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叔本華:命運是殘酷的,人們甚為可憐。

叔本華:命運是殘酷的,人們甚為可憐。

1850年,叔本華壹生中最後壹部巨著《附錄和補遺》終於完成。叔本華封筆之作《附錄與補遺》之前的,所有住著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關註:叔本華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壹文獲得博士學位,該文於1813年問世,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石,也是他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理論根據。這篇論文,從物理、邏輯和形而上學的立場,分析因果律原則。叔本華這部傑作的第壹版,知道的人相當少。1819《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在出版壹年多後,僅僅售出壹百多本,其余都被當作廢紙處理。而直到1920年,學術界才有了該書的第壹篇書評;1836年的《自然界中的意誌》,1841年的《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1846年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這些都沒有引起任何轟動。1850年,叔本華壹生中最後壹部巨著《附錄和補遺》終於完成。在費盡周折、耽誤和失望以後,叔本華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勞恩斯塔德終於成功說服柏林壹家出版商,出版了這兩冊著作,印數只有750本,叔本華獲贈10本,卻沒有稿酬。

叔本華本應該像壹個普通人,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在他死後不會有人記得他,即使他繼承了巨額的財富,遊歷過很多地方,拿到博士學位。叔本華沒有什麽驚世駭俗的壯舉,沒有像其他偉人壹樣為人民、民族、社會、國家而奔走呼號,也沒有可歌可泣的遭遇。說起叔本華人們只能講壹些雞毛蒜皮的事。1832年,叔本華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定居,並且壹住就是28年。直至去世,他都過著隱居的生活。 叔本華沒有什麽可以讓人稱道的事跡,甚至很多人的壹生都比他要過得精彩。

“ 我不會活著看到自己贏得世俗的聲譽。 ”——叔本華

這句話是叔本華無數期待落空後的失望,是對世人有眼無珠的無奈,是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悲嘆。

是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叔本華之所以籍籍無名,壹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所處的時代到處都是視榮譽重於生命的“榮譽人士”,所以必然產生許多靠榮譽生存的蛀蟲,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裏也對他們進行了批判。榮譽的蛋糕就那麽大,如果任由叔本華拿走壹大塊,“榮譽人士”分到手的就少得可憐,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對叔本華的著作,絕口不提,甚至給他的學說貼上“悲觀”的標簽,讓人敬而遠之。

當然,讀過叔本著作的都知道,不論是《論充足理由的四重根》還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都是非常深奧難懂的。叔本華的作品是壹個新的哲學體系,世界上找不到相類似的作品。人們對此聞所未聞。世人粗淺的理解能力,根本無法觸及叔本華的哲學。沒讀過叔本華的作品的人,只能用道聽途說的詞——即“悲觀”,來形容叔本華。此外,電視劇裏、小說裏、學校裏都在強烈地傳遞壹個信息,世界是美好的,樂觀才正確的態度。對“悲觀”相關的東西,人們自動排斥,所以被貼上“悲觀”標貼的叔本華的哲學永遠不會成為主流。 當人開始獨立生活時,才恍然大悟,樂觀只是壹層糖衣,為的是讓我們把生活的苦吃下去。 而世人“趨利避害”的心態,是對叔本華“悲觀”標貼的推波助瀾。

這是兩個問題,但人們往往將這兩個問題混為壹談。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除了對動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華壹生中,很難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跡,他完全是自私的。

羅素當然可以這麽評價叔本華。

兩個人分別從村裏去城裏,幾天後回來,別人問他們,去城裏要怎麽去,路上要註意些什麽。

壹個人說,要帶足夠的幹糧和壹雙足夠堅韌的鞋子,最好帶把防身武器,要註意有些地方有強盜出沒,有些地方有猛獸,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可能會有小偷盯上妳……

另壹個人說,不用帶太多東西,只要幾件衣服就夠了,路上有旅館、飯館,經過壹些地方的時候要註意看車窗外,觀賞野生動物,此外還要多和車上的人交流,以便留下美好的記憶……

