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摘要]
尚未添加。
[關鍵字]尚未添加。
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已經成為當代哲學反復討論的重大問題。所謂現代化,是指追求和實現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是壹場發源於西方、以西方現代文化為標本的全球性運動;所謂現代性,是現代化實現後的基本品格,其主要特征是工具理性和科技文明的凸顯與擴張。所以,現代化和現代性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與已經實現現代化的西方世界相比,現代化和現代性與正在追求和實現現代化的非西方民族國家緊密聯系在壹起,成為壹個非常復雜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現代新儒家在近80年的發展中,將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與對中國文化價值的重新評估結合起來,提出了壹些值得關註的解決這壹問題的思想資源。其中,徐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可以說是典型地反映了現代新儒家在這方面的成就。
第壹,“科學世界”和“價值世界”的分裂
?
與熊十力等新儒家人物相比,許對現代化有著更深刻、更直接的切身體驗。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目睹了日本向歐美學習實現的現代化,感受了臺灣省和香港的現代化進程。這使得他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超越了現代新儒家中的前輩,獨樹壹幟,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的理論。他對中西古今文化的思考和權衡,其實也是圍繞著對現代化與現代性關系的思考和權衡。
在論述現代化與現代性時,許首先提出了“現代文化的品格”?問題所謂“近代文化的性格”,許也稱之為“近300年文化的性格”?還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特點”?它包含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雙重內容,但主要是指現代化實現後的基本品格,其中包含著批判的意味,可以說更接近於“現代性”的概念。
什麽是“現代文化的品格”?許指出:“三百年來的文化品格,就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品格沒有這壹點,總的來說就沒有進步。但如果在壹天之內,沒有時間在樹蔭下休息,沒有時間在茶亭裏喝壹杯,沒有時間在野外或商店裏吃壹點小吃,而妳只是不停地向前走,盡管壹路上有好山好水,但到了下午,妳又餓又累。在妳人生的這個階段,旅行的興趣是什麽?現代文化的根源,以及這種根源導致的危機,也不過如此。只帶著人的精神前進,而不使人的精神得到壹點安定,於是現代人的精神已經過度疲憊,陷入虛無和騷亂,這不僅失去了前進300年的意義;它將摧毀這種文化力量。現代人生活中的壓抑和危機,都是因為缺乏精神上的安寧和安頓。" ?在他看來,“三百年來的文化性格”是在物質生活上不斷進取的性格,這是現代化運動的基本性格。然而,恰恰是這種“近三百年來的文化性格”使人精神不安定,導致“現代文化的根”。在許看來,這種“現代文化的根源”可以用成語“滄海明珠”來概括。”海指當前世界,珠指智慧之珠。" ?也就是說,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只重視和發展“科學世界”,使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向前推進和豐富,而忽視和排斥“價值世界”,使人們的精神生活陷入蕭條和危機。
許認為,人類世界由兩部分組成:價值世界和科學世界。這兩個世界各有特點,各有功能,各有邊界。“價值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旨在確立人的理想,提高人的道德,陶冶人的情操。這是人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人類生存的智慧來自於“價值世界”。“科學世界”是人的知識世界,以追求知識、應用知識和物化知識為目的。這是人類對外開放成就的科技文明。人的生存手段來自“科學世界”。這兩個世界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種聯系和影響不是壹種衍生或從屬關系,科學技術不可能直接產生於“價值世界”,道德理想也不可能直接產生於“科學世界”。