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談談文明與土地的關系。

談談文明與土地的關系。

探索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和文明進化的關系,壹直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課題。作者主要以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中國古代自然為依據,探討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和文明進化的關系,這壹直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課題。筆者主要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中國古代自然環境變遷的資料,對這壹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原始農業出現的背景

壹萬三千年前,最後壹次冰期結束,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氣候變化為各種可食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植物性食物在人類食物中的比重逐漸增加,采集在人類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的小型化,特別是磨盤和棒的出現,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原始農業的出現

大約在11000年前,地球經歷了壹次明顯的降溫。到大約壹萬年前,氣候逐漸變暖。此後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到6000年前達到頂峰。氣候的變暖,食用植物采集業的發展,為植物栽培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具體過程是:從野生植物的發現和利用,到對其重視和管理,最後發展到水稻、谷子等農作物的種植,原始農業由此產生。根據目前的信息,中國南方植物栽培的出現可能接近654.38+0萬年前。需要指出的是,不僅栽培了水稻、谷子等作物,某些地區最早栽培的植物可能是堅果或核桃、谷子等塊莖植物。

原始農業的出現以及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現

中國南方的考古發現表明,原始農業和陶器的出現與磨制石器的出現壹般是同步的。他們之間應該有某種聯系。陶器的出現應該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更直接的可能是與人們食物結構的變化有關,即植物性食物在人們飲食中的比重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烹飪方式的變化和對儲存食物的需求。此外,陶器的出現也與人們的定居生活有關,定居是建立在食物來源有壹定保證的基礎上的,而食物來源又依賴於自然環境的變暖和可食用植物供應的增加。因此可以說,農業的出現是自然環境變暖,食用植物增多,采集活動和定居生活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結果。

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磨制石器的出現與人們砍伐森林、建造房屋的需求越來越大有關。砍伐森林的目的壹方面是為了建房子,更重要的是關系到耕種農業所必須的土地開墾。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大面積森林的砍伐,進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變化。後來,為了滿足金屬制造業的燃料需求而大規模砍伐樹木,是對生態環境的又壹次巨大破壞。

史前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在8000-6000年前,中國長江和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應該與這裏溫暖濕潤的氣候密切相關,適合農作物生長。隨著農業的發展,以豬為主要對象的畜牧業也發展起來。當時的社會基本上是壹個平等的宗族社會。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500年至4000年前,在遼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達到了壹個新的階段:社會階級分化日益加劇,等級制度逐步建立,達官顯貴掌握部落的權力,區域集團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各地出現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城址和紀念地。這反映出小組組長在調動本組織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方面的權威正在增加。這個新階段的到來,是基於前壹階段環境的變暖,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業發展。因此,有理由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堯舜禹時期洪水的可信度及其對黃河流域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先秦文獻中,關於堯舜禹治水的記載和禹治水的記載屢見不鮮。然而,關於它的可信度有許多爭論。2002年,人們發現“Xi宮”是西周中期制造的。碑文清楚地記述了禹治水的事跡。說明西周時期,大禹治水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年來,在龍山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黃河洪水留下的痕跡,如青海民和家、山西襄汾陶寺等。前者還發現了地震的跡象。陶寺遺址位於傳說中的姚活動區。在這裏,考古發現了壹個面積超過280萬平方米的巨大城址。它的年代大約是4300年前。有跡象表明,該城市遺址曾被洪水摧毀,然後重建。僅靠壹個部落的成員,顯然不可能建造出如此大規模的城市。應該是齊新這個有相當實力的區域集團成員齊心協力的結果。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城市中已經出現了功能分區。此外,在城市中發現的墓地中,大、中、小墓在規模、可得性、隨葬品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已經相當懸殊,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會,而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已經成為等級分明的復雜社會,初步的王權和國家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