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常州民俗

常州民俗

常州的民風民俗

▲風土人情

常州這方土地,歷史文風熾盛,人才輩出,古跡眾多。城南的淹城遺址是我國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獨特形制被譽為"世界奇跡"。城東有號稱"東南第壹叢林"的天寧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張伯端聚徒修煉的紅梅閣,蘇東坡多次來常州的泊船處遺址--艤舟亭,已有1500年歷史的文筆塔。紅梅公園面積之廣,在全國城中公園中亦為罕見。古典私家園林近園、未園、約園、意園散置城內。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這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對常州人才輩出的贊嘆。當代學者繆進鴻先生歷時數載,對先秦以來全國400多座城市的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蘇州、杭州、北京之後名列第四位的結論。

常州人文薈萃,肇始於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劄,以善外交,精禮樂,重然諾而見稱於諸侯各國。南北朝時,常州是齊梁故裏,以主編《昭明文選》的蕭統為代表的蕭氏家族在文學、史學、音樂上造詣甚深,影響深遠。

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到清末1400余年間,常州就湧現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進士1546名。北宋大觀三年(1109)合試天下貢士,壹科三百名進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南宋大詩人陸遊盛贊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中式人數之多,令朝野震驚。明代有文學家、抗倭英雄唐荊川。有清壹代,常州畫派、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孟河醫派,以及常州駢體文等眾多文化學術流派,精彩紛呈,影響全國。

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常州人才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在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史學研究等傳統領域中大師級人物成批出現。有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愛國實業家劉國鈞,書畫學家劉海栗等。在學術科學領域中,享有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的,民國時期有趙元任、吳稚暉、吳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以後,有華薷?⑽飩灼轎?渺鬧泄?蒲г?7名院士,以及在海外為炎黃子孫爭得榮譽的壹大批科技俊彥;至於在革命風雲際會中脫穎而出的“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愛國七君子”中的李公樸、史良等為代表的壹批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更是時代精英,在常州傑出人物的歷史星河中永遠閃爍出耀人的光彩。

▲常州節慶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半稱元宵節,又名燈節、上元節。

早餐,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餡者為"糖圓",大顆有餡如百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後,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遊動,令人口不暇接;處處敲鑼打鼓,鈸鐃蕭管齊奏鬧元宵。女士結隊出遊"晾街",正是"邀月客邀邀月客,看燈人看看燈人",熱鬧非凡。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著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嗲格燈?壹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後面還有壹條老龍燈,壹跳跳出來二十四個小猢猻,嚇得娘娘小姐呆瞪瞪"。

太平軍攻克常州後,每逢元宵節,"聖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雲坊兩側戲樓上,太平軍男女"聖兵"化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 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壹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復,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壹把初出葉的菜,拭衣領,稱為"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禿帚、竹枝等用麻莖紮成壹丈來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蔔幹旱和雨水的情況。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過八月半"。節前數日,人們多以月餅、火腿、菱、藕等饋贈親友"送節禮"。晨起吃"糖芋頭",晚上合家團聚,飲酒賞月。婦女多在天井設香案,供菱藕、燒香鬥,以齋月宮。文人雅士相約赴艤舟亭賞月賦詩。

▲常州宗教

佛教 (1980年10月 ,成立常州市佛教協會)

主要活動場所:天寧寺

地址:常州市延陵東路636號

電話:(0519)8115647

郵編:213003

道教

主要活動場所:乾元觀

地址:金壇茅山

天主教(1980年6月,成立常州市天主教愛國會)

主要活動場所:

1、東門天主堂

地址:延陵東路286號

2、東青天主堂

地址:武進市東青鎮陳家頭村

3、戚墅堰天主堂

地址:戚墅堰中街257號

基督教(1983年12月,成立常州市基督教協會)

主要活動場所:

1、常州基督教堂

地址:縣學街9號

2、戚墅堰基督教布道所

地址:機廠街

伊斯蘭教(1980年10月成立常州市伊斯蘭教協會)

主要活動場所:雙桂坊清真寺

▲祈福消災跳馬燈

馬燈,據說在春秋戰國就有了。當時地方發生瘟疫,無良藥可治,百姓為驅邪避災、送走瘟神,便紮起紙人紙馬,扮成各種神靈、嘴裏念念有詞,跳出各種障法,以祈福消災。

溧陽跳馬燈約有四、五百年歷史。每到春節期間,大村和集鎮上的馬燈隊就出發了,行走鄰鄉近村,給壹年壹度的佳節帶來了喜慶的氣氛。溧陽馬燈表演據傳出自昭君出塞故事,參與的角色主要有報馬、鳳陽婆、崇王卒、公馬、女馬等等,道具有牌燈、馬燈、馬叉、火陣星、大刀等等。青海方式有“朝門頭”“跳團場”兩種。“朝門頭”就是馬燈隊由報馬帶頭、逐戶朝拜,吸引觀眾去場園上觀賞“跳團場”。跳團場在廣場上表演,先有蕩火陣星演員開場,再由拋馬叉表演、舞大刀表演,接下來馬陣出動,先跳單馬,再跳雙馬,鳳陽婆上場時,崇王子插科打諢,逗人發笑:“停了鑼鼓歇了馬,明代崇王老娘家,講他幾句發笑話……”

