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日本拿出壹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日本拿出壹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科學家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世界級獎項,涵蓋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五個方面,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壹直是壹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壹直覺得諾獎是壹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50年拿30個諾獎

但是,日本在21世紀初卻“口出狂言”,提出了壹個如20世紀的大東亞***榮圈壹樣荒唐的計劃。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壹個億,提出“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宣稱“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並且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保和納米材料四個領域,以競爭性的研究資金吸引和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等。這個“計劃”壹出臺,許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想要坐等日本被打臉,卻沒有料到被打臉的是自己。

超額完成計劃?

迄今為止20年間,日本已經誕生了19位諾獎獲得者,也就是說,日本用了五分之二的時間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諾獎計劃,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任務”。

那麽,日本是如何實現這壹個被人看作笑話的計劃的呢?許多人或許都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了,認為日本諾獎獲得者的井噴式增長正式由於日本所制定的諾獎計劃,實則並不然。

我們都知道,科研是厚積薄發的成果,並非壹朝壹夕就可以獲得成功的,日本不可能在計劃壹出臺就取得巨大成果。諾貝爾獎專註於基礎科學研究,其實日本目前在諾貝爾獎上取得的成就更應該歸功於上世紀。

我們發現,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並非最高學府東京大學,而是次之的京都大學,這得益於京都大學的教學制度。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京都大學采用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德國洪堡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研討班制度,後來普及到全日本的大學。這種模式的運用大大地推進了日本基礎科學的發展。

不被國內專家看好的“科學計劃”

反而是2001年出臺的“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遭到了日本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貶斥。這個計劃實際上是日本科研經濟效益過低的焦慮下的產物。基礎科研的成果並不能迅速轉換為經濟效益,而是成果由“科學沒有國界”的造福全世界的研究。

日本上世紀末的壹直致力於專攻基礎科研,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逐漸降低,所以日本的第二次科研計劃其實更重視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致力於應用科學研究。這個計劃顯然不能使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顯著增多,只是這個弊端要經過壹點時間的發酵才會初漏端倪。

小結

不過,相較於日本,我國的科研水平還是略微遜色。大和民族是壹個很有雄心壯誌並且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這種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壹直在致力於“科教興國”,將“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誠如詩聖杜甫所說的“轉益多師是我師”,在科學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東西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