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二十四節氣非常熟悉,尤其是農民,不僅能背誦,還能靈活運用,有效指導農業生產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反過來服務於農民的耕種、播種和收獲。因此,計算和預測二十四節氣壹直是中國農歷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據古籍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用土規(即直立在地上的桿子)來測量日影的長度,確定了冬季至日、夏季至日、春分、秋分四個節氣。確定的依據是:壹年中中午土歸陰影最短的壹天是夏季至日;中午陰影日最長的是冬季至日;在從夏季的至日到冬季的至日和從冬季的至日到夏季的至日的過渡中,陰影中等、晝夜相等的兩天就是秋分和春分。到大約2100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完整的24個節氣,壹直保持到現在。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名稱是:立春、下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忙中、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
在漫長的使用歲月中,人們逐漸整理出了便於記憶的二十四節氣歌曲: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滿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節氣取決於太陽
地球,生物之母,
那巨大而寬闊的身軀,
它是萬物生存的地方。
但是,不要忘記;
火紅的太陽,
給了永恒和無盡的溫暖;
伴隨著寧靜的地球,
也沐浴在陽光的溫暖中。
是的,太陽對地球乃至地球上的壹切都至關重要。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地面上四季的變化。人們只要看看自己目前處於什麽節氣,就能對未來的氣候有個大概的了解,究其原因,也離不開太陽的主宰。
為什麽知道節氣就知道氣候變化?原來,某個地區氣候的冷暖程度首先取決於太陽照射的方式。當太陽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時,地面接收到更多的光和熱,氣候就會炎熱;太陽斜著照,光和熱就少,氣候就會冷。夏天來了,太陽的位置越來越高,地面接收的熱量逐漸增加,釋放的熱量也逐漸增加。當它到達夏季至日時,它接收的熱量最多,但大約需要1個月才能達到最大值,所以最熱的天氣不是出現在夏季至日,而是出現在夏季至日之後大約1個月。難怪二十四節氣中的夏季至日之後是小暑和大暑。暑也熱。同樣,最冷的時候也不是冬季的至日,而是大約1月之後的冬季至日,所以是大寒。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就知道氣候變化與太陽的位置有關。利用這種依賴性,古人發明了手表,通過觀察太陽影子的變化來確定季節。《後漢書·律歷記》記載了二十四節氣中每壹節氣的八尺表影長,這是古人根據日影長短設置季節的記錄。
節氣歷史悠久。
在中國古代,在使用標準表確定季節的發明之前,是利用暮色中的星辰、日出日落、北鬥鬥柄所指的方向來確定季節的。這些資料都記載在中國和的早期歷書夏中。《月令》專門記載了月初和月中的星象和物候。每當星星和物候出現,妳就會知道現在是什麽季節,妳就會知道該種什麽莊稼,該幹什麽農活。大約在戰國中後期,人們根據月初的占星和物候知識,將1個回歸年劃分為34個區間,並給自己起了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春秋時期,南方有太陽至日的名稱,北方有太陽至日的名稱,可能是利用標準表測量冬夏至日影子長度的專有名稱。戰國晚期,有八個節氣,分別是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除了春分和秋分,以及冬夏至日,其余都與現代相符。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相隔46天左右。《淮南子》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與現代完全壹致。這是對二十四節氣所有名稱的最早記錄。從出土文獻中可以證明,節氣在西漢時期肯定是用來記歷法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已經發展到只要看歷書就能掌握季節的地步了。
農業生產與季節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性。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季節與農時關系的經驗,編了許多掌握農時和節日的歌曲,在勞動人民中廣為流傳。某個季節壹到,人們就會很熟悉說幹農活的時間。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而編制的二十四節氣和時令歌曲,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雖然公歷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但二十四節氣在中國仍然非常流行,在農業生產中仍然發揮著有利的指導作用。