最後,是馬燈表演的重頭戲——穿陣,隨著召軍急促的長奏,大鑼大鼓敲出震撼人心的套曲,在節奏極強的鏗鏘聲裏,馬燈隊伍在會旗的率領下全部登場,頭尾相接饒場壹圈,再在令旗的指揮下忽左忽右、忽東忽西,剪刀陣、梅花陣、龍門陣、荷花陣等十余套陣穿梭上演,五十多名演員在跑動中變換陣勢,銜接自如,配合默契,時而遊龍翻舞,時而群馬奔躍,在鑼鼓喧天中滿場燈火,此場喝彩,演出達到高潮。

馬燈,作為壹種民間娛樂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達了人們善良的願望,同時也給文娛生活枯燥乏味的鄉村,帶來了歡樂的喜悅。

“蔣塘馬燈蒿裏幡”。地處殷橋的蔣塘村,跳馬燈可說是遠近聞名,只因裏面有段故事。

據傳,北宋微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與金兀術的金兵大戰於溧陽。在壹次混戰中,趙構被金兵捉住,金兀術大喜,把他關進木囚籠中,準備將康王送到北國向老郎王邀功請賞。誰知那天夜裏漆黑壹片,伸手不見五指,趙構趁看守的士兵打瞌睡時,從木籠中逃跑了出來。此時有壹匹馬跑到他身邊,頭仰天,蹄刨地,尾擺舞,他急忙騎上馬背,連拍三下“馬呀!快快跑吧!不管天黑路遠,只要救我出險,壹定為妳修廟紀念!”說也奇怪,這馬竟壹口氣長跑幾十裏,沖出敵人重圍,來到了石屋山下的蔣塘村。康王得救了,他回到軍中,重振旗鼓,率軍大敗金兵,收復了失地。

後來,康王趙構在臨安做了南宗的皇帝,他不忘神馬的救駕之恩,君無戲言,就在蔣塘村修建了壹座廟宇,兌現了他的諾言。

廟修好了,但救駕的那匹馬卻怎麽也找不到了。為了祭祀神馬,只好請來幾位能工巧匠,用竹子編了12匹竹馬,在馬身上披上紅、黃、黑、白等各種顏色的外衣,組成了12色的竹馬隊。這竹馬編得活靈活觀,馬頭會動、馬身會舞,馬尾能擺,讓人站在竹以中間雙手扶著跑跳,簡直和真馬壹樣,村人見了個個歡喜。自此數百年來,蔣塘村就將竹馬當作神馬來供奉。

蔣塘的竹馬,過去每逢農歷閨年的正月十八就要“出會”,到鄰近的四十八村去“消災祈福”。竹馬每到壹村,馬鈴叮鐺,鑼鼓擂響,馬躍人歡,馬舞燈亮。壹種節日的喜慶,點亮了勞景壹年的鄉親心頭的希望之火。

在蔣塘廟的馬會結束前,還要舉行壹項活動,就是讓12匹竹馬搶登石屋山。這裏面還有說法,譬如黑馬先登山,當年有災難;白馬先登山,年內發洪水;其它馬先登上山,就預示來年豐收、國泰民安。

溧陽的跳馬燈是燈與舞的有機結合。想象壹下,在數百年間鄉村黑黑的場園上,火陣星冒看炭火在空中急速長旋,幾十匹肚內點著蠟燭的竹馬、在鑼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邊穿梭邊變換、邊跳躍邊奔騰,這充滿著鄉土氣息的馬與燈、人與馬之舞,讓人心動,讓人難以忘懷!

▲跳祧神

“跳祧神”則起源於明朝中期的祧神廟會,是在廟會上祭祀祈福用的的民間祭祀舞蹈,整套動作較簡單,伴著打擊樂和鼓點小步行走,手中根據情節要求分別持刀、劍、箭等,通過手腕的翻轉動作和身體的轉動變化來表現神靈們精湛的武功。

▲烏飯節

農歷四月初八,是溧陽傳統的烏飯節。

溧陽的烏飯,相傳是紀念目連(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壹)救母。目連的母親,由於遭受冤屈,被關在牢獄中。目連每餐燒了飯菜送去,都被那個窮兇極惡的看守奪走吃盡。在萬分焦急中,目連想出壹招,到山上采摘來烏飯葉,把它搗碎取汁,將米飯在汁水中染黑,然後煮成烏飯送到牢中。看守見到這黑不溜秋的米飯,掩鼻而過。目連之母,依靠孝子送來清香而有營養的烏飯,壹直堅持到出獄。溧陽的午飯節,就是以目連救母的事跡,教育後人,孝敬母親。

▲太平鑼鼓

溧陽的太平鑼鼓,在寧滬線上頗有名氣。

由戴埠鎮30多名民間藝人組成的演出隊,身著太平軍戎裝,手執樂器前進。他前有旌旗開路,後有刀槍壓陣,氣勢雄壯。演出時,先是小鑼小鼓、大鑼大鼓聲起,反映太平軍戰士持槍躍馬,整裝出發的場面;接著“召軍”聲聲,滾鼓雷動,烘托點兵點將、誓師沙場的氣氛;而後長鑼陣陣,展現千軍萬馬、殺向疆場的風貌。及至緊鑼密鼓,“召軍”長鳴,展現了金鼓齊鳴、刀劍相擊的場景。最後小鑼小鼓再起,可感受到凱旋歸來、萬民歡騰的情緒。這套太平鑼鼓生動、形象而又熱烈地再現了當年太平軍的戰鬥風貌,深受民眾歡迎。也由於這套鑼鼓氣勢磅礴,動人心弦,因此,被眾口贊為“威風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