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南京南京評論

南京南京評論

1.南京!南京!:迎合主流歷史觀的意淫

大屠殺是壹場人道主義的悲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壹幕,是戰爭史上最骯臟的壹章,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傷的壹頁。我想強調這壹點,免得有人說我的立場不對。有些人討論問題總是喜歡先看立場,不管問題對不對,這自然掩蓋了尋求答案的要求。

電影《南京!南京!”,就像科幻片壹樣。別誤會,我不是說南京大屠殺是壹個幻想。毫無疑問,我從未懷疑過這段歷史的真實性。然而,我們需要的“真理”不僅僅是“是”和“不是”的答案,還包括“為什麽”和“如何”以及“誰”和“何時”。只有這樣,我們的思考和討論才有真正的基礎,我們的判斷和結論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如果歷史是未知的,我們如何從中吸取教訓?

然而這些問題,在電影《南京!南京!”,都找不到。我說“南京!南京!之所以像科幻片,是因為整部電影就像壹個虛擬的時空,壹個漂浮在黑暗空間的舞臺,沒有歷史,沒有外圍,沒有脈絡。電影中的人沒有名字,沒有起源,沒有生命,沒有靈魂,與他們生活的世界沒有聯系。就連導演偶爾試圖描述的人物心理活動也是支離破碎的。

動機根本不存在。日軍為什麽要屠城?還是歸結到個人,為什麽壹個日本兵殺人不眨眼?人為什麽不反抗?同樣,下到個人,壹個普通公民,為什麽不反抗?我要的不是“反抗”的結論,而是“為什麽”。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如何面對壹場將要奪走自己和至親好友生命的戰爭?如何面對壹支臉和體格和我們壹樣,行為卻像惡魔的軍隊?

影片預設了這壹切,那就是嗜血、殘忍、沒有人性的日軍,無需解釋。影片還預設了中國人麻木了,準備被屠殺,像螞蟻壹樣生活。影片中的日本兵(除了角川)是用來殺人的。同時,影片中的中國人是用來吃子彈的,是用來摔成碎片的,是用來快速高效地達到導演預期的。它們就像麻袋壹樣,被堆放在洪水之前,毫無表情,毫無生氣。這與我們多年來習以為常的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主流歷史觀有何不同?

很多人提到了南京!南京!影片中對“人性”的描寫。有,有“人性”,但只給了壹個主角。但即便如此,這個叫角川的日本兵,沒有身份,沒有軍銜,沒有部隊番號,沒有年齡,沒有籍貫,除了他媽媽煮的火鍋,妳對他壹無所知。這部電影粗魯地省略了任何合理的解釋。關於這個“人”,Kakukawa沒有來歷,沒有背景。所以,雖然Kakukawa有了歸宿——自殺,但也掩蓋不了全片唯壹被真正“描述”過的角色的蒼白和空虛。

甚至我們只被告知他姓Kakukawa,連名字都不知道。試想這還是全片主角的待遇。至於劉(我猜妳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吧?),姜老師,拉貝,這些配角就更不值得被表白了。至於南京城,片方根本無暇顧及。導演希望我們有壹些新的認識,但是什麽呢?憑什麽去理解?

南京!南京!迎合了主流受害者的抱怨心理,與之前的主旋律電影沒有本質區別。唯壹的區別就是韓國大片的音效和畫面效果,以及壹個導演想象出來的壹個日本兵的視角。沒錯,我說它像韓國式大片,不是好萊塢式大片,因為它學會了大量運用電影中的悲壯血腥場面,卻連好萊塢通過現成套路打造內涵的技巧都沒有掌握。

至於導演所想象的日本兵視角,這是壹個創新,我必須承認,這打破了以往將戰爭與“高大全”的英雄們疏遠的慣例。然而,這仍然是壹個幻想。Kakukawa缺失的人格和身份,正符合我們教科書中對“董存瑞”和“雷鋒”的描述。Kakukawa內心掙紮,然後自殺,只是導演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想象施虐者的心理,從而獲得賠償。

嚴格來說,痛苦的Kakukawa是壹個被疏遠的旁觀者。他甚至不是罪犯。除了偶爾的軍事行動和幾句對話,妳甚至不知道角川和其他日本士兵的關系。導演真的努力去理解施暴者嗎?為什麽壹個人,壹支軍隊,壹個國家會充滿敵意,甚至成為惡魔?在暴力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暴力過後,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心魔的歷史?

抱歉,這些問題似乎不是陸川導演想要提供的。南京!南京!《南京》只提供了壹個叫“南京”的地方,它甚至不是壹個城市,因為它只有壹個軍營、壹個難民區和壹個教堂,甚至連軍營和難民區的描述都缺失了。

歷史也不見了。中國的首都南京為什麽會淪陷?公民為什麽逃不掉?為什麽沒有人介入日軍暴行?在影片中,壹切都只是壹個結果,而不是壹個原因。角川的死看似有因,但卻是導演意圖被強行強加後的因,是部分內容被粗暴剝離後的因,所以也是不完全的因。這就好比,當我們聽到壹個大學男生跳樓自殺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想知道他因為壹個喜歡的女生拒絕了他而被愛情所困,那只會是小報新聞,或者社會新聞。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追查每壹個自殺的孩子的原因。但是,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小報層面。

