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相傳,龍母原是壹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壹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占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壹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壹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壹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裏放,桃子滑到肚裏,從此懷了孕,生下壹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話,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餵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壹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於好奇,穿上了龍王的***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傳說二“龍母”作為壹段傳說,在廣東、廣西至越南北部壹帶都有流傳,傳說龍母是壹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壹生下來,頭發就有壹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壹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壹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裏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駱越、西甌、南越各族人民,壹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民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壹件的事。壹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沈著壹顆象“鬥”那麽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裏,當作寶貝壹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餵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鬥,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民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傳說三傳說有超人的領悟能力,好常在人多的地方呆呆地望著星空,好像和什麽神靈對話似的。有的人瞧她這個樣子,在出遠門時,就上門來找她,請她預測壹下,可有什麽社員禍福?她看看來人的面相、手相,就輕聲地說了起來,某月某日,妳會遇見些什麽,如果妳如此這般,就不會有妨礙,否則就會有禍患。或者妳將在某個地方,碰上這樣壹個人,這個人會指點妳做什麽什麽樣的生意,妳聽了他的話,就可以賺錢。來人往往是似信非疑地走了,但當他們真的外出回來以後,卻又異口同聲地說,溫女氏的預言都壹壹就驗了。這樣,壹傳十十傳百,遠遠近近的人們,都把她看成了“神女”。
龍母廟壹
始建於北宋初年,是壹座千年古建築,是為紀念戰國時期我國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領“龍母”而興建的廟宇。占地面積11萬多平方米,建有牌坊、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鐘樓、鼓樓、塔樓等,以及中國最高的38米龍母聖像。是粵港澳乃至東南亞的祈福聖地,堪稱中國龍母第壹廟。
龍母廟位於梧州市桂林路,有主殿、後殿、五龍噴水壁、總府題名碑等。主殿壹排三間,中為龍母殿,左為太子殿,右為傅將軍殿。據考證,龍母是古代我國南方“倉吾”族首領,生於農歷五月初八日,民間稱此日為“龍母誕”;逝世於農歷八月十五日,民間稱此日為“升仙日”。由於龍母竭盡全力帶領人民開山治水,為鄉親造福,深得百姓愛戴,因此,“龍母誕”和“升仙日”就成了龍母廟的傳統紀念日。到時,不少信男善女專門從粵港澳地區趕來焚香拜膜。
龍母廟二悅城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代,現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以優美的風水環境和獨有的“龍母文化”而名播海內外,是廣東省內香火最旺、鞭炮最多、最富神奇色彩的廟宇。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 消災解難,壹千多年來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壹到初八的龍母誕期,來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數 以萬計,香港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成為壹大奇觀。