有人說節氣屬於陽歷,說的很對。但也是陰陽歷的獨特產物。太陽標記年,月亮標記月,這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陰陽歷的特點。需要設置閏月來調節冷暖季節。因為閏月,季節在月份上不是很固定。比如某種物候有時出現在丹初,有時出現在月末。24個節氣是為了準確地表明氣候變化而創造的。這是壹個純粹的陽歷。古代世界很多國家都使用農歷,只有中國創造了二十四節氣,可以證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技的發展。
節氣名稱的含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的詩在唐代很有名。為什麽明明明亮的節氣卻“陰雨綿綿”?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二十四節氣也發源於此。由於其重要的實用價值,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但主要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大致情況,其他地區當然可以參考。杜牧描寫的是江南春雨。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分屬天文、氣象、物候、作物,基本反映了壹年的各種特征。
立春:意味著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已經開始。
雨:立春後,天氣變暖,雨水開始增多。
驚喜:雨過天晴,會有春雷轟鳴,躲在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醒了,所以這個節氣叫驚蟄。
春分:春分是晝夜平分,是春天的中間。
清明:春分過後,春光明媚,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水明顯增多,谷物長勢旺盛。
長夏:意味著夏天開始了。
小滿:小麥等夏收作物種子飽滿,但還沒到鐮刀收割的時候。
穗種:小麥有芒,夏收作物成熟應收割,秋收作物盡快播種。
夏季至日:它在古代被稱為“北方的至日”,這意味著夏天即將到來。白天越來越短了。
小暑:夏季至日後天氣炎熱,稱為小暑。
酷暑:比酷暑還熱,酷暑是壹年中極熱的季節,所以有“酷暑不熱,乃三伏天”之說。
立秋:意味著秋天開始了。
夏天:地方表示終止,意味著夏天結束,然後氣溫開始逐漸下降。
千禧年:天氣漸冷,空氣中的水汽可以在樹木和花朵上形成露水,所以稱為千禧年。
春分:晝夜長短相等,正好在秋分中期。
寒露:天氣更冷,露水也很冷。
初霜:開始結霜了。
立冬:冬天來了。
小雪,大雪:雪季開始,先是小雪,後來大雪變成了雪。
冬天的至日:古人稱之為“南方的至日”,這意味著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白天越來越長了。
小寒和嚴寒:壹年中最冷的季節。
寒冬已過,春回大地。從節氣的含義可以知道,二十四節氣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1)表示由冷到夏的變化:立春和春分;漫長的夏天,夏日的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季至日,八個節氣。(2)象征氣溫變化的節氣有五個: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3)反映降水的節氣有七個: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4)關於農事活動,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輝煌成就,直到近代,對指導農業生產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信請讀農業諺語!
種田沒有規矩,全靠節氣。
初春太陽在轉,雨水在河邊。
驚鴉啼,春分滴幹。
清明忙著種谷子,谷雨忙著種地。
長夏鵝毛活,小鳥都過來。
當芒被種下時,每個人都很高興,但是在夏天的至日卻找不到棉花。
小暑不熱,大暑在三伏天。
立秋忙著打靛藍,夏天忙著磨刀鐮刀。
千年在割地,秋分無田。
寒露不算太冷,但是初霜就轉陰了。
初冬封地,小雪河封。
雪變成了冬天的月亮,冬天的至日持續了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過年。
節氣的劃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成功制定和使用了陰陽歷(農歷),所以二十四節氣自然應該從屬於農歷!其實二十四節氣純粹是陽歷。為什麽?