人們更樂意相信後壹個人說的話,對於前者選擇視而不見。

後壹個人聽到前壹個人說的話時,覺得很荒唐。

當人們的鞋子磨爛,被強盜、猛獸盯上時,才想起,似乎有人提醒過他們,要做好防範。

前壹個是窮人家的孩子,後壹個是富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當然可以嘲笑窮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壹輩子都用不上窮人家的孩子說的經驗。

叔本華就是“窮人家的孩子”,羅素當然可以對叔本華的哲學嗤之以鼻。

要了解叔本華,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與他同時代,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對他的評價,比如歌德對叔本華的評價。某壹天有壹個聚會,大家圍著壹張茶幾閑聊,唯獨這位年輕的哲學博士,獨自退到窗邊,神情很肅穆地在沈思,幾個女孩子便開叔本華的玩笑,歌德剛好走進來,問大家有什麽好笑的事情,眾人壹齊指著叔本華,歌德責備道:“不要取笑這位少年,將來他會比我們都更了不起。”

歌德還曾請叔本華替他完成《論視覺與色彩》壹書,壹個作家放心的讓另壹個作家替他完成作品,這就是歌德對叔本華最大的肯定。受歌德委托,叔本華研究色彩問題,並在1816年發表了研究成果《論視覺與色彩》。

在《人生的智慧》裏,叔本華說過“樂觀的性格對幸福最有直接幫助”、“開朗的性格對健康的貢獻是根本性的”,教導別人要樂觀的人,怎會悲觀?

在生活中,許多貧苦的親朋、窮困的鄰居找叔本華幫忙,他從不推辭,他還是德國“愛護動物”的提倡者。同時,叔本華的遺囑中也指明,他的財產繼承人是1848年革命後,組織救助“殘廢軍人和孤兒寡婦”的協會。此外,用人和狗都得到壹筆豐厚的財富。由此可見,叔本華宅心仁厚。

宇宙的意誌是邪惡的,進而又說意誌都是邪惡的,因此,無論如何變化,意誌都是人類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源泉。意誌的本性是惡性循環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而偏偏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所以,人生大多數時候是痛苦的。其次,縱使欲望得到滿足,滿足感也無法長久維持,其結果不是產生新的欲望而帶來新的痛苦,就是造成厭煩感。所以,人生永遠在痛苦和厭煩之間徘徊,所謂快樂只是暫時現象,只是痛苦的間歇:因此,快樂是消極意義上的。

大多數人壹生都無法掙脫金錢的束縛,只能四處奔波勞累;人的壹生沒有誰可以避開疾病的襲擾;很多人到老都無法遇到靈魂伴侶,即使遇到了,也會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相愛相守;人生路上布滿荊棘,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人們無法預料,更無力阻擋…… 生活就像是壹位暴君,誰若輕視他的統治,必將引來血腥的報復。生存不易,眾生皆苦。

叔本華不像其他哲學家那樣把這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化為平和虛幻的和諧,相反,他直面這種真切的感覺,建立他的哲學思想。叔本華對事物的本質比任何的哲學家都要執著,他只相信事物的原本樣子。世界如果是悲觀的,那它就是悲觀的,不會抱有壹絲幻想。叔本華執拗的探求世界的本源,而求知必先求真,“謊言”必須勒破,所以他對壹些“吹牛者”深惡痛絕。把壹生都獻給真理的人,絕不會允許有人玷汙他的真理,哪怕壹絲壹毫,而在世人眼中,只看到了壹個偏激、不好相處的人。

叔本華始終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現象,以揭示事物本質的基本觀點解釋現象,他的哲學是客觀觀察的結果。 世界是悲觀的,這是壹個客觀的說法,叔本華是悲觀的,卻是壹個主觀的說法,兩者很容易混為壹談 。