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現在廟中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壹千多年來龍母祖廟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曾集中兩廣的能工巧匠,耗費巨資,花了七年的時間重建了這座龍母祖廟。 1985年,社會公眾和港澳同胞集資300多萬元,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龍母祖廟是壹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群,也是壹座凝聚了歷代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龍母祖廟建築群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蟲、防雷性能,雖經百年風雨雷電,至今瓦不漏,墻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驚嘆不已,稱為南方低水地區古建築的典範。特別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設計非常巧妙,溢流通暢快捷。每逢洪 水侵浸,廟宇內外清潔如故,絕無淤泥。廟內梁、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 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嘆為觀止。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築“三瑰寶”。
它具有“神”、“絕”、“巧”、“靈”四大特點,整個建築群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相契,渾然壹體。龍母祖廟石雕、磚雕、木雕、陶雕等,建築雕刻藝術巧奪天工,廣泛運用深雕和透雕工藝,使得祖廟建築活靈活現和具有立體感;廟內木雕、陶雕題材廣,造工精、數量多、保存好,堪稱小型雕刻藝術館。龍母祖廟無論從建築技藝、文化底蘊都堪稱“古壇僅存”。同時它在建築藝術上別具壹格的防雷、防水、防蟲技術也堪稱壹絕。
龍母廟三岑溪市現有龍母廟兩座:壹座是大竹村龍母廟,位於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龍母盎的父老河與糯垌河交匯處,建於何年不詳,遺址已毀,1990年重建恢復原貌。另壹座在三堡鎮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的三堡街上,建於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還有道光年間的和光緒年間的石刻碑文和古鼎。這兩座龍母廟都是民間自發籌款建設的,規模不算大,占地面積約有五六百平方米,供奉主要有龍母,也有關公及道教等,宗教文化繁雜。壹年四季香火不斷,每年也有龍母誕活動,占地規模比德慶和梧州小。
在岑溪的政區地圖上,至今還非常明確地標記有“鳳廟沖”的地名。當地有很多人把“鳳廟沖”也稱作“鳳墓沖”。“廟”、“墓”不分,“鳳墓沖”就是“鳳廟沖”。村中的老人傳說,這是因為鳳嬌17歲那壹年突然失蹤,鄉親們四處尋找,都找不見鳳嬌的蹤影。鄉親們在“豢龍潭”邊拾到風嬌的花鞋壹只,在三堡河灣撈到鳳嬌的花鞋壹只。大家誤以為龍母娘娘肯定是溺水而死了,於是為鳳嬌葬鞋立墓、立廟紀念。數年之後,鳳嬌突然歸來,全村人嚇了壹跳,以為是風嬌變鬼回來了。壹問才知道是鳳嬌“乘龍”去廣東悅城探梁三公了,全村人皆大歡喜。由此可以分析,該村“鳳廟沖”的“鳳廟”與“鳳墓”,應該是當地歷史上最早的龍母娘娘的“墓”和“廟”。據考察論證,糯垌鎮父老河在糯垌鎮與糯垌河交匯,在交匯點就建有龍母廟。此外,在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即三堡街也建有龍母廟,在義昌江與藤縣的繡江交匯點也建有龍母廟。
龍母廟四清代編撰的《武緣縣圖經》卷三記載:“龍母廟,縣境多有之。”經初步考察,環大明山有龍母廟約20多座,均供奉龍母。重要的廟宇有:
武鳴縣馬頭鎮全曾村廟口屯的大明山“佬仆”廟(即龍母廟、駱越祖母王廟)。“佬仆”廟是環大明山地區歷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壯族龍母廟,也是廣西有文物遺存的最古老的龍母廟之壹。所供奉的龍母神,壯語叫“佬仆”。神像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毀,廟宇建築在1950年被拆,遺址上只剩下4個唐代的石柱礎和散落遍地的唐磚和唐瓦。 武鳴縣羅波鎮“廟佬仆”,也稱“羅波廟”。羅波廟壯語叫“佬仆”即漢語的“龍母”,也是環大明山地區最著名的壯族龍母廟。該廟位於風光奇異的羅波潭邊,現存的主建築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現在的神像是1999年民眾自發捐資重塑的。供奉的神祇有“佬仆”(龍母)、岑瑛、神農、觀音、關公、嶽飛、土地等。