在分析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和變化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周期是以春夏秋冬為周期的,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反映。因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的運動,卻看到太陽在星空中移動,正好壹年運行壹次。我們稱太陽的這種運動為視覺運動,稱它運行的道路為黃道。黃道是壹個圓周為360度的大圓。二十四節氣就是把黃道分成24段,每段是15度。太陽每運行15度(實際是地球繞太陽運行15度),就意味著1個節氣。太陽完成每壹段所需要的時間基本相同,所以公歷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幾乎沒有變化。例如,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冬季至日節在每年的65438+2月22日左右。陽歷中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即:
上半年來六兩個;
下半年來八、二、三;
前後只有壹兩天。
前後有1到2天的出入,是太陽速度不均勻造成的。
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很不確定;因為農歷的年大約比歸期少11天,所以某壹年的同壹個節氣的日期大約比前壹年晚11天。比如1978的清明節是2月28日,而1979的清明節是3月9日。閏年農歷約384天,比回歸年長約19天。這樣壹來,下壹年的節氣日期大約提前了19天。比如農歷1979是閏年,清明節1980提前到2月19。可見,在農歷中,不查閱歷法是不會知道節氣日期的,每年的節氣日期都要通過復雜的計算來確定。
三福與九九
除了關註與農業生產最相關的節氣,人們還特別關註每年的冷熱季節。其中三伏九十九是被註意到的特例。蘇東坡的詩裏有壹句“壹九九九年的日子不多了”,意思是壹九九九年快過去了。在《帝都風光略》壹書中,也有“99年寒地浮雕圖”的記載。內容是在冬天的至日上畫1枝梅花,81瓣,1天染1瓣,畫完第九年就結束了。
九九從冬季至日之日算起,每九九有9天;9981天之後差不多是12年3月(閏年11年3月),春分就在九天之後,所以有“999加19,到處耕牛”的說法。
“福日”的說法最晚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史記》有“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先降”之言;唐代有壹本書叫《初學筆記》,說得很清楚,三更是夏至日之後的第壹個,四更是中間的,立秋是最後壹個,稱為三更。三伏天的計算不像1999年那麽簡單,但它有壹些變化,所以人們經常會問這樣壹個問題,即如何推斷三伏天?為什麽有的年份有20天,有的年份只有10天?其實,要算福日並不難。古代有幹支記載,歷史上早有規定,夏至日後第三更日為首賦,第四更日為中賦,立秋後第壹更日為末賦。這樣,第壹天和最後壹天是10天,而中間的日子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這取決於夏季至日的樹幹和樹枝。比如1977的夏季至日是6月21,幹支是自己的,22日是第壹個庚日,那麽第三個庚日是7月12,幹支是耿武,那麽這壹天就是頭的開始。第四個庚日是7月22日,主支是陳賡,這是中伏的開始。初秋的八月?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是8月11,是最後壹天,所以1977中間有20天。
冬季至日過後,開始進入壹年中最冷的季節,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第九年是從冬季至日開始的。它直接關系到太陽位置的變化。俗話說,熱在中,寒在三九。這是基於人們的實踐經驗。中伏和三九幾乎都在夏季至日前後和冬季至日後20多天,這與實際氣候相符。至於福日為什麽要由庚日決定,有壹個歷史發展過程。古代五行學說流行,反映了壹種五行變化的思想。這個思路在這裏雖然沒有科學意義,但是壹直沿用至今,因為它的變化沒有超過10天的範圍,仍然可以基本反映氣候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和閏月
中國古代歷法學家將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交替排列。其中,單數為節氣,分別為立春、驚蟄、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偶數為中性氣,即雨、春分、谷雨、小滿、夏至日、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和大寒。
農歷以12中氣作為12月的標誌,即每個月都有壹定的中氣,如正月下雨,二月春分等等。
在古代,農歷閏月有不同的安排,但從漢代開始,逐漸形成了壹種閏法,把沒有氣的月份稱為上壹個月的閏月。剛才說了,每個月都有壹定的氣與之對應。為什麽有壹個月不含氣體?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因為壹個回歸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意味著節氣與節氣之間或中性氣與中性氣之間的平均數是(365.2422÷12=)30.4368天,壹個太陰月是29.5306天,兩者相差近壹天,所以太陰月中旬中性氣(節氣)的日期是每個月向後的。長此以往,總會出現氣沖到月末的現象,那麽下個月就沒氣了,還剩下壹個節氣。所以這個中性月份就叫做今年的閏月,叫做上個月的名字,只是在“月”前面加了壹個“閏”。比如1979(農歷是最後壹年)前七個月中性氣體的日期是:這裏閏六月沒有中性氣體,只有壹個節氣——立秋。
