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是新壹年的開端,俗稱“過年” 。為了迎接這壹天,從臘月就開始過節了,俗稱“忙年” ,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熏腌臘肉、臘魚,釀臘八酒。臘月二十三日(有的是二十四日)過小年,除夕日,家家戶戶要釘桃符,貼春聯,放鞭炮,合家祭祖,辭年,吃團年飯,家長給小孩壓歲錢。人們還興通宵不眠地“守歲” 。初壹早上,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初二拜丈母,初三以後方才拜親戚朋友。初五俗名“破五” ,要接財神。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稱上九節。
2、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這天要吃元宵、毛谷團;晚上,要玩龍燈、獅子、舞蚌殼精、劃采蓮船、打連簫,賞燈、猜燈謎。有的地方還玩技藝更高的蝦子龍、板凳龍。許多人家還要放孔明燈。所謂“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至此才算過完春節。商家也要過完正月十五才開門迎客。
3、社祭
農歷二月初二,要過土地節,古稱“社祭” ,這壹祭祀活動,在民國中期即逐漸衰落,現代的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只能從古詩詞中去尋覓蛛絲馬跡。
4、清明節
是每年掃墓祭祖、踏青春遊的日子,也是兒童們放風箏的最好時期。家人多數會自己動手做清明吊、清明棍和紙幡,然後帶著酒食、香燭、鞭炮等去上墳。幹糧、酒食若吃不完不興帶回去,,俗稱這為“趕堆子” 。城區因而有“叫花子也興趕堆子”的說法。民國以來直到解放初期,宜昌城區都還流行這壹風俗。建國以後反對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清明祭掃之風雖存,趕堆子就逐漸只限於家人和親屬了。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 、“重五” 、詩人節。在宜昌,民眾以這天為頭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二十五日為末端陽。家家戶戶懸菖蒲、艾蒿,包粽子、煮鹽鴨蛋、蒸肉包子、喝雄黃酒、搗大蒜吃,掛長命鎖、戴香包,洗蘭草澡。宜昌城區和秭歸縣都要劃龍船(宜昌人不稱舟),高喊龍船號子為屈原招魂。改革開放以來,宜昌市政府根據端午劃龍船的風俗,成功組織了數屆國際龍舟拉力賽,取得極好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果。目前已成為宜昌的壹個著名品牌。
6、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舊時在這天夜晚,婦女們會對空穿針引線,盼求七仙女賜予自己智慧和技巧,故而又稱“乞巧節”。現代的青年人,都興過壹中壹洋的兩個情人節。
7、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親人團聚,吃月餅、瓜果,圍坐賞月、談心、飲酒、敘舊的好時光。宜昌的文人雅士也會在這天邀約到壹起拜月、觀月、吟月,賦詩對聯,壹展抱負情懷,留下詞章墨寶,文苑佳話。
8、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民間還有迎接嫁女歸寧,回家吃糕的習俗。解放以後,國家規定這壹天為老年節,因此各個單位都要組織離休、退休人員開展活動,表達敬老尊老之意。
9、宜昌土家族的節慶活動,以牛王節和女兒會為最。
10、新中國建立以來,宜昌人民在法定的節假日,元旦、三八婦女節、三月十二日植樹節、五壹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月壹日兒童節、七月壹日中國***產黨成立紀念日、八壹建軍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月壹日國慶節(包括端午節、重陽節) ,都要按例放假或者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