這種聯系和影響在於:“科學世界往往要在價值世界中追根溯源,反過來成為滿足價值世界的手段。”?如果離開了人類生存的智慧,人類生存的手段就失去了自己的來源和目標。因此,對於人類生活而言,“價值世界”無疑比“科學世界”更重要。說到底,人類生活的基本動力和基本形式都來自於“價值世界”。人的生命與動物生命的區別在於:第壹,人對生命有壹種自覺的態度,即“價值世界”,然後按照這種自覺的態度選擇和建構生命,形成生命相應的格式和條件,即“科學世界”;而動物則沒有這種自覺的態度,即沒有“價值世界”,當然也不會選擇和建構自己的生活,從而建立起“科學世界”。對於人類來說,那種沒有對與錯、善與惡、情感與喜歡的“毫無價值”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就像這樣,從根本上說,人的生命本身不在“科學世界”,而在“價值世界”。“價值世界”對人類存在的根源和重要性,決定了不能用“科學世界”來代替“價值世界”。即使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們的生存手段非常強大,也不能說“科學世界”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無限的作用,能夠取代人們的生存智慧,能夠解決屬於“價值世界”的問題。只有協調好這兩個世界,人類的生活才能平穩有序地發展。
但現在,西方現代文化主導的現代化運動不僅沒有改善兩個世界的關系,反而破壞了兩個世界的關系,導致兩個世界的緊張和對抗,導致“科學世界”對“價值世界”的壓制和排斥。許指出:“現代化最基本的問題是知識和技術。”?"科學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標誌."?這使得現代化導致的“現代文化的品格”只宣傳工具理性和科技文明,而不註重價值理性和人性完善;它只是發展了人的生存手段,使人失去了更重要的生存智慧。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加劇了“科學世界”對“價值世界”的壓制和排斥,造成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他說:“由於新物理學的發展進壹步探索了宇宙中的許多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科技進步速度甚至超出了20世紀初人們的想象。但這種進步增加了人的知識和能力,卻不壹定增加人的安全和價值,於是形成了所謂的‘危機世紀’。”?“二十世紀是壹個科技飛躍的時代,但同時也是壹個思想沈淪、生活混亂黑暗的時代。”?
日本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的亞洲國家,最早按照西方模式實現現代化。1960年,許重遊日本時,敏銳地意識到現代化帶來的“現代文化的品格”的弊端,深有感觸地說:“人在科學制造的物質世界裏,壹天比壹天變得渺小。”?“日本的‘人民’沒有隨著技術和經濟進步;所以日本過去十年的技術和經濟成就並不能解決日本自身的問題。其實這不僅僅是日本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大問題。”?20世紀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時,模仿日本模式實現現代化,引起了許的極大憂慮。他說:“西方文化中科學理性的過剩抑制了生活其他方面理性的發展,造成了文化與生活的失衡,從而產生了反理性的傾向。這可以理解。可以理解的是,傳統價值觀逐漸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變成了強者驅使弱者的工具,從而導致了反價值的傾向。”但問題是:“臺灣省有些人,對於西方的這壹集,並不窮盡,也不追究其委托,以為這是最新的東西(其實是最老的),所以也是最好的東西。”?
就這樣,許觀復感嘆道:“現代性之所以成為現代,精神分裂是其重要特征。”?這種“精神分裂癥”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科學世界”與“價值世界”的分裂,人類生存手段與人類生存智慧的背離。這是最現代的東西。
二、“不思的時代”
在許看來,現代人“價值世界”的失落表現在人類生存的方方面面,但最突出、最關鍵的是“思想”的困境和危機。他說:“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解釋現代社會生活的特征。不去想,大概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特點之壹吧。”妳甚至可以這麽看,“越是現代化的地方,越是不去想它。”就這樣,他把現代化時代稱為“思考的時代”。?
