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註釋
鄭——春秋時代壹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壹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裏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壹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麽不用妳自己的腳試壹試呢?”他固執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2. 古文中表示年齡的專用詞“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順便送妳壹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繈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3. 有哪些古文(簡單的)齊桓公逐白鹿,至麥丘,見邦人曰:“爾何謂者也?”對曰:“臣麥丘之邦人。” 桓公曰:“叟年幾何 ?”對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壽也!”與之飲,曰:“叟盍為寡人壽也?”對曰:“野人不知為君王之壽。”桓公曰:“盍以叟之壽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是寶。”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聞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復之。”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好學而不惡下問,賢者在側,諫者得入。”桓公不說曰:“此壹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瀾然而涕下,曰:“願君熟思之,此壹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聞子得罪於父,可因姑姊妹而謝也,父乃赦之。臣得罪於君,可使左右而謝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湯,紂得罪於武王,此君得罪於臣也,至今未有為謝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賴宗廟之福,社稷之靈,使寡人遇叟於此。”扶而載之,自抑以歸,薦之於廟而斷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諸侯,壹匡天下,不以兵車者,非獨管仲也,亦遇之於是。
齊桓公為了追獵白鹿,來到麥丘,見到壹個城裏人,就問:“怎麽稱呼妳呀?”回答說:“我是麥丘的城裏人。”桓公問:“老頭子多大歲數?”對答說:“我年紀有八十三了。”桓公說:“好長壽呀!”與他喝酒,問道:“妳老可不可以祝我長壽呀?”回答說:“山野之人不知道怎麽祝君王長壽。”桓公說:“那就用妳老的長壽來祝我長壽吧!”城裏人捧著筷子拜了兩拜,說:“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長壽,那麽把金玉看得低賤,把人民當做寶貝。”桓公說:“這個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會孤單,有益的話不會只說壹遍,妳老何不再說壹個。”城裏人捧著筷子拜了兩拜說:“讓我們的君主喜歡學習又不討厭去問地位低下的人,賢良的人在身邊,直言的人可以進去。”桓公說:“這個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會孤單,有益的話不會只說壹遍,妳老何不再說壹個。”城裏人捧著酒杯拜了兩拜說:“不要讓群臣百姓得罪了我們的君王,也不要讓我們的君王得罪了群臣百姓。”桓分不高興地說:“這壹句,不和前兩句祝福相同,妳老把它去掉吧。”邦人臉上掛著淚珠,哭著說:“希望君王仔細想想,這句話,比那剛才的兩句話更重要。我聽說兒子冒犯了父親,可由姑、姐、妹來開釋,父親於是饒過了。我冒犯君王時,可讓君王左右的人為我開釋,君王就可以饒恕我。昔者桀得罪了湯,紂得罪了武王,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現在也沒有為他們開釋的人。”桓公說:“說得好!我憑著祖宗的福氣,土地的神靈,才讓我在這裏遇見了妳。”桓公攙著他上馬坐著,自己牽著馬回去,保舉他到廟堂又讓他決策政治事務。桓公之所以合並了九個諸侯,稱霸天下,不因為軍隊,不只是因為管仲,也得益於這次的遭際
4. 求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不滿周歲——繈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
15~20歲——舞象;
12歲(女)——金釵;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5歲(男)——誌學
16歲(女)——破瓜、碧玉,二八;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命、、大衍;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杖鄉、還歷;
70歲——古稀、杖國、致事、致政,從心、懸車;
80~90歲——耄耋;
90歲鮐背;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希望大家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