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從內容上看,和現代漢語的判斷句沒什麽區別,都是對人、事、物、情況、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斷;從形式上看,最大的區別就是壹般不用“是”作判斷詞。 文言文中判斷句最常見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字(有時也可不用)表示停頓,再說出謂語,最後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戰》)2、主謂之間不用判斷詞,只靠主謂語先後排列表示判斷。例如:“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3、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4、用給定副詞“非”等表否定判斷5、動詞“是”、“為”表判斷。
[編輯本段]被動句
古今被動句有相同點。如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 判斷方式:1、動詞後用介詞“於”、“受……於……”;2、用“為”、“為……所……”;3、用“見”、 “見……於……”;4、用介詞“被”;5、無標誌(意念被動句)。如:“解惑其誠。”
[編輯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結構顯得比現代漢語簡潔,原因之壹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這就是省略句。 從省略的對象看, 1、省略主語;2、省略謂語;3、省略動詞或介詞賓語;4、省略介詞。 從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見的有:1、承前省略;2、蒙後省略;3、另外還有敘述過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應用,要能根據具體語言環境把省略的內容恰當地補充出來。
[編輯本段]倒裝句
介詞結構後置(有的書也稱狀語後置)
“於”為標誌。例如:“青,取之於藍,勝於藍。”
主謂倒裝
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 《晏子治東阿》 渺渺兮余懷。 《赤壁賦》——我得心思飄得很遠很遠。 快哉此風! 《黃州快哉亭記》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2、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為標誌。例如:“何正之有?”
定語後置
1、“之…者…”為標誌,即“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裏者。” 2、“中心詞+後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中心詞+數量詞。 4、“中心詞+之+後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