許認為,做人的壹個顯著特點是人有“思想”,人只有通過“思想”才能建立和完善“價值世界”。如果人的“思想”停滯不前,人的“價值世界”的喪失將不可避免,人自身的存在將面臨困難和危機。為什麽「現代文化的性格」會造成「思想」的流失?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這是由於“科學世界”的過度膨脹所導致的融合-異化效應造成的。他說:“現代文明是使人服從於自己的機器。機器成了主體,而人自己成了機器的附庸。由於機械結構和活動的要求,人們比過去壹個世紀更緊密地組織起來;但是組織在壹起的人,只能在機器的協調動作中互相配合。這種協調行動與每個人的情感意誌無關;所以很少有情感交流和意誌結合。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機械零件與零件的關系。”?這意味著“每個人都被納入到無所不能的技術官僚政治和不斷擴張的官僚政治中,以至於每個人都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公眾’而存在。”?當人成為機器的附庸,從“壹個人”變成“大眾”時,人的主體性就會喪失,人的“思想”就會變得多余無用,人就會“無所思”。
許指出,這種“思想”的喪失表現在許多方面,強烈地表現在道德、藝術、文學和人生態度上。有兩種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受到了特別的批判。
第壹,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感官功能”已經取代了“理性思維”。面對生活,現代人不再問“為什麽”,只問“怎麽辦”。“為什麽”作為“思想”的應用,無疑是壹種理性的追問和思考,在深度和廣度上顯示了“思想”的特征。而“怎麽辦”,雖然也是“思想”的壹種應用,但從來不通向自己的內心,從來不依靠自己的理性,往往以感官功能為中心,把“思想”局限於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的個體,而不作深入的、整體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思想”失去了在深度和廣度上推動和拓展的特性,也接近於“思考它”。在他看來,當時東京非常流行的脫衣舞,將這種“感官功能”推向了極致。“在東京脫衣舞的背後,隱藏著整個世界和整個文化的現代特征。現代人的生活情緒不知不覺就在往這個方向發展。現代文化使現代人壹眼就能看到、看到、看透自己想看的東西。而對於那些看不到的東西,如女性的神秘感、藝術感甚至羞惡之心,則退居虛幻的角落,取而代之的是徹底的真實感和單純感。”?這種“思想”的喪失,是現代人道德滑坡、藝術滑坡、人生滑坡的思想根源。
其次,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只註重“思想對時代的適應性”,而忽略了“思想對時代的批判性”。所謂“思想與時代相適應”,是指有責任解釋時代發生的新情況、新事物,從而為加強新情況、新事物的發展速度和效率提供理論依據。這就是跟風的“思想”。所謂“對時代的意識形態批判”,是指對時代中壹些成熟的情況和事物采取否定或懷疑的態度,從而在理論上促成壹些事物的崩塌或修正,希望催生更好的事物。這就是逆勢而行的“思想”。兩者相比,後者的價值遠大於前者。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更多關註的是當下而不是過去和未來;跟風比逆勢更習慣。所以他們對“思想”的理解,大多局限於“思想對時代的適應性”,而忽略了“思想對時代的批判”。這樣壹來,勢必會消解掉“思想”應該做出的大部分貢獻。這種“思想”失落的壹個典型表現就是“商人現實主義”在知識分子中彌漫。“商人的現實主義是把所有利益聚集成金錢;金錢的好處只是濃縮到了當下。”?壹些知識分子在文化上“趕熱”“趕風”,對“現在”失去批判力,就是這樣。
許對失去“思想”深感憂慮。他十分痛心地說:“如果有壹天,只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只有商品的生產和消費,沒有現實中沒有實用價值的‘思想’,這個世界恐怕本質上只是壹個大動物園的世界。”?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他尖銳地批判了科學主義所宣揚的科學萬能論。他堅決反對誇大科學的作用,主張只要是近代無愧於“思想家”稱號的人,“都在反思科學,而不是贊美科學的萬能”?。他說,科學的目的是把不能用數字衡量的東西變成可以用數字衡量的東西,把不能用眼睛和耳朵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變成可以用眼睛和耳朵看到和聽到的東西。科學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代替了人類的體力勞動,也代替了人的部分思想活動。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可以解釋所有問題,解決所有問題,它的作用是無限的。“在人的壹生中,總會有壹些只能被心靈觸及,而不能完全訴諸感官的東西。這種不能完全講給眼睛、耳朵、感官聽的東西,不代表不真實,也不代表沒必要。從人類生活的立場來看,也許這些東西是最後的真實和最後的需要。屬於‘文化價值’系列的宗教、道德、藝術都是如此。”?只有看到科學的局限性,同時重視“科學世界”和“價值世界”,使兩個世界緊密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人類才能得到正常合理的發展。
