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15×3的時候,我讓孩子們說說妳們是怎麽做口算的。生1:將15分為10和5,10× 3 = 30,5×3=15,30+15=45。生2:我想手工做計算。3乘以5等於15。在小數位上寫5,1乘以3,然後將1加到4,所以15× 3等於45。然後我讓會口算的同學來說說口算方法,再讓中等生和學困生來說說口算方法,最後總結壹下口算方法。
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和練習,我覺得效果還可以。想到這麽簡單的口算,孩子應該沒問題。所以在下午自習的時候,我們做了壹個作業。批改後發現班上有三分之壹的同學掌握的很好,三分之壹的同學算錯了1和2,另外三分之壹的同學錯的更多。
這引起了我的反思:為什麽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這麽簡單的口算?回顧自己的課堂教學,我覺得問題在於:我只是讓學生說口算方法,思維敏捷的學生就能聽出來,這對他們來說是小菜壹碟。但是對於其他反應慢,空間想象力差的同學來說,就難了。如果在教學中,我能用框圖或物理圖,以直觀的表示為支撐,結合數字和形狀,引導學生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術,掌握算法,效果可能會好很多。
針對學生口算能力弱,方法不熟練的現象,我又上了壹節口算練習課。首先,簡單的口算訓練。先讓學生說出算法,然後展示相應的圖片,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算法,然後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掌握算法。最後,鞏固具體情境下的口算方法,培養解題能力。
第5題和第9題是“開火車”的形式。讓我們比較壹下哪列火車走得更快。使學生集中註意力,以“爭做最快的火車”為動力,培養集體意識,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問題6:以學生喜歡的糖葫蘆為載體,繼續訓練兩位數乘整數十,學會用“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解題。
問題10要求學生利用“速度×時間=距離”的關系解決(1)和(2)兩個問題。第(3)項是給有余力的同學解決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題目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然後談談自己的解題方法。李想是我們班壹個聰明的學生。他站起來說:“先用20×22算出羚羊跑的距離是440米,再用20×31算出豹子跑的距離是620米,620-440 = 180米,180 > 158。這時,劉子正的小手還是沒有放下。我問:“妳還有其他方法嗎?”孩子很自信地說,“先用31-22 = 9米,算出豹子每秒比羚羊多跑9米,再用20×9=180米,180 > 150,這樣豹子20秒就能追上羚羊。”劉子正剛說完話,吳就站起來說,“我有另外壹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前兩步和李想的壹樣。先計算羚羊和豹子20秒跑的距離,然後440米加上羚羊150米等於590米,剩下的豹子跑620米,那麽豹子就可以追上羚羊了。“我真的沒想到孩子們會說這麽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說:“妳們真的很棒!老師只想出了1個解題方法,妳卻想出了三個。看來團結起來還是有力量的!"
說實話,課前我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想到了用兩者的速度差來得出追趕距離(劉子正說的方法),沒有多想。孩子們壹說,我才知道原來有這麽多解決方法!鼓勵孩子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似乎是對的。孩子們又給我上了壹堂精彩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