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第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壹個車蓬,到了中午時小得像壹個盤子,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十分涼爽,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見多識廣啊?”
編輯本段
讀法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wéi)/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wéi)/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wèi)汝(rǔ)多知乎! ”
編輯本段
辯日啟示
.宇宙無限,知識無限,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壹樣的結果。
.多聽聽身邊孩子們的聲音,也許能有所長進。
.知識是不分年齡,不分界限的
我們在平常闡明自己道理時也該像兩小兒壹樣有根有據,用道理說明問題。
編輯本段
中心思想
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問題,是得不出結論的,也告訴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編輯本段
科學解釋
原因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兩小兒辯日》裏的壹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壹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麽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麽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原文: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沈沈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壹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實上由於中午的太陽輻射過於強烈,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的大小是不現實的。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陽只是壹個明亮的點,而日出日落的太陽是可以觀察到的壹個圓形。
還有,中午比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比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麽呢?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壹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在學習的時候,可能老師都會說是壹樣的距離,但真正的答案卻有2個:相對論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壹個點為中心,在壹個點做對照。也就是說在文中應該有2個中心點,壹個就是地球,壹個就是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如果以地球為中心點,那麽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不變的在早上還是中午時都是壹樣的。如果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那麽就應該是中午的時候會更近些。都知道太陽和地球都是球體.那我們先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地區圓行的正上方,而太陽就假設到地球的左邊。這時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看到的太陽就是早晨的太陽。而只要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太陽的正下方那麽這時的太陽就是中午的太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時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在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時。早上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離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較遠。而文中當時的兩個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們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區做中心點。這就能判斷出誰對誰錯了。
《兩小兒辯日》今解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中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1、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2、為什麽“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3、為什麽“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首先來解決第壹個問題: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大家都知: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軌道,太陽位於其中的壹個焦點上。壹月初日地距離最近,七月初日地距離最遠。因此壹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陽離地球近,正午的太陽離地球遠;七月初到第二年壹月初是早晨的太陽離地球遠,正午的太陽離地球近。
那麽,為什麽“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這主要是參照物的大小差異所造成的視覺差異。日出之初在天邊,參照物是範圍小的天邊、山、樹等,這樣太陽看起來就比較大,如車蓋。日中時太陽在正中天,參照物是範圍很大的整個天空,太陽看起來就小,如盤盂。
最後來看第三問題:為什麽“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因日出之初太陽光斜得厲害,太陽高度小,地面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太陽光所經過的大氣層更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所以“日初出滄滄涼涼”。而正午太陽高度大,地面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要多得多,同時太陽光所經過的大氣層比較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比較弱,所以“日中如探湯”。
編輯本段
作者介紹
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壹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為“列子”。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禦寇是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物之壹。
《列子》本來是列子(戰國初期鄭國人列禦寇)、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匯編,約在戰國 後期成書。秦始皇焚書坑儒,
《列子》被禁。漢初崇尚黃老,《列子》得行於世。漢武帝獨 尊儒術,罷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間。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劉向將《列子》編成八篇, 藏於內宮秘府。東晉時,張湛撰《列子註》問世,《列子》得以廣泛流傳。《列子·湯問》是_列子_所輯註,裏面具有許多_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有的人也說是孔子所著,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壹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裏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誌》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載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成《列子》壹書,均以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各,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妳妳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壹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誌》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飄然飛行,追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編輯本段
人物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兩小兒:聰明可愛,善於動腦,善於觀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還敢於爭辯。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壹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壹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壹般是兩種人:要麽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麽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至聖”,孟子是“外王”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東夷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壹子,其妾生壹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再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征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壹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編輯本段
實詞的運用
詞類活用
東遊:名詞做狀語,向東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為:通“謂”,說
壹詞多義
此不為:這不是.....。為,是。
孰為汝多知乎:誰說妳知識淵博呢?為,通“謂”,說。
古今異義
盤盂:
古義:過去吃飯的碗、盤子。圓的為盤,方的為盂。
今義:用來裝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盤子。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加熱煮熟後的汁液。
去:
古義:距離。
今義: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
編輯本段
課文講義
壹、簡述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壹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壹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壹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壹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壹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小得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知識豐富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壹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麽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麽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壹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壹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壹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壹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麽。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壹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壹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註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壹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註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問句式,這裏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註意範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壹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壹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壹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壹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壹樣的。為什麽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壹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壹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壹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沈沈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裏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