第三,重新評價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價值。
正是基於這種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許對中西文化的價值進行了新的平衡。他論證的主要目的是從儒家文化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西方現代文化所缺乏的、也是必要的生存智慧,從而改善兩個世界的緊張關系,使現代人類走出現代生存困境。
許指出,西方文化癡迷於對知識和科學的追求,近代以來在物質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卻忽視了對道德和價值的維護,在精神文化上呈現出巨大反差:“自十六世紀以來,金錢在有意和無意之間被普遍公認為人生的終極意義。甚至可以說,現代文明是追求金錢的文明,現代生活是追求金錢的生活。”?“與追求財富相關聯的,有壹種科技萬能論,認為科技可以回答和解決人類的任何問題。但二戰後科技突飛猛進,精神上出現了虛無主義。而且從核武器、環境、資源、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等問題上,我感覺到科技正在把人類推向不可估量的深淵。”?總之,當今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把人類推向了各種根源危機。
與西方現代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性表現在儒家精神缺乏科學性。儒家對自然非常仁慈,但不像科學那樣對自然進行冷靜客觀的分析,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美德對象化、自然化,這使得儒家很難做到關於自然的科學。當然,儒家精神中之所以沒有科學,只是思想的自由發展受到道德實踐性的限制,對事物和事物客觀性的強調被對道德主體的強調不自覺地降低了,而不是儒家本身排斥科學。這使得以儒家精神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盡管缺乏對知識和科學的追求,在物質文明上缺乏足夠的成就,但在道德和價值的維護上成就斐然,足以顯示其在精神文化上的優越性。
在許看來,中西文化的成就和局限恰恰相反:“中國文化留下的問題在物質方面。因為事物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和未來發生碰撞,引起人的問題沒有解決。西方文化今天面臨的問題是在人的方面。因為人的方面沒有解決,反思轉過來了,導致了人的成就。結果,變態成了人類的枷鎖,成了人類的威脅。”?也就是說,現代西方文化有效開發了人們的生存手段,而中國傳統文化積累了人們的生存智慧。因此,面對現代化帶來的“現代文化的品格”和“現代文化的根源”,中國文化之長正好彌補了西方文化之短,使現代人能夠克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負面影響,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他說:“仁與智、道德與科學,不僅看不到它們不能齊頭並進的理由,而且都是結合了雙方之美而又互相傷害的人性的整體。”“我相信,隨著各種文化的不斷接觸和互動,人類文化可以朝著近乎‘全面’的方向發展。”?西方文化在當代的轉型是“取智還仁”,中國文化在當代的轉型是“化仁為智”。兩種文化都要努力做到“偏”和“全”。所謂“完整”,就是“科學世界”與“價值世界”的關系協調、相互支持、和諧發展,造福現代人類,使現代人類能夠健康、和平地生存和發展。
在這方面,許對中國的文化資源做了大量的發掘。例如,他對中國畫和中國藝術精神在當今世界的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獨特的闡釋,並通過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的對比,揭示了中國畫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生命力。他指出,中國山水畫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是自然的、冷漠的,這無疑與現代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以及由此而來的激烈競爭和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處於兩極對立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藝術精神和中國的山水畫在當今時代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在思想史和藝術史上只能算是古董,這是因為藝術作為社會和時代的反映,往往走的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壹個是“傳承的反映”,壹個是“自省的反映”。“從眾的反映”會促進和幫助它所反映的現實;因此,它的意義往往取決於所反映的現實的意義。現代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和工業社會帶來了競爭、鬥爭和異化,現代人類處於孤獨、焦慮和絕望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現代派繪畫雖然新穎多變,但表現的只是壹群敏感的人,感受到了時代和個人的絕望。