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這些簡單的信息發布過程中,有* * *環節聚合受眾。網絡交流不是面對面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空間上被拉大了。如果妳想和觀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妳必須度過情感上的嗡嗡聲。在網絡上走顏值路線的“網絡名人”所營造的場景化生活方式,是觀眾具體的理想生活圖景。觀眾在對自身生存狀態不滿的情況下,很難對網絡上展示的完美場景說不。
但這種“網絡名人”吸引的受眾不會產生長期的“依賴”,“網絡名人”如果想不出其他增加“粘性”的方法,很快就會被新上位的“網絡名人”搶走註意力資源。也有不靠五官取勝的“網絡名人”,比如“papi醬”、“艾克裏李”。他們通過把握網絡熱點、發聲社會現象來策劃視頻內容,與普通大眾產生共鳴,增進他們與觀眾的情感距離。當然,也有壹些網絡名人通過惡搞和團隊炒作迅速走紅。
比如最新的鐵嶺小輝,米老板,還有Aauto Quicker裏的劉嬌嬌,壹直在連鎖惡作劇,用“砸路虎”“三角戀”的方式吸引粉絲,從而提高知名度,從中獲利。
雖然網絡上不時出現正能量的網絡名人,但對於大多數網民來說,提到網絡名人首先想到的是壹張千人蛇臉,壹個無聊搞笑的神經病,壹個更慘的“黃主播”。從文字時代、圖文時代到寬帶時代,作為壹個嘈雜的泡沫,“老百姓”狂歡造就的“網絡名人”越來越伴隨著負能量,這絕不應該是壹條正常的職業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網絡名人”出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偶然,有的是藝術天賦,有的是奇思妙想,但現在更多的是依靠網絡來提升名氣,大規模成為壹個產業。這種“紅”的錯覺能否持續,也值得打壹個大大的問號。
妳怎麽想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