壹些高檔酒店流行起來。

它位於惠來縣南部7.5公裏處,西臨南海,背倚文昌山。神泉港是粵東的重要港口之壹。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許多景點,如“三大奇觀”和“八景”。(“三絕”是奇觀——金鐘罩掛絲線,怪魚拜魚,怪水甜泉。“八景”指的是海市蜃樓、海角甘泉、煙墩望海、玉蟾天、文筆高標準、日落歸帆、書院松樹、古井通海。)

甘泉角位於神泉鎮東南角。松秀是海灘上的壹處淡水泉眼,明代時建成泉井。當時潮汕神童扶蘇為它寫了壹副獨特的對聯,“如何取(快)而不盡鹵水,泡、鹽、蒸,使之平淡”,壹時成為絕對,擴大了此泉的影響,被人發明,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朝乾隆年間的知縣王瑋在井邊建了壹座亭子,在亭柱上刻了扶蘇的對聯,並在碑上題了壹篇文章。清代歌頌神泉的詩詞中有壹句“天涯何處無奇觀,天涯何處無甘泉”,由此產生了“天涯何處無甘泉”的雅稱。

水仙宮,神泉古跡之壹,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供奉於霞國王。宮內有正殿、明室、次室,有蓋亭,有硬山頂,有“觀舟戲臺”之景。

雨花塔位於神泉港南端,原是漁船的航標。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它是壹座七層八角實心塔,高26.4米,是古八景的“高水準寫法”。

神泉港西南海域經常出現海市蜃樓,多在春夏之交,暴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因時而異,從古代的亭臺樓閣到現代的高樓大廈,也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景。同樣的海市蜃樓也是變幻莫測,情景萬千:時而武士堅執賦稅,萬人奔湧,時而園林、酒旗、仕女遊弋,或隱或現,若遠則壯觀。海市蜃樓壹年或幾年出現壹次,壹年兩次。持續數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稍縱即逝。1957三月19海市蜃樓從下午1點到6點45分出現又消失,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壹次。當地漁民總結觀察氣候的經驗,稱“景離風遠,景離雨近”。說起潮汕飲食,人們首先會想到生吃海鮮。的確,潮汕人待客,這第壹道菜對外地人來說往往是決鬥:壹鍋生蛤蜊剛用開水燙過就端上來了,每只都有硬幣那麽大,打開露出新鮮的肉和血,蘸點辣醬送入口中。師傅會勸妳:連血都要喝!這個時候妳會驚訝嗎?這種吃吃喝喝的血,真的把大陸文化的人驚呆了。魯迅不是誇過第壹個吃螃蟹的人嗎?但這就是我們有多奇怪。潮汕人的這種吃法,只保留了海洋文明最古老的傳統。在潮汕,是到沿海地區。

都很常見。

比如螃蟹,小的用蝦油腌制,全身放在小碟子裏就著飯吃粥。吃的時候裏面是混沌的,吸入的時候是涼涼的,有壹種特殊的味道。至於生鹹蟹,味道鮮美,蟹膏半透明,非常誘人。

什麽冰鮮生蠔(牡蠣)和醉蝦在西餐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很奇怪,潮汕人吃這些生吃的東西胃都沒壞,外地人卻不行。他們應該慢慢適應。剛開始不要吃太多。時間長了,食量會壹天天增加,停不下來。因為“鮮”字。新鮮是潮菜最大的特點。新鮮感來源於“生”。北方人做菜講究壹個“溫度”,潮汕人做菜講究壹個“溫度”——所有海鮮都用開水消毒。這個“水天氣”不好掌握。燙過的肉死了,血沒了,鮮味也沒了。太生了。不是沒有裂縫。這和西餐裏的牛排是壹樣的。都是功夫。

活蟹和生蟑螂吃起來也不差,壹個重要的保證條件就是調料。潮州菜裏有很多特色調味品,比如沙茶醬、南方面粉、普寧豆腐、橄欖菜等等。這種吃法至少形成於唐代。韓愈到了潮州,在壹首詩中記載:“用鹽和酸拌,用椒和橙拌。嫉妒的氣味越來越重,口中吞咽流汗。”我們去潮汕,要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