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晉平公有壹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妳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壹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妳的仇人嗎?妳為什麽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妳只問我什麽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妳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壹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裏缺少壹個法官。妳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妳的兒子嗎?妳怎麽推薦妳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妳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妳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壹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壹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壹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壹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壹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危如壹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壹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壹根頭發,系著壹千斤重的東西。現在壹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危如壹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壹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麽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壹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壹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壹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壹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裏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壹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壹萬多敵人,實算是壹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鬥,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裏。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壹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壹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裏,死壹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壹毛”壹句話,引伸成“九牛壹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裏面的壹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壹根毛壹樣。
壹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
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遊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壹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壹次,他和壹個同鄉的兒子壹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壹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壹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壹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壹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壹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壹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禦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壹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壹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壹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春風壹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壹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
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壹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
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生意外,不是
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壹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壹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壹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壹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妳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壹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壹敗塗地”,請妳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壹敗塗地”本來是壹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壹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壹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壹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壹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壹敗塗地”,不可收拾。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壹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妳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壹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妳的仇人嗎?妳為什麽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妳只問我什麽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妳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壹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裏缺少壹個法官。妳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妳的兒子嗎?妳怎麽推薦妳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妳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妳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壹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壹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壹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壹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壹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危如壹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壹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壹根頭發,系著壹千斤重的東西。現在壹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危如壹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壹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麽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壹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壹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壹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壹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裏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壹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壹萬多敵人,實算是壹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鬥,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裏。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壹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壹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裏,死壹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壹毛”壹句話,引伸成“九牛壹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裏面的壹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壹根毛壹樣。
壹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
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遊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壹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壹次,他和壹個同鄉的兒子壹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壹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壹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壹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壹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壹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壹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禦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壹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壹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壹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