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庭教育中兒童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1)理論研究滯後,學校指導薄弱。對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尚未系統化。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學校教育教學方面,缺乏對家庭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迄今為止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也沒有明確列入家庭教育的範疇。學校對家長缺乏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使得家庭教育在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上存在斷層。(2)家長觀念落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的家長認為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有的家長認為非智力因素與學習無關,思想模糊;還有的家長認為非智力因素內容復雜,短期內無法見效,也沒辦法;很多家長認為開發孩子的智力不容易,開發非智力因素的時間和方法都很難。(3)父母的開發方法簡單不科學。當父母有意無意地開發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時,很多人也因為缺乏理論學習和指導而缺乏科學的方法。專制型父母往往忽視孩子興趣和情緒的培養,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缺乏好奇心;自我流動的父母往往忽視對孩子動機的培養,往往使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學習動力;嬌生慣養的父母往往忽視孩子意誌的培養,往往使孩子缺乏約束心理、控制欲望的能力,缺乏適應能力和獨立性;矛盾的、懲罰性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容易導致孩子孤獨、抑郁、固執。
針對以上家庭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發展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家庭教育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從目標入手,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家庭要重視孩子的思想教育和有目的的學習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遠大誌向,把個人誌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自己的行為聯系起來,增強孩子學習的責任感,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避免空洞的說教,要註意從實際出發分析孩子的各方面。要結合歷史上著名學者、科學家的故事和報刊報道的先進人物來引導他們。比如介紹孫中山、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講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幫助孩子開闊眼界,提高思想境界,鼓勵他們無論將來從事什麽職業,都要做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的人,為社會做貢獻。即家長要重視替代強化,讓學生通過個體獲得心理滿足,起到增強學習動機的作用。
第二:從培養興趣出發,誘發孩子的求知欲。興趣是人類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人的興趣對未來的活動起預備作用,促進活動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推動正在進行的活動,激發和保持註意力,開發智力。興趣可以減輕學習帶來的疲勞,長期維持學習活動。當孩子有了壹定的興趣,就會更能發揮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事半功倍;另壹方面,如果缺乏興趣愛好,勉強學習和搬家只會事倍功半。壹個好的父母不僅要關註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活動,還要盡壹切可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在輔導孩子學習或進行推理教育時,要註意用靈活的方法激發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出現壹些興趣愛好的苗頭時,要因勢利導,創造條件加以培養,努力形成特殊技能,作為指導孩子升學或就業的參考。
第三:從培養健康情緒入手,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應該既是孩子情感世界的指導者,也是演員。父母要善於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有效地用情感感染孩子,培養孩子的情緒、情操、品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重視他們的意見,對他們充滿信心。家長要及時表揚和充分肯定孩子取得的壹點點進步。對於孩子來說,表揚和獎勵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鞏固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平時要註意生活中的小事來誘發孩子的好感,鼓勵孩子關心同學朋友,愛護小動物,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學校教育孩子關心集體,愛護公物;在家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家長也要註意在假期安排孩子參加壹些娛樂性的精神活動,避免無意義刺激的幹擾,使孩子始終保持愉快、平衡的主導情緒。
第四:從鍛煉意誌開始,教會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除了智力和體力,還和毅力有關。父母要善於把握生活中的每壹件事,在具體的環節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事,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養成生活規律、學習有序、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好孩子的培養,要年年管,月月教,天天談。家長要關心孩子意誌力培養的得失,哪怕是給予幫助、誘導和鼓勵。家長可以通過談論城市、表演小品、表揚鼓勵等方式教育孩子。當然,在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榜樣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父母要註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首先要做他們要求孩子做的事。家長也要配合學校進行艱苦教育和勞動教育,鼓勵孩子參加夏令營、徒步旅行等活動,磨礪孩子克服挫折的毅力。
第五,從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入手,認可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必須從小開始。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環境不僅包括家庭學習生活的顯性環境,還指家庭成員的感情、興趣、愛好、談吐、教養、作風等隱性環境。家長要註意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教育能力,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感染。他們將知道如何被愛和被愛。他們活潑開朗,正直善良,能尊敬長輩,愛護同伴。相反,如果他們的父母經常反目成仇,就會互相打架,甚至對老人拳打腳踢或者歧視虐待,為了壹點小事就和鄰居吵架罵人。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孩子可能會膽小怕事,怕引起父母說錯話或做錯事。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克服粗暴、孤僻、抑郁等不良性格,糾正“棍棒教育”、放任自流等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