因“悲觀”的標貼而拒絕叔本華的哲學是不妥當的,正如把報告前線不幸消息的士兵槍斃壹樣,改變不了事情的本質,還會錯過壹些重要的信息。

明白世界是悲觀的,自然懂要獲得幸福不是追求快樂,而是避免痛苦。叔本華的哲學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叔本華說,誰要是完全承認了我的哲學的教導,並因此也就知道,我們的整個生存不會變得更好,並且,最偉大的智慧就是去否認、拒絕這種生存。這樣,他就不會對任何事物或者狀態抱有希望,也不會辛苦追求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更不會因壹件事的過失而痛苦哀號。這段話的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註釋。叔本華說過,我們絕不要以痛苦為代價去換取享樂,即使只是受制於招致痛苦的風險,也萬萬不可;否則,我們就以積極而實在的東西,去為消極並因此虛幻的東西埋單——這不正是提醒我們小心“樂極生悲”嗎?

尼采說:“讀完叔本華著作的第壹頁以後,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讀完,他所說的每壹個詞我都要聽。” 托爾斯泰說:“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是我所從來不曾體驗過的。”契訶夫也是叔本華的崇拜者,在他的壹個劇本裏,還出現了叔本華的名字。受叔本華哲學影響的人很多,讀過他的著作的人,都受益匪淺。叔本華著作不會讓人怨天尤人,對生活失去希望,他的著作是讓人從虛幻的快樂中走出來,接受現實的悲觀,更豁達大度地生活。盲目的樂觀,就像壹個空中花園,隨時會被現實壓垮。叔本華說過,年輕人草率地認為,這個世界是供我們享受的,它是壹個肯定的幸福的樂園,只有那些不擅於去克服自身缺陷的人,才會失去它。對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希望,必將招徠諸多失望,痛苦就在此間產生。叔本華的哲學,提出的觀點是遠離欲望,力求寂滅,這正是壹條可以長久執行的中庸之道。

叔本華說過,倘若壹個人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他在別人眼中的樣子,那麽,他的壹生甚為可憐。人有兩種價值:壹個是人們自身並為了自身的價值,另壹個是人們純粹在他人眼中的價值。人們往往輕易被別人決定自身的價值。妳是什麽學歷?以前做過什麽工作?妳還會什麽……簡單的幾個問題過後,人就像過過稱的商品,明碼標價,絕不輕易更改。別人的評價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壹個人說妳悲觀時,妳可能不會在意,壹群人說妳悲觀時,妳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悲觀。當某個標簽貼上時,人就會按照別人設計的角色,塑造相應的自己。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出版後,叔本華回到魏瑪,並送給母親這本著作,他母親不僅不感興趣,反而譏誚說,他的書根本賣不出去。母親對自己的書的評價,讓叔本華很失望,但他明白自己的作品是優秀的。面對母親的譏誚,叔本華說道:“妳的著作,連堆破爛兒的屋子都不藏壹本的時候,我的著作還會有人讀它。”叔本華說的,如今都應驗了,他的著作還有很多人在讀,而她母親的作品沒有壹本是可以流傳下來的。

叔本華母親可以譏誚叔本華的書賣不出去,世人也可以嘲笑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可以笑話叔本華在與黑格爾壹較高下時的“淒慘”,可以笑話他神經質(他在睡覺時身邊放著實彈手槍,他更不放心把自己的腦袋交給理發匠的剃刀。只要聽到傳染病的傳言,他便嚇得往外飛奔。在公***場所宴飲的時候,他都隨身帶著皮質杯子,以免被傳染。他把票據藏在舊信封裏,把金子藏在墨水瓶底下),笑他尖酸刻薄孤僻、與人為惡,笑他無妻無子…… 但是啊,沒有人可以笑他壹事無成,沒有人可以笑他謊話連篇,沒有人可以笑他人執迷不悟 !老子語:“不笑,不足為道!”