武鳴縣兩江鎮英俊村“婭仆”廟,漢語稱“感應廟”,所供奉的主神漢名叫明山感應大王,壯語叫“婭仆”。這是兩江鎮規模較大的龍母廟,在1949年前祭祀日有上萬人參加祭祀活動。原廟址在大明山銅礦峽谷裏,後在河口處建起如今的感應廟。
此外,武鳴縣兩江鎮龍母村龍母廟、合聳村坡聳屯的達公廟、雲川村拉敢屯的達仆廟、培群村碩板屯的婭仆廟,城廂鎮大同村婭垌神廟、夏黃村起鳳山婭仆(龍母)廟,陸斡鎮韋楊村明山廟,馬山縣古零鎮裏民村內感屯大明山靈感大廟,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敢仙洞的天地廟、明亮鄉亭亮舊圩的婭仆廟、西燕鎮淥戶屯的高仆廟、大豐鎮靈威村的特掘廟、巷賢鎮周富村特掘廟、六聯村樊村屯的大廟、三裏鎮的羅波廟,賓陽縣思隴鄉的勝龍廟等,雖然不冠於龍母,但它用壯語名稱命名,意思均為龍母廟,這是與西江流域龍母廟明顯區別之處。
龍母廟五這座唐代古廟座落在仁化縣扶溪鎮厚塘村,距世界紅石公園丹霞山32公裏。整座廟宇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主殿建築約700平方米,為三間三進磚木結構。第壹進為南臺祠,磚木結構,穿鬥式梁架,布筒瓦屋面硬山頂,上飾雙龍戲珠陶飾,鑊耳封火山墻。大門前原有壹對石獅,門前設廊臺,中間四根石柱頂檐飾,檐飾塑雙龍戲珠圖,上托壹匾額,匾書“護國庇民”四個大字,檐飾高突,非常精美、氣派。墻上繪有壁畫,內容多姿多彩,有山水畫、歷史人物故事、神話傳說、民間生活圖景等,色彩華麗,栩栩如生;第二進為五龍祠,裹隴瓦屋面,硬山建築,鈴鐺排山,陶塑和灰塑脊飾;第三進為顯德殿,中間樓閣二層磚木結構,二層閣樓喙檐翹角。整座建築古色古香,鬥拱飛檐,渾然壹體,雄偉壯觀。
從現有的清朝雍正三年所修廟誌和仁化縣誌等史料記載,此廟叫扶溪龍母廟,又名南臺廟,建於唐高宗儀鳳元年丙子歲(公元676年),距今已有1333年歷史,是當地先民為紀念龍母的恩德所建,與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龍母祖廟同源齊名。該廟從唐鹹通十四年至今,總計修復11次。現有建築風格最具明清建築風格遺留。 廟宇建築在五十年代的“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遭到嚴重毀壞,近幾年附近百姓集資對主殿進行修復,除建築主體外,大部分瓦片、檐子、裝飾等更換重修,使用材料和工藝都略顯粗糙,但基本保持了古建築特征。
主要景點梧州龍母廟位於梧州城北桂江東岸,桂林路北端,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歷、清康熙、雍正年間曾重修,是壹座廣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文物古跡,有很高的歷史、旅遊價值。
龍母廟依山面水,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由牌坊、前殿、中殿、後宮、行宮、龜池、商場等組成。正殿雄偉莊嚴、雕梁畫棟,前座正殿中供奉著龍母像,善男信女們多到此殿朝拜,以祈龍母賜福庇佑,故正殿前庭,壹年四季香火不斷。右側殿供奉傅大將軍像,左側殿供奉龍太子。正殿後的中座,懸掛著龍母進京巨幅浮雕。後宮陳列著龍母床和龍太子床,主殿右側為龍母行宮,為接待室。
二樓供奉著關帝神像,左側有壹池清水,內有壹頭萬年長壽石龜,大龜背上馱著壹大型石刻"總府題名碑"。遊客到此拿錢幣"投石龜求好運"。 龜池後山壁上有壹大型浮雕"五龍噴水壁"。
悅城龍母悅城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代,現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以優美的風水環境和獨有的“龍母文化”而名播海內外,是廣東省內香火最旺、鞭炮最多、最富神奇色彩的廟宇。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 消災解難,壹千多年來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壹到初八的龍母誕期,來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數 以萬計,香港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成為壹大奇觀。
