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壽陽祁相國寯藻,督學湖南,邵陽魏默深源,益陽湯海秋鵬,皆其所激賞。道光癸未(三年),湯魏兩先生均赴會試,至都謁祁。祁語湯曰,海秋之文何其冗長,不如默深短煉佳也。是科,祁充會試總裁,題為《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湯入場,憶師言,文特簡括,後比連用三字句。壽陽得之,曰,此魏默深也。亟錄之。比揭曉,則益陽湯鵬也。
翻譯:壽陽相國祁寯藻,在湖南監督治學的時候,邵陽魏源(字默深),益陽湯鵬(字海秋),都是被他所欣賞的人,道光三年,湯魏二人都去趕考赴試,到了以後拜訪祁相國,祁對湯說:妳的文章太冗長啰嗦了,沒有魏默深的精短簡煉啊。到了考試的時候,祁相國是總考官,題目為《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湯鵬入場後,想起祁的教誨,文筆特簡練,後並列用三字排句。祁相國看到後,說,這是魏默深的文章,會錄取這個,等到揭曉姓名的時候,這是益陽的湯鵬啊。
2. 文言文 孔文舉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壹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壹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手足無措,忐忑不安。
解讀:
全文分三層。
第壹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裏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壹個背景和基礎。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裏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系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壹個乳臭未幹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妳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壹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3. 王石軍詐睡文言文讀本答案1 相與大驚曰
答:互相
2 翻譯
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
答:王右軍醒了,已經聽到了說說的,知道沒有活的道理了.
信其實熟眠.
答:相信他其實正在熟睡.
3 用自己的話概括王羲之的性格特征
答:他是壹個深謀遠慮、機智勇敢、有膽有識、聰敏伶俐的人.
4 古今中外有許多只會少年的故事,請學出壹個
答:司馬光砸缸
不知道妳說的是哪個版本,就發了這個
4. 古代小孩子機智的古文童區寄傳[1] 選自《柳河東集》
柳先生曰:越人[2]少恩[3],生男女,必貨視之[4]。自毀齒[5]以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6]。不足,則取他室[7],束縛鉗梏之[8],至有須鬣者[9],力不勝[10],皆屈為僮[11]。當道相賊殺[12]以為俗。幸[13]得壯大,則縛取幺[14]弱者,漢官因以為已利[15],茍[16]得僮,恣所為[17]不問。以是越中戶口滋耗[18],少得自脫[19]。惟童區寄以十壹歲勝[20],斯[21]亦奇矣。桂部從事[22]杜周士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23]。行牧且蕘[24],二豪賊劫持,反接[25],布囊其口[26]。去逾四十裏,之虛[27]所賣之。寄偽[28]兒啼,恐栗[29],為兒恒狀[30],賊易[31]之,對飲酒,醉。壹人去為市[32],壹人臥,植刃道上[33]。童微伺[34]其睡,以縛背刃[35],力上下[36],得絕[37],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遽[38]曰:“為兩郎[39]僮,孰若[40]為壹郎僮耶?彼不我恩也[41]。郎誠見完與恩[42],無所不可。”市者良久[43]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44]。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 ,以縛即[45]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46];復取刃殺市者。因大號[47],壹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48]。”
虛吏白州[49],州白大府[50]。大府召視兒,幼願[51]耳。刺史顏證[52]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53]。鄉之行劫縛者[54],側目[55]莫敢過其門。皆曰:“是兒少秦武陽[56]二歲,而討殺[57]二豪,豈可近耶!”
世說新語裏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言語)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5. 機智對答的文言文1?課文簡說。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壹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壹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梁國,有壹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壹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
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妳家的水果。”
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選編本課的目的,壹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壹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
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壹事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
可見,孔與孩子很熟。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聯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
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妳家的水果。”意思是,妳姓楊,它叫楊梅,妳們本是壹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 (2)對詞語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設:擺放,擺設。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1?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學習本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
特別要註意停頓的恰當。舉例如下: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本文雖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建議采取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學生讀文情況教師示範讀文,幫助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在讀通課文後,請學生根據註釋、插圖和聯系上下文,理解每壹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如:“為設果”是說誰為誰擺放水果?“家禽”是現在說的“家禽”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3?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九歲孩子的回答妙在什麽地方,交流對這個問題的體會。
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麽不壹樣,體會這個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機智。 4?拓展閱讀:《世說新語》上的其他關於言語表達的小故事。
5?課文中要求寫的字有三個比較容易出錯,要格外註意,根據書寫的實際情況提醒學生註意:“曰”不能寫成“日”,“惠”和“禽”不僅要把結構寫勻稱,還要註意把筆畫寫正確;有兩個多音字要指導學生讀準,壹是“為設果”中的“為”讀“wèi”,二是“應聲”的“應”讀“yìng”。 6?關於“綜合性學習” 本課課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師此次綜合性學習應從本課教學開始,把綜合性學習貫穿全組學習的始終。
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去發現、搜集精妙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積累並學習運用有藝術性、有魅力的語言,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美好! 組織這次綜合性學習,首先要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明確任務與方法,落實小組分工與活動安排等。可以根據學習提示,自主確定某壹活動方式:如,搜集熟語、短文;搜集提示語和廣告詞,寫廣告詞;搜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並演壹演等。
其次,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掌握信息,適時調控指導。可以通過與學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組長匯報活動進程,與課文學習有機結合,適時小結等方法,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活動心態。
並且要真正給學生壹個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與“回顧·拓展”中的“展示臺”相配合,結合語文課。
6. 古代機智少年兒童的文言文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孔融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壹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壹時語塞.壹個十歲的孩子,壹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東吳君臣,壹直保持著壹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壹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壹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7. 關於晏子機智善辯的文言文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bīn )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zī )三百閭(lǘ),張袂(mèi )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裝句)?”左右對曰:“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王曰‘ 何為者也?’對曰‘ 齊人也。’王曰‘ 何坐(倒裝句)?’曰:‘ 坐盜 。’”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hān),吏二縛(fù)壹人詣王。王曰:“ 縛者曷為者也(倒裝句)?”對曰:“ 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 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 嬰聞之,橘(jú)生淮(huái)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guǎ)人反取病焉(yān) 。”
晏子辭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遊,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於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取於君,退得罪於士,身死而財遷於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壹豆之食,足於中,免矣。”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晏子曰:“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壹失,愚人千慮,必有壹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晏子諫景公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裏者,無問其家;偱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諫殺燭鄒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於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壹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 :“勿殺,寡人聞命矣 。”
晏子使吳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希望樓主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