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生命的重建》讀後感

《生命的重建》讀後感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生命的:生命是壹個漢語詞匯,壹指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動能力;二指事物借以生存的根本條件;三指命運;四指活命;五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動物;六指生活;七指生物學上認為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壹種形式。

似乎這些對“生命”的詮釋並不是本章中所指的“生命”,我對本章中“生命”的理解是指我們精神世界中的生命,因此這裏的“生命的重建”也就是指我們精神生命的重建了。

儒家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彰顯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這些情懷以修身為起點,平天下為最終目標。儒家中庸,以修身為起點;道家無為,以修行為立足;佛家要旨直指心性。陽明融修身、修行、心性為壹體,此所謂存天理、去人欲,創立了心即理、知行合壹、致良知,這就是陽明心學。

讀完《生命的重建》這壹章,我對達摩“將心來,與汝安”,與陽明的“將汝已私來,替汝克”,這些看似點化學人的無厘頭有些似懂非懂,細細揣摩這些字裏行間的意蘊時,雖然沒有頓悟,但也略有所得。

禪宗所講的修行就是做減法,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怎樣看待減法,如何去做減法,又怎樣把做減法融入到我們的生命重建中去?讀罷這章的內容,自己似乎也明白了壹點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本應是以“追求人的完美”為目標而外化為“追求物的完美”,從而精神世界變得空虛,心中也就無所謂信仰。怎樣慢慢褪去那些過度追求對物的占有欲呢?這也是我實踐怎樣去做減法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做減法也有了壹點自己的理解。比如對於讀書來講,以前每當我聽到或看到別人的推薦書單時,立即就會去圖書館借閱或者買來相應書籍,可是壹旦書到手後,很多時候並沒有及時閱讀,甚至都未曾翻閱過就到了還書時間,導致所謂的書非借仍然不能讀,或者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所買的新書也仍未拆封。直至前幾年讀完《如何閱讀壹本書》時,我才弄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讀壹本書和讀哪些書這個問題,到那時我對讀書這個問題才慢慢學會取舍,才開始學做減法。

術業有專攻,並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與專註的領域中去,這樣才會有更大的收獲,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去實現自我價值。從讀書中的減法開始,我慢慢地明白在其它方面也要做減法的重要性,比如推卻那些無效社交及盡量減少人生中的摩擦成本等,這也是陽明所講“去人欲”的壹部分了。

陽明說真正的死亡並不是單純指壹期生命的終止,而是人生中每日每夜、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這就是對非斷非常的最好註解。我們隨時都在死亡,隨時都在獲得新生,人生中的每壹個剎那都包含著死亡,也包含著新生,就如生活中每壹天都包含晝夜壹樣,這就是生命的真相。在閱讀完對死亡的真相和生活的態度這壹節內容後,我雖對“知晝夜,即知死生”、“非斷非常,非壹非異”也似懂非懂,但是對於其中的壹些說法有壹種心有戚戚焉的感受,因為人生是變化無常的。

在文中,我看到“無常”這個詞語時,有壹種久違的親近感,學習本文後對無常也有了新的體會。記得我最早聽到“無常”這個詞語的時候還是在我兒時,太奶奶給我講故事,說當我們遇到鬼的時候,“無常”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並且會變得異常強大,然後站立在人鬼之間,並會告訴遇見鬼的人說,不能再往前走,所以“無常”是專門來保護人的,那時我對“無常”充滿了安全和敬畏感。現在看來,雖然太奶奶對佛教中變化的“無常”有些曲解,但是可見佛教早已融入到祖輩們的潛意識中。

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上課看到那些走神的同學後,常講的壹句話是“走神的同學的靈魂已經沖出了肉體”,當時的我們像聽笑話,哈哈壹笑就過去了。讀到這章內容中的靈魂時,我突然間就想到了這句話,也有些相信人或真有靈魂的。再想起自己以前曾經經歷過的靈異事件,這也使我相信人似乎真有靈魂,這靈魂雖然飄忽不定,但也許會如影隨形,或許就在我們左右,所以現在我對“靈魂”也心生敬畏。

壹如莊生夢蝶中的“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周與?”,也許莊周夢蝶時,莊周是蝴蝶,蝴蝶也是莊周了。莊子的靈魂是蝴蝶呢,還是蝴蝶的靈魂是莊子呢?有可能都是,有可能都不是,因為可能靈魂也是變化無常的。

今天在寫這篇讀後感時,突然得知隔壁辦公室的壹同事駕鶴西去,我的心情突地變得沈重起來,這位同事僅四十多歲,沒想到他就這樣匆匆地突然離去。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就是我們所經歷人世間的變化無常。

看到文中提到禪宗相關的內容時,想起去年我曾去重慶梁平參觀西南佛教禪宗祖庭的雙桂堂的情景。雙桂堂是破山禪師在清初所建,現在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參觀時我有幸得到《雙桂堂》壹書作者的親自講解,那也是壹份佛緣。該作者給我詳細講解了雙桂堂的前世今生以及他與雙桂堂十五代方丈妙談和尚之間的那些故事,雙桂堂經妙談和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重建,才有了現在的香火鼎盛。其中,妙談和尚曲折的壹生令我唏噓不止,我再拿出《雙桂堂》壹書來閱讀時,對妙談和尚所經歷的那些世事仍是感嘆不已,對人生的無常又有了不同的認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武帝蕭衍建寺、講經、出家等壹切佛事雖福報有余,但慧根不足,因此並無功德。達摩讓梁武帝知道佛法修行的要訣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但是梁武帝並沒有領悟到達摩的西來意,所以達摩壹葦渡江而面壁少林。

心和欲本來就不是壹物,在我們內心世界裏與自己相依相伴的只有妳自己。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未來人生中,我應該持有怎樣的生活態度,又該怎樣去認識自己,怎樣去找回心靈的快樂,如何去擺脫那些舊有的思維方式,如何去探尋內心深處的心靈慰藉,從而去實現自己的生命重建呢?這些問題仍待自己去細細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