人們對別人的評價往往是帶著利己的眼光,如果妳對別人沒有用,那麽別人對妳評價就會很低。叔本華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顛倒錯亂、錯誤數不勝數,我們應該學會泰然處之。別人的評價是發生在其意識當中,影響的是別人對事物的判斷,我們不必心懷芥蒂。人要做成壹件事情,主要看他自身的價值有多大。當人清楚自身的價值,並努力發揮作用時,就會改變別人眼中自己的價值。

人如果不清楚自身的價值,往往會被別人的評價牽著走。叔本華說過,誰要是把別人的意見看得過高,他就太擡舉他們了。叔本華壹直清楚自身的價值,在叔本華奠定名聲之前的長達六十多年不獲承認的沈寂時期,他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的天賦使命。即便如此,在六十多年的沈寂歲月裏,仍然讓他痛苦不堪,他自我激勵到:

“ 不要忘記妳是壹個哲學家,上蒼叫妳從事這種工作,切不可心有旁騖,也不要走別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誌,培養超俗的見地,痛苦和失敗也是必要的,正像壹艘船,必須要有壓艙貨壹般,否則,船就成了風的玩具,很容易傾覆。

痛苦是天才靈感的泉源。假如在生活中處處都能隨心所欲,過得舒坦,莎士比亞、歌德的詩劇又怎麽會誕生?柏拉圖還會有哲學思想、康德還會有《純粹理性批判》傳世嗎?”

每壹個偉大的靈魂,都是在自我肯定和別人否定,這場敵眾我寡的鬥爭中勝出的強者;敗了,只能淹沒在平凡中。

叔本華的哲學之所以流傳於世,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哲學是紮根於現實的,是客觀觀察的結果,實用性非常強。

最能體現現這壹點的是叔本華獨特的財富觀。叔本華說過,人們應該把他們的現有財富視為各種可能災禍與不幸的防護墻,而非壹張借此花天酒地的許可證,壹個荒淫放蕩的樂園。叔本華是壹個受到命運眷顧的人,他的壹生都不用為金錢發愁。叔本華也認為擁有壹筆巨款財富是非常幸運的,金錢可以“解除人生窮困憂愁的特權,可以從人類宿命般的奴隸生活中求得解放。”遺產若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可發揮其最大作用。

擁有巨大財富的叔本華可以擁有許多的選擇,他可以周遊世界、可以建立壹個商業帝國、可以荒淫奢靡地過完壹生……但他選擇了壹個“富二代”最不可能做的選擇——獻身哲學。他深知自己使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流於世俗,也不要走別人的路子,拾人牙慧並非他的事業。叔本華沒有許多文人“視金錢如糞土”的毛病,他對財富的態度不偏不倚,既清楚地知道金錢的重要性,也明白金錢不可能買到壹切。他很善於經營他的財產,到臨終時,財產幾乎增加了壹倍。雖然他認為揮霍比貪婪更可惡,但生活中的叔本華卻並不吝嗇。

叔本華的壹生是幸福的,卻不是因為他擁有巨額財富。我在某本譯作中,看到譯者序言寫到:“除偶爾受點奚落之外(據傳他在柏林大學上課時被黑格爾占了上風,以及打官司輸給了壹位女人),縱觀其壹生,有吃有喝,可謂完滿。但就是他,卻把人生描繪得那樣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不值壹錢!這也許說明了壹個道理:過膩味了的人生即為痛苦!”如果那位譯者願意多翻幾頁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就會明白幸福為何物。譯者認為不愁吃穿,就是完美,應該生活得很幸福。而叔本華說過,無論在任何年齡段,人自身所擁有的東西才是、並壹直是幸福的真實而唯壹的源泉。叔本華認為人類幸福的兩個敵人:苦難與無聊。困境與貧窮產生痛苦,相反,安逸與富余產生無聊。在叔本華的幸福哲學裏,財富並不是最重要的,財富與幸福與否,並無絕對關系。窮人也可以過得幸福,富人不壹定就會過得幸福。 錢財不是幸福的等價交換物,它只是人在人類社會的生存的保障。 如今,在商業繁榮的世界,幾乎每個人都要對別人銷售些什麽,對金錢有些狂熱的追求。而叔本華對金錢的態度,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的冷卻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