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狼爸”剛唱完,“哈佛媽媽”又上臺了。
“千萬不要看電視,不要玩電腦遊戲”,“不要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無條件服從父母的壹切要求”,“不要去同學家做客”。“虎媽”“狼爸”用壹系列嚴格的家庭教育,要求孩子沿著自己為他們選擇的道路努力。據媒體報道,他們的做法引起了壹些家長的模仿,但也讓壹些家長稱他們為“變態”。
就在關於他們的討論稍微平息的時候,“哈佛媽媽”出現了。在日本媽媽富田寫的《哈佛媽媽教育劄記》壹書中,提出了壹種自由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目標導向的培養方式,即將東方家庭教育中的權威父母與西方風格中的平等交流相結合。這是繼“虎媽”“狼爸”之後,又壹個讓萬千父母羨慕的“成功幹兒子”案例,引起的討論不亞於“虎媽”“狼爸”曾經激起的“辯論硝煙”。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壹個人最早接觸到的教育形式,也是壹種終身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必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家庭的家教模式都不壹樣。哪種方法更可行?哪種方法更科學?
強硬還是寬松?這是壹個問題。
在古代社會,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朱的《朱》中有壹句話:“凡謙卑少年,無論大小,必請教父母。”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子女必須服從父母的嚴格管教。
如今,隨著社會法制和社會文明的完善,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家長們也開始轉變觀念。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逐漸變得遷就和寬松。但是,當父母看到“虎媽”“狼爸”等嚴厲的育兒方式帶來的成功時,這些父母有些矛盾和動搖。
“我不想逼孩子,不逼也不行。如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妳讓他發展,以後怎麽跟別人競爭?”陜西安康的唐女士是壹個孩子的媽媽,年齡17。她說她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很嚴格,假期補課她都要上,就算不願意也要逼著他去。
但孩子的表現讓她很擔心:“英語(論壇)成績壹直沒有提高,她也從來沒有主動和我交流過。”嚴厲的鞭笞似乎並不能驅使孩子達到既定的目標。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認為,“虎媽”“狼爸”教育是壹種專制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識、不尊重兒童權利的表現。這種功利追求產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可取。
“但另壹方面,孩子需要嚴格的管教。孩子越小,越需要立規矩,明辨是非。我反對棍棒教育,但懲罰是必要的。”孫雲曉補充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所謂懲罰,就是在孩子出現壹些偏差的時候,引導他們用溫和的方式反思自己的錯誤,總結教訓,讓他們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善待孩子的錯誤是壹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長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讓孩子真正認識錯誤,不怕錯誤,改正錯誤,從而培養勇於承擔責任的品格。犯了錯就用打呼嚕解決。孩子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權威民主是最科學的,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我也嘗試過做虎媽、狼爸,給孩子定下嚴格的要求和標準,逼著她去完成。但後來發現,通過和她好好談談,征求她的意見,給她鼓勵和表揚,她很耐心地聽取了建議。於是,我放棄了以前的方法,我們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招生辦)教師羅告訴記者。
孫雲曉認為,權威和民主的教育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父母壹方面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權威和威信,另壹方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良好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免費教育。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和自由並不矛盾。權威不是專制,民主不是溺愛。
“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和自由並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謊,不能欺負別人,不能過度玩網遊。在這些方面要求嚴格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這個前提下,孩子還是可以自由的,和同齡人壹起玩,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去發展。這就是寬嚴相濟。”孫雲曉說,壹個普遍的觀念是,在10歲之前完成道德智力教育的核心是明辨是非。在孩子0到65,438+0歲的時候,要無條件的愛他,讓他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到4歲,要敢於對孩子說不,讓孩子明辨是非;5歲到10,需要進壹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個時期是人生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制定規則的黃金時間;但是10歲以後,要尊重孩子,平等的和孩子說話,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用道理說服孩子,而不是強迫。他說,根據國內外家庭教育研究的發現,孩子成功率最高的家庭是權威、民主的家庭,而不是專制的家庭。
孫雲曉補充說,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根據他們的性別和個性來教授。把性別和性格結合起來才是更理性的態度。
正確的教育心態,成功的定義不是唯壹的。
有壹條微博在網上被網友廣泛轉發:“小時候我經常在想:長大了,上清華和北大哪個好?”長大後才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壹個只是鬧著玩的笑話,體現了孩子從小被灌輸的思想,成功就是上名校。父母給孩子定的目標就是考個好大學,考個好成績。
唐女士對孩子的目標很清晰明確,考上清華或者北大。她說,“最起碼也要把重點放在重點大學上。”
孫雲曉說上名校拿高分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給了我們三個成功的標準:“第壹,發展。成功不是攀比,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天才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第三是和諧,即身心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