這種藝術只能火上澆油,讓人更困。“反思性的反思”將對它所反映的現實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它的意義在於超越它所反映的現實。中國的山水畫是專制政治長期壓迫的產物,是普通士大夫為了獲得精神自由、保持精神純潔、恢復生活疲勞而想從人間超越到自然界的現實。就是這種“反思的反思”的代表。與西方現代派繪畫不同,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的山水畫,呈現的是壹種平靜、忘卻壹切的平和狀態,能像大熱天裏的壹杯清涼飲料壹樣,給躁動不安的現代人類註入平靜、安定、和諧。許感慨地說:“專制政治以後可能不存在了;然而,隨著機械、群眾組織和工業合理化帶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以及生活的平淡與單調,甚至競爭與變化的激烈,人類還需要火上澆油的藝術嗎?還是炎炎夏日需要清涼飲料的藝術?我覺得如果現代人能欣賞中國的山水畫,可能對壓力過大的精神病人意義更大。”?在許看來,中國的山水畫是壹種對“現代文化之痛”有很好效果的“止痛劑”,可以幫助現代人類緩解現代性帶來的精神痛苦。因此,中國的藝術精神和他在中國山水畫上的成就,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具有現代和未來意義。
總之,徐在對待現代性問題上表現出了鮮明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批判了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現代性缺失,強調了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現代性意義,試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智慧來彌補西方現代文化在生存手段上的發展所造成的現代人的生存困境。這也是許新儒家的壹個重要方面。
第四,如何理解許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
妳如何看待許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思考?這無疑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
美國著名漢學家艾愷用中文寫了壹部名著,叫《世界反現代化潮流——文化的堅守》。他在書中將持有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新儒家梁漱溟和列為“反現代化思潮”,認為“梁的思想可以說是典型的反現代化”,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用了反現代化思潮中非常常見的二分法:中國不研究、不控制自然,所以他是軟弱的;中國以農業為基礎,可以避免“斤斤計較”,沒有個人主義;若如此,則物是相生,若有能安身立命之人,則精神開化。' "?按照這壹標準,將許列為反現代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事實上,現代新儒家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並不存在“反現代化”的問題,而是以西方現代文化為標本,對全球現代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現代化問題上,許肯定了工具理性和科學技術在歷史上的作用,強調中國需要科學、民主和現代化,也認為中國要富強需要向西方文化學習。正如他所說,“沒有人會懷疑中國需要現代化。”?但是,從西方現代文化主導的全球現代化運動中,他看到了工具理性和科技無限擴張導致的人的異化,看到了由此產生的“技術官僚”、“文化生產”和“大眾文化”的巨大負面效應,看到了這種異化和負面效應對人的扭曲和使人單向度化,看到了這種異化和負面效應與西方文化性格的內在聯系。他總的看法是:“‘現代化’有很多問題可以警惕;但現代化中的問題還是要在現代化中解決。”?
其次,在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上,許肯定了西方近代文化對全球現代化運動的作用和意義,肯定了中國必須吸收以科學和民主為標誌的西方近代文化。他說:“孫中山、梁啟超、梁漱溟、張、、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這些先生們,誰不提倡科學,誰不提倡民主,誰反對吸收西方文化?”?但他反對將西方現代文化作為全球現代化運動的標本,反對通過全球現代化運動實現西方文化對非西方文化的霸權主義,反對用單壹的文化中心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心論來平衡非西方文化的現代價值。他認為:“用壹個尺度去衡量兩種不同性格的文化是錯誤的。”?就像這樣,他強調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自己的資源,為現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西方文化所不具備的智慧,從而消解西方現代文化帶來的現代性弊端。
歷史證明,許的思想是高瞻遠矚的,值得我們今天思考全球現代化運動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