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壹,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今日我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阿q正傳讀後感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讀後感:篇壹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壹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壹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壹頁……
我壹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壹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壹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壹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麽的可笑,更是多麽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壹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壹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壹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麽久的街,竟沒唱壹句戲,白跟了壹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壹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壹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壹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壹點,這壹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裏消失,成為壹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讀後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從魯迅帶有批判性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魯迅通過阿Q神往革命,又被竊取了革命權力的反革命勢力所殺害的藝術描寫,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和它嚴重的危害性,啟發人們振奮起來,砸碎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枷鎖;同時也深刻地批判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從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藝術的總結。
本文運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例如趙太爺不讓阿Q姓趙,形象的把趙太爺霸道野蠻的地主形象描寫了出來。
我覺得阿Q還有些樂觀吧,在“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妳還不配……“”在現實生活中,當有人嘲笑某個男生時,那個男生不僅會大打出手,男生們應該向阿Q學習,寬容大度壹些,樂觀壹些 。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壹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與此同時,
他作過壹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壹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阿q正傳讀後感:篇三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沈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壹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鉆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裏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沈睡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