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中原,從來沒有真正見過真正的大海。小時候總聽爸爸說,大海無風能漲三尺,所以從小就對大海充滿了向往。
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壹望無際的大海,那裏水天相接,藍天像洗過的天空。有時候海浪就像頑皮的孩子,壹次又壹次地沖向海岸,嬉戲、追逐、卷起浪花,還帶著有節奏的笑聲,真是引人入勝。
早年,我和朋友去了天津。那是壹個冬天,我沒有去看海。我剛剛在那裏吃了很多海鮮。那裏的海鮮很便宜,菜品不僅比北京的大,而且海鮮也很全。
記得當時吃的最多的是皮皮蝦,皮厚,又硬又醜,紮手,很難攪,但是肉很好吃,沾了好吃的醬,真的是人間美味。
後來我三表哥在青島創業。我去了青島,在那裏住了壹個星期。她當時很忙,租住在單親媽媽家裏,靠賣檳榔賺錢。我去的時候,天天幫她做檳榔。
那時候檳榔很貴,但是在90年代,壹盒十顆的檳榔要80元,平均壹天能賺300元。當時是暴利,檳榔壹般都賣給臺灣省人。
她走的時候給我帶了很多檳榔,我不喜歡吃,放不下。
那天有風有霧,我們根本看不到大海。我們還跑到了路下面的沙灘上,路下面有壹排貝殼,很漂亮。我買了壹個海螺,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很美。現在那個海螺還靜靜地躺在我的儲物箱裏!見證我的腳步。
那是我離大海最近的壹次。
後來結婚了,每天忙著賺錢。當我有空的時候,我就在北京閑逛。等孩子大壹點後,我們也討論過去北戴河,但沒有成行。暑假的時候,總是有人來我的家鄉,住在大都市。人們肯定想看看北京著名的歷史遺跡,所以他們沒有去其他地方。我不能記住京都的所有景點。
看了《所以蕭薔》,他好像是青島人,詩寫得很好,但當時不知道是什麽。怎麽趕?
傻傻的,我後來問我老公“怎麽出海?”在我的想象中,就好像我們趕著牛,壹直往前走,可是大海會聽嗎?看來這個年齡真的白活了。(笑聲)
前幾天看了頭條上的視頻,才知道,趕海就是在退潮的時候去抓還沒遊走的魚和海鮮。
看他們在海邊抓海鮮真的很享受。我喜歡看漁民小川奈那和南洋小林的視頻,尤其是南洋小林。讓人感覺很真實很簡單,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才知道大海有多難抓。
有時候海上風很大,像鼓風機壹樣吹著衣服,有時候溫度很高,得有40度,皮膚都要爆了,所以時好時壞,來回也不壹定能賺錢。
而趕海是壹項體力活動。妳需要壹個強壯的身體去追逐那些海裏的生物,或者妳只能在沙灘上撿壹些貝類。經常出海的大多是年輕力壯的男人。
他們提前踩好水坑,在水坑裏放壹些誘餌,等退潮的時候,他們帶著抽水機把水坑裏的水抽出來,然後開始抓。
抓魚也是個技術活。壞了就被兇猛的大魚咬,或者被揮舞大鉗子的螃蟹抓。唉,那可不是壹般的痛。而且還有帶刺的魚,壹不小心讓它刺到真的不是鬧著玩的。
好像做什麽都不容易。我們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過硬的技術。
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健康。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幸福。只有過硬的技術,才能過上輕松悠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