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在《當代》開設了壹個固定欄目《紅樓心語》,目前已經連續刊載了十多期。最新的《當代》雜誌第四期剛剛面市並拿到手中,翻開目錄壹看,最吸引眼球的是劉心武的最新文章《林黛玉沈湖之迷》。壹氣呵成讀完全文,原來劉心武大膽提出新論點:林黛玉是跳湖自殺的。當然這樣理解劉心武教授的觀點很可能不很全面,因為劉心武多次強調說,不是跳湖是沈湖,不是自殺是自盡。他不說我還明白越說我卻糊塗,也許要紅學基礎太差,理解來理解去,總感覺跳湖和沈湖區別不是很大,為了給大家說明白,還是使用林黛玉是跳湖自殺的這個說法。
劉心武再講紅學將在今年的《百家講壇》下半年與大家見面,最新發表的文章是講座的文字稿件的整理。這篇文章是講座的首期刊發,總要先把人抓住,提出林黛玉死亡的新說法尤其是跳湖自殺的新說法,那絕對是抖出了猛料,肯定會持續發酵引發廣泛的社會爭議。我們看看劉心武教授是怎樣展開奇思妙想,圓林黛玉跳湖自殺這個說法的。
劉心武先說林黛玉是行為藝術的實踐者。說葬花就是很典型的行為藝術,用行為藝術這個時髦的詞匯形容黛玉葬花為那般?原來是做個鋪墊,是為了下面說黛玉很詩意,很浪漫,她所有的行為結局都是浪漫的詩意的,包括死亡也是這樣設計。
劉心武認為林黛玉是穿戴好後自己沈入湖中的。劉心武說:“跳湖這個說法我堅決不同意。因為這說明妳對跳湖和沈湖之間的重大的行為藝術上的區別麻木不仁。跳湖是從高處往下,壹個拋物線,咕咚壹聲。當然死得痛快,但是毫無詩意。沈湖呢,當然是自己穿戴好之後,從水域的淺處慢慢走向深處,很不壹樣呀!”看到這裏,我真的佩服劉心武的風趣想象力豐富呀,畢竟是寫小說出來的,總能設計讓大家想象不到的情節。不知道妳看到上面的文字有什麽感想,怎麽越聽越覺得很幽默呢?
新新紅學第壹人陳斯園認為,劉氏秦學之病就在於對後四十回的武斷猜測,並進行天花亂墜的演繹,不僅讓胡適派惱羞成怒,也讓在野派各路紅學家笑話!其實周汝昌的跳湖論與劉心武的沈湖論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對紅樓文本的戕害,因為他們倆自以為是,主觀臆斷,都是不同意續書而已!但魯迅林語堂錢鐘書等大家都認為後四十回是很好的!
其實,從學術角度來看,黛玉之死有三個影射,壹是影射英雄,影射史可法兵敗後跳江與陳子龍被俘後跳塘,二是影射順治皇帝的董鄂妃之病逝,三是影射秦淮八艷之壹董小宛船載病體回江南,而這三個影射都與壹個人有關,那就是順治帝,就是寶玉的化身!
壹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讓多少才子佳人競折腰,而大家卻不能從黛玉葬花看出是為朱明王朝唱壹曲挽歌,而去理解壹個個人的生死藝術,真是在紅樓作者面前耍大刀,紅樓作者是國士,絕對沒有這樣的小肚雞腸!
退壹步來說,從感情角度來看,壹個為愛而生的黛玉婚姻無望,跳湖與沈湖有什麽區別呢,白領人在酒吧的唯美演繹,畢竟不是生活,死亡的選擇,偉人名人都和普通人沒有任何差異,聽說某市長被審,當場大小便失禁,哪裏還有平常的那副尊容!
關於黛玉之死,紅樓續書極為精彩:"薛寶釵出閨成大禮,苦絳珠魂歸離恨天",多麽強烈的對比藝術,並且續書采用的倒敘,更讓人感覺大家都在關註那綻放的煙火,沒有人去關註那離人的痛苦!
可卿之死,是病,影射的是明朝崇禎帝之上吊與董鄂妃之病逝,黛玉之病逝,也是如此!
藝術源於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簡單復制,這壹點,劉心武比不懂小說創造的紅學家更清朝,但劉心武不懂歷史,就是其病根了!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第二部其實就說出了黛玉自殺的。林黛玉是在大觀園裏的紫菱洲沈湖而死,她是自殺而不是高鶚續作中所寫的"病死"。劉心武續寫《紅樓夢》的後28回提綱裏面,寶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都將有新的"歸宿"。劉心武認為,《紅樓夢》以大悲劇收場:在黨派紛爭篡權奪位鬥爭中,賈王史薛及甄家壹敗塗地,鳳姐兒不堪淩辱投江自盡,元春被人誣陷害死,賈母死後黛玉愈發沒了靠山,於月圓之夜步入湖中。黛玉死後,寶玉和寶釵完婚,寶釵因內外交困染病而亡,衛若蘭臨死前又將湘雲托付給寶玉。寶玉湘雲二人壹路行乞,雖不斷有前日下人好心收留,但湘雲溘然而逝,寶玉大徹大悟,回歸天界恢復神瑛侍者身。這樣的設計是否是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呢?
劉心武引用很很多證據,從只言片語中找到與水有關的所謂線索,但總感覺證據牽強、論證不充足。浩歌認為,黛玉得病死亡是符合邏輯發展的。前80回都是寫病弱身軀的,到後來病情惡化也是情理之中的。難道這個常識我們就忽視了嗎?林黛玉是跳湖自殺也是烈女子行為,但與黛玉的氣質、性格也是有出入的。因為黛玉性格更多的還是多愁善感的壹面,性格暴烈、大膽自殺怎麽也不是黛玉的做法,所以也要照顧壹下黛玉性格發展邏輯、前80回得病的邏輯。
有專家指出:作為四大名著之壹的《紅樓夢》,它在國內和國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讀者的心中已經定型。它的續本也是相當眾多的,僅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續作就有近100種,所續回目數不等,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的。但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是高鶚的40回續書。壹般認為,曹雪芹只著完80回《紅樓夢》就過世了,高鶚續書使這部經典更加完整。高鶚的續書從清乾隆流傳至今,影響非常大,其中"黛玉焚稿"、"寶玉哭靈"等情節也被認為比較成功。應該說高鶚的續本也是被學界和讀者公認了的。
浩歌認為,劉心武的新紅學如果獲得長久生命力,還是要照顧紅學常識、紅學傳統和作品本身的邏輯發展,如果距離常識、傳統、邏輯太遠,那就是想象的另類紅學了,大家也就壹笑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