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是河南的地級市,位於河南的東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古稱帝丘,有“顓頊遺都”、“堯舜故裏”之稱。顓頊之後陸終長子樊,初封於昆吾,又名昆吳,初封於濮陽。
濮陽因位於古濮水之北、濮水之陽而得名,濮陽 歷史 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城,濮陽出土的蚌塑殼龍形圖案距今已有6400年,被稱為“中華第壹龍”。傳說黃帝戰蚩尤的故事曾發生在這裏。
濮陽在春秋時屬衛國,這裏土地肥沃,物華天寶。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88年之久。
濮陽是中華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駱、張、姚、秦、孟、範、顧據說都源於此地。濮陽為壹復姓,關於濮陽壹姓的來歷有2種說法。
顓頊帝因濮陽之地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後來當地民眾就以此地為姓,稱濮陽氏。
又說濮陽氏源於姬姓,為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的後裔,以地名為姓氏,衛成公在位期間,將國都從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南坡)遷至濮陽,後世衛國國君後裔,有以都城為姓氏,稱濮陽氏,後以此簡稱單姓濮氏或諧音蒲氏、莆氏,或陽氏。
濮陽興曾任三國時吳國丞相,封外黃侯。
濮陽成為元末明初人,朱元璋駐宣州閱兵時從軍,隨湯和、耿炳文四外征戰,屢立戰功,官至武德將軍,世襲金山衛百戶。
南宮別名飛鳳城,是河北省轄縣級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傳說堯的兒子丹朱棲身並葬於此地。南宮地名來源於周朝“八士”的南宮適居食之地,取其姓氏為縣名。
南宮適為南宮氏始祖。周文王姬昌招賢納士,南宮適歸附文王。為“文王四友”之壹。南宮適是武王姬發興周伐紂滅商的開國功臣,輔佐文王、武王、成王三世,屢立功勛,是西周時著名的賢臣、重臣,曾國是南宮適的封國。
南宮交通發達、商貿發達, 歷史 上有“金南宮”之稱。
南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人稱“冀南紅都”“冀南小延安”,抗戰時期,英勇的南宮人民前赴後繼,與兇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約有5萬名南宮熱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長眠於生於斯養於斯的故土,人們為先烈們在南宮修建了冀南烈士陵園,以緬懷先烈、激勵來者,冀南烈士陵園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棉花是南宮重要的經濟作物,有“中國棉花之鄉”之稱。南宮武術運動源遠流長、 歷史 悠久、門派眾多、名師輩出,有“全國武術之鄉”之稱。
普彤寺、普彤寺塔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建築。
邯鄲:位於冀、晉、魯、豫四省交界處,西依太行山,東臨華北平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河北的南大門,戰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邯鄲 歷史 悠久,為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邯鄲有3100年建城 歷史 ,而且歷盡三千年而沒有改名,在中國地名文化史上這壹現象極為獨特。關於邯鄲名稱的來歷,有三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為:邯鄲為“日出日落之地。”邯鄲在戰國以前稱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躍過地平線稱“甘”,太陽落下地平線為“丹”。邯鄲意為“日出日落之地。”
第二種說法是,邯鄲可能取名於復姓。邯鄲為復姓,復姓邯鄲的名人如三國時魏國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邯鄲淳。邯鄲淳和丁儀、丁廙、楊修並稱為“曹植四友”。邯鄲淳的書法天下聞名,其編纂的《藝經》(壹卷)、《笑林》三卷,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笑話、雜耍專著,被後人稱為“笑林始祖。”
《枕中記》中的盧生壹枕黃梁的傳說就源於邯鄲。
第三種說法源於《漢書.地理誌》魏國張晏認為:“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為焉。”邯鄲城東有邯山,邯山至此而盡,鄲為山脈盡頭的意思,故取名為邯鄲。
邯鄲 歷史 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戰國時為“戰國七雄”之壹的趙國都城,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成語都與邯鄲有關。家喻戶曉的成語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圍魏救趙、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奇貨可居、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南轅北轍、傷弓之鳥、載舟覆舟、壹枕黃粱、梅開二度、竊符救趙、曠日持久、利令智昏、奉公守法等等,因此邯鄲又稱為“成語之都”。
邯鄲在漢時和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合稱五大都會。城內有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趙王閱兵的叢臺、藺相如避讓廉頗的回車巷、趙王城遺址等。邯鄲境內有距今8000年的磁山文化,邯鄲在戰國時為趙國都城,邯鄲轄下的魏縣曾是魏國的都城,臨漳縣是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國都。北宋大名府為宋朝陪都,名北京,為北宋四京之壹。淸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壹省會。
邯鄲礦產資源豐富,有“鋼都”、“煤都”之稱。棉花種植業發達,號稱“冀南棉海”。領春木、太行花為邯鄲特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