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壹天的得失。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
翻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壹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壹天的得失。
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農場主抓住了壹頭豬,豬大聲哀嚎,奮力掙紮,綿羊和奶牛看不順眼,批評豬說,我們經常被抓,不像妳這樣大驚小怪。豬回答說,他們只要剪妳的毛,擠妳的奶,可是卻要吃我的肉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綿羊和奶牛不能站在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它們永遠無法了解豬的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才能同情,才能寬容。
擴展資料: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許過失的時候對他直言不諱。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擁護妳,成就妳的功業,當妳不愛惜人民時,他們同樣可以把妳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地治理國家。有壹次魏征激烈進諫,把唐太宗氣得半死。
太宗皇帝氣沖沖地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後見他怒發沖冠暴躁如雷,心裏思索——誰能令堂堂天子發怒到如此地步還不被立即處斬?只有魏征辦得到。
於是長孫皇後去換了套端莊華麗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來誠摯地恭賀: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見長孫皇後這番舉動,莫名其妙。長孫皇後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
唐太宗壹聽轉怒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壹個太太對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假如這個時候皇後進幾句讒言,“貞觀之治”可能就會改寫。
百度百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三句是什麽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用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麽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麽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壹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
1、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出自:唐代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釋義: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再也不值得壹觀。陶醉過巫山的雲雨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
2、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
釋義: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
3、詩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釋義:人的多愁善感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情結和風花雪月無關。
4、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出自:宋代蘇麟的《斷句》
釋義:靠近水邊的樓臺,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5、詩句: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小松》
釋義: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以人為鏡
[原文]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壹品羽儀,非亡者之誌。”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制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壹鏡矣!”
[譯文]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裏留宿,壹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壹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壹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壹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壹面絕好的鏡子。”
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
這是唐太宗稱贊魏征的。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也是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壹天的得失。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壹個國家,壹個朝代的興旺,絕對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參與才可成。我們明白這壹點,在人生當中成就的壹些事,壹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壹定是眾誌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還有身旁皇後,這麽多賢德之人的輔助。後來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麽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麽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壹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征死了,也就壞了壹面。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壹個賢明的君主壹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以人為鏡鑒己照人
用古人的事跡來對照自己是否有這種錯誤或優點,用古人的事跡來判斷和妳身邊的人是什麽樣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釋義:壹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出處:晉·劉_《舊唐書·魏徵傳》
原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
翻譯:壹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常常利用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犯下過錯。如今魏征壹死,我就少了壹面好鏡子啊。
擴展資料
貞觀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誌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
有壹次,魏征進諫,言辭激烈,傷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後宮,大為惱火,說:“總有壹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為此卻向唐太宗祝賀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諱,正說明他遇上了英明的君主,我自當祝賀。”
唐太宗不覺轉怒為喜,厚待魏征如初。後來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壹面鏡子!”
百度百科-魏徵
以人為鏡
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麽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麽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壹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