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諸葛亮魂歸五丈原簡介

諸葛亮魂歸五丈原簡介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率軍出斜谷北伐曹魏,駐軍於武功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隔渭水與司馬懿對峙百余日,憂勞成疾,病逝於此。臨終遺言:“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1)因其生前被“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人尊其墓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陜西勉縣城南定軍山下。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歸故裏,更未還葬成都,而遺言葬漢中定軍山下,其原因何在?筆者作了以下考證和分析,同諸位商榷。

壹、客觀上,就地安葬,歸葬桑梓和還葬成都無法實現

亮逝於三國鼎立時期,蜀魏邊境以秦嶺為界,嶺北為魏地,五丈原屬敵國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諸葛亮的家鄉山東沂南當時也屬魏土,作為蜀漢丞相,“葉落歸根”,還葬故鄉也絕無可能。

就地安葬和還葬故裏無法實現,那麽成都呢?作為蜀漢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為之效忠的劉備葬地,身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後亦盡忠伴備於地下,葬於成都。然亮卒時值秋八月,氣候尚熱,屍骨不宜久存,況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壹千多公裏,須翻越秦、巴,多為崎嶇山路,歸葬成都,受到了當時客觀條件限制,更何況這不是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二、主觀上,葬於漢中定軍山是諸葛亮心之所願

筆者認為,亮歸葬定軍山,與漢中在蜀漢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漢中為根據地的八年北伐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系。

1、漢中是蜀漢的北方屏障。漢中處於秦巴漢水之,間,秦嶺和巴山兩山脈象天然屏障壹樣包圍著漢中,關隘重重,易守難攻。在豪傑並起的戰亂時代,張魯據漢中“雄居巴、漢垂三十年”(2)蓋仗秦、巴二山屏障之作用;為占領漢中,曹操兩次親臨,欲據漢中而“以圖巴、蜀”(3);劉備因定軍山之戰大獲全勝而稱“漢中王”,最後建立蜀漢政權。在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爭奪的軍事重鎮。蜀據漢中“上可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塞,為持久之計。”(4)得漢中,蜀可穩定北方防線,伺機北伐,完成統壹大業;蜀以漢中為根據地,可向北擴展疆土;漢中北有秦嶺之險,可堅守關隘禦敵與境外。對蜀漢,據有漢中,攻、守、防皆宜。魏若得漢中,則可由漢中出兵伐蜀,則蜀漢政權就危危可及了。“若無漢中則無蜀矣”(5)。漢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漢的北門戶,與蜀漢政權的前途和命運生死攸關,漢中在蜀漢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把北伐根據地選在漢中,死後歸葬於此。

2、漢中是蜀漢的北伐基地。在《隆中對》中,亮與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就提出“天下有變……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6)。出兵秦川就是從漢中出兵北伐,漢中距成都五百多公裏,所以漢中即是北伐的軍事前哨,同時也是北伐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初出山時,就確立了以漢中為根據地出兵北伐的戰略主張。

夷陵之敗後,亮受“托孤”之任,率眾南征,采用“和”、“撫”的外交政策,穩定了東、南、西三面邊境,建興五年,上表出師,率軍北駐沔陽,開始了北伐壯舉。諸葛亮以漢中為根據地五次北伐,每失利,皆退還漢中,為下二次北伐作準備,***歷時八年。對蜀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政治上,設相府於漢中,隨行文臣武將頗多,在北伐和建設北伐基地漢中的實踐工作

中,為蜀漢政權培養了大批後繼人才,如蔣琬、費煒、姜維等;在經濟上,休士勸農,興修水利,開展屯田,發展漢中經濟,緩解了蜀漢的經濟困難;在軍事上影響最大,蜀亡時,帶甲將士僅十萬二千人,亮北伐時,最多時率兵十萬,雖是北伐之初,這也是蜀漢大部分的兵力,可見,蜀漢的軍事中心已由成都移至漢中。“築漢、樂二城”、“治斜谷邸閣”,在定軍山壹帶推演八陣圖、教兵演武;改革“十矢具發”的連弩,鑄造紮馬釘。這壹系列軍事措施,對鞏固漢中的防禦和北伐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費棉皆尊亮制,座鎮漢中,伺機北伐。諸葛亮北伐,嘔心瀝血,創立了漢中北伐根據地,為蜀漢後期的北方防線的穩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葬定軍山最能表達他與蜀漢***存亡的堅定信念。諸葛亮在漢八年,即是戰鬥的八年,同時也是建設漢中的八年,在漢中這片土地上,他運籌帷幄,描繪了壹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漢中是他深深熱愛和眷戀的地方,歸葬漢中定軍山是他忠於蜀漢王朝,至死不忘“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午舊都”的宏圖壯誌的最高體現(8)。盡管諸葛亮為報“三顧”之恩,盡“托孤”之忠,五次北伐,鞠躬盡瘁,但終未成功,留下了千古遺憾。故他死後,遺命葬於對蜀漢江山的前途和命運生死攸關,對他本人的宏圖壯誌有著深遠意義的北伐根據地

漢中定軍山下,激勵國人繼續完成其北伐大業,體現了他與蜀漢江山生死與***、至死不忘北伐的堅定信念。“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正是諸葛亮

壹生政治軍事生涯及其歸葬漢中定軍山的最好詮釋,(9)。

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我們民族精英燦如繁星,堪為後世之師者比比皆是,但諸葛亮之博享盛名於今尤盛,黎民百姓有譽之而無毀之者,實屬姣姣絕倫,探討諸葛亮歸葬定軍山的原因,分明使我們感受到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忘北伐,執著追求的偉大精神,這對於激發我炎黃子孫的愛國主義熱情,端正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奮發圖強,克難奮進的堅定信念,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筆者系初次習作,承蒙老師指導完成此稿,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有不詳盡和錯誤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