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壹人釋義:
宋國的壹戶丁姓人家,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裏的壹個人去打水,常常有壹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壹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壹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壹個空閑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壹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此文出自春秋時代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
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壹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文章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文章簡介:
《穿井得壹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壹口水井後,可以得到壹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裏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壹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壹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壹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與兩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憂天》同屬《寓言四則》。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註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壹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征。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呂不韋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壹家之言? 。”
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壹。呂不韋是秦國壹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
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註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
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壹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壹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
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值得壹提的是,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
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刻舟求劍”的故事就出自《呂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