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下面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張仲景的人生故事,歡迎閱讀!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壹位名醫。他不僅治學態度嚴謹,而且醫德高尚,壹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人們尊稱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許多他的故事。

襄陽訪醫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在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勤奮好學,四處查訪名醫,登門求教。這壹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臨行時說:“哥哥,我這次要出遠門,妳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癥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明年只怕妳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妳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塔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麽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妳開個藥單,到時候,服了這付藥,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了。日後誰識得搭背瘡,就叫誰醫治。誰治好了,要給我來個信。”弟弟放心地走了。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壹年生意。第二年在襄陽,壹天突然覺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開的藥單取付藥吃了。不幾日,瘡真的從屁股上發了。他求遍襄陽的郎中,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他看後笑了笑,說:

“這原是個搭背瘡嘛!是誰把它挪到屁股上啦?”

回答:“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說:“他既然能挪,壹定能治啦!”

張仲景的弟弟說:“他遠在南陽,遠水不解近渴。還望先生勞神治治吧!”

王神仙當下開了藥方。張仲景的弟弟吃了藥,又貼了幾張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隨即給哥哥寫了封信。張仲景接到書信,十分高興,立即準備盤費,打點好行裝,步行奔襄陽而來。

這天壹清早,襄陽同濟藥堂的大門前,站著壹位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年輕後生,他向管家的央求說:“我從河南來,生活沒有著落,請貴店收留我當夥計吧!”

王神仙聞聲從藥店走出來。他見後生年輕利落,就說:“好吧!我這裏缺人,就收妳當個炮制藥材的夥計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

從此,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他聰明好學,藥理純熟,不但熟悉各種中草藥的性能,而且炮制藥材,幹得又快又好,沒幾天,就被王神仙替換至藥鋪當司藥。他管司藥,又管看病,店裏的人有個頭疼發熱,也來找他診治,大夥都稱贊他是二先生!

王神仙看二先生確有兩手哩,就讓他做自己的幫手。王神仙撫脈看病,他抄藥單;王神仙遇著疑難病癥,撫了脈再叫他摸摸,好叫他明了病在哪裏,怎樣醫治。張仲景把這些醫理深深地記在心上,寫在本子上,就這樣度過了壹年。

這天,壹個騎驢的老者,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得了急癥候,請上王神仙去了。

約摸半個時辰,老者拿回個藥方,來到藥店取藥。張仲景見藥方內有毒藥藤黃,知道病人肚內有蟲,這味藥是治蟲的。但又見藤黃只開了五錢,就遲疑了壹下,隨後抓了藥叫帶走了。不壹會,王神仙回來了。他下了驢,就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忙走上前道:“先生慢走!病人很快還要來請的!”

王神仙驚奇道:“病人好啦,還來做什麽?”

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藤黃能毒死人體內的蟲,便要壹兩的量才行。先生只開五錢,只能把蟲毒昏,等它返醒過來,會更兇惡。再用藥也不靈了,只怕病人還有性命危險哩!”

王神仙聽了,正在半信半疑,忽然那老者跟頭流水地跑來,呼叫道:“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兒疼得死去活來,妳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頓時慌了手腳,急得額上直冒冷汗,在店裏左轉右轉不敢去。張仲景看了,笑著上前道:“先生,不管是吉是兇,學生冒昧,情願替先生去壹趟!”當下騎著毛驢走了。

這時候,病人疼得在地上直打滾。張仲景壹看就知道是蟲在作怪。只見他不慌不忙,掏出三寸銀針,叫病人脫掉衣服,看準穴位,撚動手指,照著蟲的頭部刺了進去。

蟲頭被刺中,死命的掙紮。只聽病人疼得哎喲壹聲,昏了過去。老者壹看大驚失色。

張仲景卻呵呵笑著說:“別害怕,蟲已經被刺死了!”說罷病人呻吟兩聲,醒了過來。

張仲景又開付瀉藥,讓病人吃下。頃刻,壹根尺把長的大蟲被排泄出來,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問道:“二先生,妳到底是什麽人?”張仲景說:“我姓張名機字仲景,到這裏拜師學醫來啦!”

王神仙說:“哎喲喲,可不敢當!”立刻擺宴款待。

後來張仲景回到南陽,兩人還相互交往,成了醫學上的`好朋友。

對病下藥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壹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壹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壹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壹個藥方,用五谷雜糧面各壹斤,卵成蛋蛋,外邊塗上珠砂,叫病人壹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裏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雜糧面做成的藥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藥丸把張仲景奚落壹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谷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壹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壹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鬥膽在魯班門前耍錛了。”沈槐壹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妳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述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張仲景與餃子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十分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制了壹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壹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壹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眾的愛戴。退休以後,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

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壹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幹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壹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裏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爭吵起來。

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妳們就擡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麽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裏好了。

在那壹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妳壹挑、我壹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壹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壹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現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現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但張仲景的名字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辣椒,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原產國是墨西哥。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把辣椒帶回歐洲,並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於明代傳入中國,所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並沒有辣椒。大家當作故事看無所謂了,但是心裏要清楚。

“堂”的來歷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壹反封建宮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幹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壹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張仲景發明了人工呼吸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是六論辯經,還有壹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中國古老的醫學手段,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失傳。

有壹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壹家診所,門口圍著壹群人,門口的地下還躺著壹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了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裏人鬧矛盾,壹時氣憤之下想不開,壹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裏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壹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擡著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壹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個說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壹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擡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壹個人擡起手臂,壹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壹按壹壓之下,“死者”居然壹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