農歷之所以把沒有中性的月份作為閏月,就是為了做壹個簡單的運算,發現其中的奧秘。原來19回歸年有(19× 12 =) 228個節氣和中氣,19農歷年有(19×12+7=)235個長月,顯然會有7個。
在19年七閏法中,閏月壹般安排在3、5、8、11、14、16、19年,其中間隔年例如為3、2、3、3、2、3年。但是還有其他的安排。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推斷閏年的大致情況。例如,如果農歷1974是閏年,則1955,1936...193,2019年前。但閏月的名稱並不相同,要按照上述原則準確計算。
二月壹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壹次;十月壹次;十壹月、十二月、正月不閏壹次。這個閏月顯示4月、5月、6月最頻繁,其他月份較少,但11月、12月、正月不是閏月。原因是什麽?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說說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壹個略扁的橢圓,太陽不在這個橢圓的中心,而是在它的壹個焦點上,所以地球有時離太陽近,有時離太陽遠。離太陽最近的點叫近日點,最遠的點叫遠日點。地球離近日點越近,運動速度越大,越小。這樣,雖然地球在軌道上轉了同樣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時間是不壹樣的。比如從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多天。顯然,兩個時期之間的天數超過了上面提到的平均值(30.4368天)。特別是從夏季的至日到酷暑,地球在近日點附近,速度最慢,兩次齊的間隔達到最大(31.45天),所以有很多機會不包括這壹時期的齊及其前後的歷月,這也是四五六月閏最頻繁的原因。地球從秋分運行到次年的春分只需要179天。這期間除了秋分和初霜的時間間隔是30.38天,其他都只有29天,閏的機會自然會少壹些。地球在冬季至日附近運動最快,兩個氣之間的間隔較小。於是,11月、12月、正月總是含有兩種氣,有時甚至壹個月含有三種氣。比如農歷十二月(公歷1961)含三氣,庚申年十壹月(公歷1980)也含三氣,這是十壹、十二、正月不閏的根本原因。
壹種計算節氣的簡單方法
有人介紹過,二十四節氣和陽歷有壹個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即上半年來自6月21日,下半年來自8月23日,但這是極其粗略的。如果妳想知道每年每個節氣的日期和時間,妳必須查看日歷。二十四節氣的確切日期和時間是通過復雜的運算確定的,這種方法不適合在本書中介紹。為了滿足廣大天文愛好者的要求,本文只介紹壹種簡單的計算節氣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可能會有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誤差。
這種方法首先需要知道公歷某年每個節氣的日期和時間,然後在此基礎上向前或向後進行具體的計算。
向後推:
(1)如果有壹年是平年,第二年也是平年,那麽第壹年每個節氣的日期和時間加5: 49,得到第二年每個節氣的日期和時間。它可以寫成壹個表達式:
(平侯平)X節氣=(錢平)X節氣+5: 49。
例如,從1981年(平年)2月4日5: 56的立春開始,計算1982年(平年)立春的日期和時間。
(1982)立春=(1981年)立春+5: 49。
= 2月4日5:56+5:49。
= 2月4日11: 45
(2)若前壹年為平年,第二年為閏年,則閏年1、2兩個月的各節氣日期時間為第壹年1、2兩個月的各節氣日期時間加5: 49。3月到65438+2月,11分要從18中扣除。
即:(平後閏)3 ~ 65438+二月×節氣=(平前)3 ~ 65438+二月×節氣~ 18小時+1分鐘。
例如,春分的日期和時間1980(閏)可以從3月21日的春分13推算出來。
(1980)春分=(1979)春分-18小時11分鐘。
= 3月21,13:22-18:11。
= 20天3片19: 00 11。
(3)若第壹年為閏年,第二年為平年,則平年的1和2兩個月中每個節氣的日期和時間為閏年,相應節氣扣除11分;從3月到65438+2月,每個節氣的日期時間都是閏年對應的節氣日期,時間加上5: 49。該表達式可以寫成:
(閏後)1 ~二月x節氣=(閏前)1 ~ 2x節氣-18時1分。
(閏後)3 ~ 65438+二月x節氣=(閏前)3 ~ 12x節氣+5: 49。
向前推進:
(1)由平年節氣推算上壹年節氣日期、時間和算法的方法與下壹年相反。即:
(平前平)X節氣=(後平)X節氣-5: 49。
(2)從平年計算上壹個閏年的節氣與從閏年計算下壹個平年是相反的。即:
(平前閏)1-二月X節氣=(後平)1-二月X節氣+11點08時。
(平千平)3-65438+二月X節氣=(後平)3-65438+二月X節氣-5: 49。
(3)閏年節氣計算上壹個平年節氣的算法與下壹個閏年的算法相反。即:
(閏前)1 ~二月X節氣=(閏後)1-二月X節氣+18小時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