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為這些爭議,《群鳥》反而更加耐人尋味,倒是有了些探幽發微、引人入勝的感覺。經得住質疑、經住時間的檢驗,《群鳥》愈顯經典。
不少對《群鳥》持批判態度的評論都會引用美國知名《綜藝》對這部影片的壹句評價“純屬無稽之談……除了為嚇人而嚇人,什麽也沒有”。這種評價的出現源於影片不論是在起因上群鳥為什麽會瘋狂攻擊人類,還是結尾米契壹家能否脫險、如何處理此事都沒有任何的交代。 情節看似的不具完整性被指責為敘事上的空洞或斷層,同時這也就有了對影片整體只是“為了嚇人而嚇人”的質疑 。
我們都不難發現影片的 人與鳥二元敘述結構 ,所以我們也不能僅僅簡單地站在老套的以人為中心的立場看待這部電影。仔細體會, 人與鳥在實際的敘事效果上甚至不是等價的 。
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死未蔔、毫無交代,人類面對鳥群也始終束手無策;而影片中的鳥群,從最初於舊金山空中盤旋,到對小鎮居民的無情攻擊,再到最終對博德加灣土地的占領。鳥群從天空到地面的空間位置不斷降低,在與人的關系中愈發占據上風,反而是構成了完整的時空敘事的。進而以群鳥俯瞰的視角思考這部影片,莉迪亞與梅蘭妮的關系如何、米契與梅蘭妮能否相愛相守根本無關緊要。 《群鳥》劇情非但不是不完整,而是可以稱之為壹部真正完完整整關於鳥的影片。
希區柯克經典影片中常會流露出的濃厚精神分析學意味 ,這壹影片中也的確刻畫了喪父的徘徊在米契與母親莉迪亞與女友梅蘭妮之間的關系,這也使得很多傳統的對於《群鳥》的解讀集中在 弗洛伊德或拉康的心理學闡釋的角度 。有學者甚至以“莉迪亞在影片中是唯壹壹個從未遭受過群鳥襲擊的人”為由,認為鳥對米蘭妮和安妮的襲擊是莉迪亞與兒子米契間因約卡斯塔情結對“第三者”的怨恨外化。只是讓人未免感覺過於牽強。
確立影片是以鳥群為中心的敘事角度,那麽相比《群鳥》的意在精神分析學象征,影片在人物關系上的設定更像是對慣以精神分析理論解讀其電影者的愚弄。 這個大師的玩笑在安妮與梅蘭妮的對話中也有表達:“答案又是什麽?善妒的女人對吧?占有欲過強的母親?錯了! 說到俄底浦斯情結,我看也不是那麽回事。 ” (With all due respectto Oedipus, I don’t think that was the case. )也因此,俄狄浦斯情結的精神分析學角度,或許根本不具有多大意義。
對於《群鳥》主旨的解讀,歷來都是極具爭議的,除了精神分析學角度的闡釋,也有很多評論界人士將影片引向對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角度上。但其實只要對於希區柯克的作品風格稍作了解,就同樣會感覺到相比精神分析學角度,這種解析更為牽強附會。
而若將《群鳥》進行類型片劃分,驚悚懸疑自然不必多說,《群鳥》也稱得上壹部確確實實的災難片。災難片的劃定歷來最受精神分析角度入手的評論家抨擊,但我們再次將分析重點聚焦到影片的主角鳥群之上,我們可以發現鳥群群體本身具有很多顯著的特點:
(1)外在攻擊性
影片中鳥群之所以能夠引起人類的恐慌首先就是因為鳥群具有 顯著的外在攻擊性 。被鳥啄食眼睛留下的空洞的眼眶即為這種對人類權力產生了直接侵犯的攻擊性體現。影片中反復出現的眼睛與空洞意象的原因之壹即為, 剝奪了人類看的權力,人類就徹底失去與鳥類對抗的能力 ,對人類完整身體與完整主權的侵犯性攻擊也是影片驚悚性成立的先決條件。
(2)數量巨大
影片中除第壹次梅蘭妮僅受到壹只海鷗攻擊外,鳥類都是成群對人類進行攻擊。小鎮居民在咖啡館的討論中鳥類學專業的女士就表述過鳥類數量之巨大,甚至相比人類的數量具有 完全壓倒性的優勢 ,這也就暗示鳥群攻擊是完全擴展到全體人類的。這也 徹底打破每個人認為自身是安全的自我優越感,預示了事件的嚴重性。
(3)非理性
在人類的認知中鳥類是不具有語言行為的,即是不可溝通的 。我們無法理解它們行為的意義,無法了解它們的目的,我們認為它們是非理性的存在。影片壹只到最後也沒有對鳥群進行攻擊的原因進行交代,也因此人們始終束手無策,也無法預知事情究竟會如何發展。
(4)先於人類存在
在鳥類學專業女士我的闡述中還有很重要的壹點即為 鳥類是先於人類來到這個地球,即鳥類的占領是具有合理性的 。這樣的認知不是身體上、權力上的侵犯,而是壹中 心理擊潰 。
影片中的鳥類進攻 毫無選擇 性,不論好人壞人、不因任何外形特點有別,又具有顯著的破壞力和絕對優勢,令人類束手無策…… 還有什麽如此不加辨別的暴力,無非是黑死病,是火災,是洪水,是地震,是戰爭! 如果這不是災難,那又有什麽是災難呢?
