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韓愈的雜文在邏輯思維上大大超越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清晰,論證嚴謹。比如文章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定義“師,所以受教於業。”
然後從這個定義出發,從“解惑”到“師從”,經過壹番推論,得出“道有,師有”的結論。其間,層層相連,沒有冗余,有力而有說服力。
創作背景:
《世說》是作者貞元17-18年(801-802)在北京國子監四校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革除徐州官職,居洛陽傳道授業的作者,經兩次進京調候選人,於當年十月被授予國子監四博士之職。
作者決心以國子監為平臺,振興儒學,改造文壇,實現報國之誌。但來到國子監上任,發現科舉殿堂黑暗,官制腐敗,弊端很多,導致很多學生對科舉失去信心,於是放松了學業,看不起老師。
在士大夫階層中,有壹種不願求師、“恥於為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國子監中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感到痛心,並通過回答李攀的問題來澄清人們對“求師”和“為人師”的模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