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環境分析,無論什麽策略,妳都需要先搞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什麽樣的。環境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威脅。把握環境帶來的機遇,是天賜良機。所謂“天時”和“地利”是最平坦的成功之路。特別是對於相對弱勢的個體,改變整體環境的作用可以暫時忽略,把握機會對成功的意義更大。基本上對環境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
二、利弊比較與路徑選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曲折而行;勝者,另辟蹊徑。”聰明人自殺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是愚蠢的,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智者樂水的原因是“水流皆勢”,聰明的戰略家設計的競技路線是選擇對方最薄弱的環節。諸葛亮認為曹操壹直占領,擁有百萬兵士,實際上已經坐起來了,“不能與正面抗衡”。諸葛亮判斷“益州為險地,良田千裏,曾祖父為大帝”,諸葛亮認為劉備是“帝室”
諸葛亮的路徑選擇是從地域地理上規劃的。諸葛亮選擇益州作為復興的基礎,後人也是飽受詬病。益州雖然易守難攻,但要走出去並不容易。但諸葛亮原本的計劃是荊州和益州互相扶持,荊州失陷是意外。而且,當時也沒有別的選擇。
第三,培育核心競爭力。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核心競爭力是“與人和”。在“和為貴”的基礎上,對內可以修政治,對外可以修同盟。內修可以統帥英雄,贏得民心,外修可以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基本上這三點,包括大勢選擇,途徑選擇,核心選擇,都是比較成功和到位的,所以能以弱勝強,最終在亂世中崛起。但諸葛亮的成功來源於此,他的失敗也來源於此。我覺得他有壹個很大的戰略缺陷,或者說是學者常有的戰略缺陷——就是過於強調“內修政治,外等天下變”。簡單來說,其中壹個是他自己的,然後他防守那個地區,重點是“練兵安撫民眾”的“內部政治”,但是忘了壹點:如果我們不進攻,只註重防守,那麽其他勢力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內部政治”,但是民眾很容易被同化。這樣,等幾方都完了,天下的人和學者也就差不多了。而是各國人民,各國知識分子。這樣的局面壹旦確立,對統壹的危害極大,多國對抗的局面就確定了。未來勝負將取決於哪個國家更強,將軍和謀士的作用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