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現在廟中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壹千多年來龍母祖廟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曾集中兩廣的能工巧匠,耗費巨資,花了七年的時間重建了這座龍母祖廟。 1985年,社會公眾和港澳同胞集資300多萬元,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龍母祖廟是壹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群,也是壹座凝聚了歷代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龍母祖廟建築群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蟲、防雷性能,雖經百年風雨雷電,至今瓦不漏,墻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驚嘆不已,稱為南方低水地區古建築的典範。特別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設計非常巧妙,溢流通暢快捷。每逢洪 水侵浸,廟宇內外清潔如故,絕無淤泥。廟內梁、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 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嘆為觀止。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築“三瑰寶”。
它具有“神”、“絕”、“巧”、“靈”四大特點,整個建築群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相契,渾然壹體。龍母祖廟石雕、磚雕、木雕、陶雕等,建築雕刻藝術巧奪天工,廣泛運用深雕和透雕工藝,使得祖廟建築活靈活現和具有立體感;廟內木雕、陶雕題材廣,造工精、數量多、保存好,堪稱小型雕刻藝術館。龍母祖廟無論從建築技藝、文化底蘊都堪稱“古壇僅存”。同時它在建築藝術上別具壹格的防雷、防水、防蟲技術也堪稱壹絕。
岑溪市龍岑溪市現有龍母廟兩座:壹座是大竹村龍母廟,位於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龍母盎的父老河與糯垌河交匯處,建於何年不詳,遺址已毀,1990年重建恢復原貌。另壹座在三堡鎮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的三堡街上,建於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還有道光年間的和光緒年間的石刻碑文和古鼎。這兩座龍母廟都是民間自發籌款建設的,規模不算大,占地面積約有五六百平方米,供奉主要有龍母,也有關公及道教等,宗教文化繁雜。壹年四季香火不斷,每年也有龍母誕活動,占地規模比德慶和梧州小。
在岑溪的政區地圖上,至今還非常明確地標記有“鳳廟沖”的地名。當地有很多人把“鳳廟沖”也稱作“鳳墓沖”。“廟”、“墓”不分,“鳳墓沖”就是“鳳廟沖”。村中的老人傳說,這是因為鳳嬌17歲那壹年突然失蹤,鄉親們四處尋找,都找不見鳳嬌的蹤影。鄉親們在“豢龍潭”邊拾到風嬌的花鞋壹只,在三堡河灣撈到鳳嬌的花鞋壹只。大家誤以為龍母娘娘肯定是溺水而死了,於是為鳳嬌葬鞋立墓、立廟紀念。數年之後,鳳嬌突然歸來,全村人嚇了壹跳,以為是風嬌變鬼回來了。壹問才知道是鳳嬌“乘龍”去廣東悅城探梁三公了,全村人皆大歡喜。由此可以分析,該村“鳳廟沖”的“鳳廟”與“鳳墓”,應該是當地歷史上最早的龍母娘娘的“墓”和“廟”。據考察論證,糯垌鎮父老河在糯垌鎮與糯垌河交匯,在交匯點就建有龍母廟。此外,在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即三堡街也建有龍母廟,在義昌江與藤縣的繡江交匯點也建有龍母廟。
大明山龍清代編撰的《武緣縣圖經》卷三記載:“龍母廟,縣境多有之。”經初步考察,環大明山有龍母廟約20多座,均供奉龍母。重要的廟宇有:
武鳴縣馬頭鎮全曾村廟口屯的大明山“佬仆”廟(即龍母廟)。“佬仆”廟是環大明山地區歷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壯族龍母廟,也是廣西有文物遺存的最古老的龍母廟之壹。所供奉的龍母神,壯語叫“佬仆”。神像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毀,廟宇建築在1950年被拆,遺址上只剩下4個唐代的石柱礎和散落遍地的唐磚和唐瓦。 武鳴縣羅波鎮“廟佬仆”,也稱“羅波廟”。羅波廟壯語叫“佬仆”即漢語的“龍母”,也是環大明山地區最著名的壯族龍母廟。該廟位於風光奇異的羅波潭邊,現存的主建築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現在的神像是1999年民眾自發捐資重塑的。供奉的神祇有“佬仆”(龍母)、岑瑛、神農、觀音、關公、嶽飛、土地等。
武鳴縣兩江鎮英俊村“婭仆”廟,漢語稱“感應廟”,所供奉的主神漢名叫明山感應大王,壯語叫“婭仆”。這是兩江鎮規模較大的龍母廟,在1949年前祭祀日有上萬人參加祭祀活動。原廟址在大明山銅礦峽谷裏,後在河口處建起如今的感應廟。
此外,武鳴縣兩江鎮龍母村龍母廟、合聳村坡聳屯的達公廟、雲川村拉敢屯的達仆廟、培群村碩板屯的婭仆廟,城廂鎮大同村婭垌神廟、夏黃村起鳳山婭仆(龍母)廟,陸斡鎮韋楊村明山廟,馬山縣古零鎮裏民村內感屯大明山靈感大廟,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敢仙洞的天地廟、明亮鄉亭亮舊圩的婭仆廟、西燕鎮淥戶屯的高仆廟、大豐鎮靈威村的特掘廟、巷賢鎮周富村特掘廟、六聯村樊村屯的大廟、三裏鎮的羅波廟,賓陽縣思隴鄉的勝龍廟等,雖然不冠於龍母,但它用壯語名稱命名,意思均為龍母廟,這是與西江流域龍母廟明顯區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