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鄞州(今浙江寧波)有壹縣官叫梁山伯。他為官清正,秉公辦案,為民除害。當時鄞縣境內壹無強盜,二無竊賊,三無命案,百姓們能安居樂業。大家對梁知縣贊不絕口。稱他為賽包公、梁青天。
那時做官3年壹任。由於梁山伯官聲好,3年任滿之時,皇帝要提升他到別處上任,當地百姓得知這個消息,都舍不得梁山伯走。許多人跪在縣衙門口,懇求其繼續留下。梁山伯見百姓如此熱情,便向皇帝寫了奏章,不願升遷。皇帝同意後,梁山伯仍舊留在鄞縣。
原先梁山伯來鄞縣上任時,妻子早已亡故,膝下並無子女,到了鄞縣也沒有續弦。人們勸他再娶個妻子,將來也好接替香火。梁山伯笑說:“鄞縣的百姓不是都把我敬若父母嗎,我何必續弦娶妻呢!”
他就壹心為老百姓辦事,在鄞縣連接3任,當了9年知縣。最後壹年,他受了風寒,竟壹病不起,離開了人間。
梁山伯死後,鄞縣百姓都十分傷心。地方長老為他擇基做墳。人們選中胡橋鎮(現寧波鄞州區高橋鎮)這個地方,因該地山清水秀,風景美麗;再加上是水陸要道,便於後人瞻仰,便把梁山伯的墳做在那裏了!
動土挖地之時,發現下面已有壹穴墳,壹塊石碑的正面鑿著“祝英臺女俠之墓”七個大字,反面鐫著墓誌銘,大意是:祝英臺是南北朝陳國的壹位女俠,生前劫富濟貧,專殺貪官汙吏,後遭馬文才父子的毒手。原來馬文才是貪官馬太守之子,從小習武,祝英臺為了濟貧,曾三次上門盜銀。第三次中了馬文才埋伏的暗箭,不幸被捕,馬文才本是花花公子,自恃有些武藝,對祝英臺欲強行非禮,祝英臺奮起反抗,壹腳踢中馬文才要害,馬文才口吐鮮血,壹命嗚呼。馬太守大怒,命兵丁將祝英臺亂刀分屍,血染階石,棄屍野外。窮百姓把祝英臺的屍體收攏起來,湊錢給她購置棺木做墳安葬,後又鐫石記事。因為祝英臺是為百姓流血死的,所以正面墓碑用紅漆寫了她的名字,以示紀念,後來年深日久祝英臺的墳墓漸漸陷入地下。
這是座女俠的墓,怎麽可以拆毀呢?若不拆遷,難道再為梁山伯另擇墓基嗎?壹時之間要找好的墓基也有困難。當時有個老人提出:既然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兩個人都是為咱們窮百姓辦事的好人,且又都是單身只影的,我們何不替他倆合造壹座大墳呢。眾人都贊同老人這個建議,於是大家動手把梁山伯和千年前的祝英臺合葬在壹座墳裏。墳前豎了塊大石碑,鑿了兩排字。祝英臺的名字用紅漆寫,表示她是為人民流血而死的女俠。梁山伯的名字用黑漆寫,表示他是包龍圖式的清官。
百姓們還湊錢在附近造了個梁山伯廟,作為鄞縣百姓對清官梁山伯的紀念。幾經傳說,壹再演變,又產生出許許多多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優美動人的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