南京!南京!“,把壹切都變成了壹個符號,侵略者,中國士兵,被屠殺的平民,救援者,包括南京城,還有大屠殺本身。

但是,如果任何事物成為壹個符號,它的深度和對它的嚴肅討論就會被消解。當歷史事件和人物被符號化後,就會成為壹個不可言說的、未被發掘的主題。

這部電影最讓我擔心的是,我們對歷史依然諱莫如深,真相依然夾雜著謊言,禁止人們討論和分辨。同時,我們的主流歷史觀仍然只有整體,沒有個體。這種視角和思維方式兩千年不變。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的壹場悲劇。它需要我們去正視,去公開討論,去還原歷史事件本身的冷因和過程,去還原其中的每壹個人,每壹個被數字替代的人。但我擔心“南京!南京!只會推動新的壹代沿著舊的慣性前進,讓我們很難真正去學習和反思。

2.如果說陸川吹噓的同題材電影所謂的超越,是指增加了壹個日本視角,“智娜”散兵遊勇的反抗,壹些身處困境的善舉,壹個“漢奸”的蛻變,增加了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現實主義的強奸場景,我認為,飛機上的這些素材是無法超越的。我們來提煉壹下。無非是日本軍國主義可惡,日本人民可敬,中日兩國人民都是戰爭受害者這種顛撲不破的主流屁話,無法加深或改變觀眾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的認識:是否要抹眼淚,是否要幻想東京大屠殺或意淫,是否要為日本人辯護。

我不認為南京大屠殺是壹個沒有價值的題材,雖然這個題材的電影無壹例外都被拍成了活劇。這個題材很有價值,但只有在揚州十號,奧斯威辛,紅色高棉這樣壹個垂直的語境下拍攝,才能真正捕捉到意義,才能稱之為超越。壹部這樣題材的電影,應該回答了壹個問題:人為什麽要殺害自己的同類?什麽情況下,壹個有教養有見識的人會變成禽獸?為什麽施暴者失去了應有的同情心和良知?

我覺得這樣壹部電影,如果能超越特定的時代和民族背景,在正義的旗幟下深刻反思群體犯罪,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拍攝南京大屠殺的目的是反思悲劇產生的社會歷史政治根源以及人性惡與人性善之間深刻的內在沖突。最基本的是揭示日軍暴行背後的邏輯。

甚至暴行也是正當的,有邏輯甚至道德支撐。這個邏輯就是,施暴者事先對受害者進行了符號化和去人格化,從而獲得了暴行的正義,脫敏了暴行本身帶來的不適,擺脫了日常情境中良心和道德的束縛。這種“正義的暴力”和“沒有辦法切割”的邏輯,在陸川的電影中是看不到的。陸川的人物和情節沒有邏輯,只有列表。

這壹邏輯適用於所有的大規模和制度性暴行:從中國古代的人類殉難到瑪雅人的血腥犧牲,到納粹的“徹底解決”,到古拉格群島,再到南京大屠殺。。。。給壹個階級、壹個社會群體、壹個民族貼上“非中國人”的標簽,並不是為了方便而認為是人,但是殺了它可以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暴行也會成為正義的行為。在這種思想體系中,人性固有的惡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只是披上了善的外衣,而固有的善、慈悲、理性等。人性的全部。

這是最大的悲劇,比巨大的個人傷亡更大的悲劇。

除了流血的赤裸裸的暴行,支撐這種暴行的邏輯還會表現為隱蔽的暴行——歧視、冷漠、排斥等等,這些不那麽激烈,但在時間和空間上可能有更大的範圍。五道口小資對乞丐的妖魔化,我的右翼朋友對北川自殺官員的鄙視,都是這種隱性暴行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南京大屠殺的病毒無處不在,各種形式的南京大屠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如果這種象征著某壹群人,以正義的名義迫害他們的毒素得不到認真清算,那麽原本意義上的大屠殺在未來還會壹再發生。

3.先說整個構圖。先是男人怎麽被殺,然後女人怎麽被蹂躪,然後叛徒產生,然後良心發現被槍斃。先說說男的都是怎麽被殺的。我想作為編劇的陸川在寫劇本的時候,壹定是看了很多遍中國近代史上的南京大屠殺。不然他怎麽會把文字變成如此相似的畫面,比如兩個日本軍官的殺人大賽,在河上用機槍射殺大量民眾,大量平民和被解除武裝的士兵被活埋活活燒死的故事等等。,用黑白圖片再現歷史。可惜這麽大的現實場景只在影片中出現。。。在這壹段的最後壹部分,劉燁以文藝青年的表情出現。我只想說,是的,他很帥。

說到女人,我真的很無語。看到很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導演往往會選擇用圓點遮住臉,因為裸照不僅會不尊重先人,還會傷害後人。陸導演覺得味道不夠濃,讓人記不住,所以不斷有女性被強奸,被強奸,被輪奸,再加上不停顫抖的鏡頭。反正歷史就是這樣,也不能怪我們導演。至少妳是在給我們復述這段悲傷的歷史,但妳不知道的是,我們從電影裏看到的是中國的無能和悲哀。我們在做什麽?不斷挖掘悲傷的墳墓...這位唐先生說著奇怪的吳語,低聲對妻子說。沒有拉貝的保護,他改變了去日本避難的方式,走上了漢奸的道路。最後他因為良心發現沒有變臉,說嫂子被拉去做慰安婦,然後就瘋了,被日本人殺了。後來拉貝把這對夫婦帶走了,他終於給了另壹個人逃跑的機會。這個交接很奇怪。最奇怪的是,他入住後直接被帶到了贈送儀式上。為什麽?屠殺是為了毀滅侵略的證據,而不僅僅是殺人。兩個小時的時間還不夠妳講壹個已經很垃圾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