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中醫英語缺乏統壹標準,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和論著數量少也不系統。國內從事中醫翻譯的多為英語教師,不通曉中醫學科,於是就鬧出了壹些笑話,譬如把中醫的“生氣”(生命力)譯為“發怒”,把“帶下醫”(婦科醫生)翻譯為“躲在裙帶下的醫生”,此類翻譯難免讓外國人如墜雲霧中。另壹方面,雖然國外學者壹直在研究中醫,並試圖通過翻譯將中醫介紹到國外,但畢竟中西方存在語言、文化、價值觀和思維邏輯上的差異。西方壹位頗負盛名的中醫翻譯家就把中醫術語“白虎歷節”(關節腫痛)譯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中醫的很多描述概念就是普通的中國人都不易搞懂,讓外國人理解就更難了。比如英語中有“腎”,也有“虛”,但兩個字連起來英語卻無法表達。 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中心主任李照國認為,中醫不同於西醫,在於它是人文醫學,而非純粹的科技產物。西醫與儀器及其吐出的化驗單打交道,而中醫的望聞問切,都重視與人的溝通。中醫翻譯也是最近幾年的新興專業,自從針刺麻醉術在西方引起震驚,世界各國日漸關註中醫,掀起了中醫翻譯的熱潮。 國內的中醫翻譯教學存在著師資嚴重缺乏的隱憂,中醫和外語兩門學科需要較大的投入才能有所建樹,而兩者的融會貫通就更耗費時間和精力。此外,教材缺乏系統性也是困擾中醫英語教師的壹大難題。李照國認為專家、專論和專著是學科建立的三大標準,而中醫英語還很難被稱為壹門學科,因為理論框架的缺失,中醫英語只是壹門“準學科”。 學生的語言及文化底子也是李照國所擔心的。中醫院校的外語教學改革任務重於普通高校,學生不僅要學習大學英語,還有醫學英語(西醫英語)和中醫英語,對於硬件和軟件方面有很多要求。李照國坦言,由於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底子普遍比較薄弱,中醫英語就更是壹塊難啃的硬骨頭。眾所周知,《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習者的聖經,學好中醫必須能夠熟讀乃至背誦該書,但很多學生甚至連通讀都做不到。因此,在研究生教學中,李照國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但是從研究生階段再抓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