咖啡館的對話之中,最為專業、可信的鳥類學專業的老婦人所言在此時顯得滑稽又難以理喻,那最不可信的酒鬼所言反倒成了壹種真理式象征—— “世界末日到了……”
從以上鳥群所具有的每壹個特點到鳥群這壹描述主體的選擇不無透露著大師手筆的影子。
從影片的壹開始那壹對愛情鳥隨著梅蘭妮來到這個小鎮,我們每個人都始終無法忘記,愛情鳥也是鳥類。在小鎮的各種鳥類都在瘋狂地進攻人類時,我們會記得廚房裏還有壹對愛情鳥,直到影片的最後那壹對愛情鳥也仍然因為“並沒有做錯什麽”被米契壹家攜帶著。如同壹個潛在的危險因子,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否也會帶來災難。 即使我們確認了小鎮的鳥已經完完全全成為人類的攻擊者,事件仍然沒有成為已知 ,懸著的心也就仍然無法放下。
影片中的拍攝中希區柯克也會讓群鳥突然從攝影機後面進入畫框,這也可看做是鳥的視角。齊澤克認為這個鏡頭的意義在於“希區柯克調動了當分隔觀眾——他/她作為純粹凝視的安全位置——和敘事體現現實的距離消失之時產生的恐懼感;汙點模糊了為我們帶來安全感的外部/內部分界線。” 分界線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再是僅僅是壹個安全的看客。
影片中還有壹個極具隱喻含義的意象,群鳥不斷撞向窗戶,就如希區柯克在另壹部經典之作《後窗》中所闡釋的,我們每個人都在窺視與被窺視的過程中。而在此處, 每壹個觀影者都不再是透過窗戶的窺探者,而是隨時可能被群鳥攻破窗戶受到傷害的壹個,並且被窺探的也不再是鳥類,而是人類 。
影片開篇隨著梅蘭妮的視線,我們看到的是天空中盤旋的鳥群和寵物店籠子中的小鳥。而在影片的結尾,觀影人卻是站在與鳥群***同的視角看著米契壹家漸漸遠去。這裏, 看的主體徹底變為了鳥群 。
不僅僅是視角的置換,情節上也從開篇人們挑選寵物店籠子之中的鳥,到後來鳥的攻擊使妳們被迫局限在家裏、在咖啡館、汽車、小電話亭……開篇米契與梅蘭妮來到這個小鎮,到最後梅蘭妮和米契壹家在群鳥水平的註視下離開小鎮。 人類從完全的自主到成為被驅逐的群體 ,恐懼之感也油然而生。
明明壹切都沒有解答,但不論視角還是情節設定的高度對稱都讓人感到了完完全全的顛覆,感覺到故事是如此的完整無缺。精巧的構思,精確的把控,又怎麽能說這不是大師手筆的經典之作。
《群鳥》是爭議之作,但這些爭議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思考這部影片。也是經典之作,值得更多學者提出可供探討的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