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現狀描述:
我們為調查做了充分的準備。壹是分組走訪了隴東南相關教育局、民政局、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與這些部門的領導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了解了本地區留守兒童的現狀以及這些部門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通過這些部門,我們掌握了這方面留守兒童的基本數據。比如慶陽,地處甘肅最東部,屬於黃土高原溝壑區,人口253萬,交通不發達,經濟相對落後。據調查,全市共有留守兒童49923人,其中學齡前兒童11820人,小學生26647人,初中生165438人。父親不在家的有29870人,母親不在家的有9611人。其中父母監管28894人,祖父母監管18623人,兄弟姐妹監管780人,子女自理346人。日益增多的留守兒童已經成為農村未來發展的“瓶頸”。
至於天水地區,五縣兩區留守兒童97456人,大部分在甘谷、秦安兩縣。即使是天水市的城市中心秦州區,地理經濟條件也相對較好,但其所轄的十鎮六鄉,在校學生123104人,其中農村學生82077人。更重要的是,壹半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壹起,他們正處於受教育的年齡,這壹系列數據令人擔憂。
隴南地區,位於甘肅省南部,轄武都、文縣、宕昌、康縣、成縣、輝縣、兩當、禮縣、西和9縣。是甘肅東南部壹個風景優美,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從教育角度看,小學生和在校兒童總數為32.96人,其中留守兒童約為34834人,占兒童總數的10.57%。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6360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8%;小學生28024人,占小學生總數的9%;其中,成縣沙壩、泡沙等鄉鎮自然村有近10所學校,僅有6個年級1-3名教師。(這讓調查組的人很吃驚)而且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狀況不太受關註。
第二,提出具體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不容樂觀。
在調查過程中,相當壹部分留守兒童不願意把自己作為“焦點”,這與其他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在“妳願意關註妳這個留守兒童嗎?”在這個問題中,有61%的同學選擇了“否”,從整體上看,他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表現出了與其他同學很大的群體差異。通過對天水市五區兩縣1100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我們得到以下結果:
其中,11000名學生來自32個鄉鎮、52個村、2271戶、52所學校,《天水市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卷》共發放11000份,從學生父母外出後的教育情況來看,有近壹半的學生、262父母外出後壹般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629人,占收回問卷總人數的80.08%,委托他人照顧的有150人,占19.92%。其中,92%的學生家庭沒有訂閱壹份報紙,139人放學後由爺爺奶奶輔導,占比18%。沒有家教的有433人,占55%。放學和放假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做作業和參加農活。23人參加各種輔導班,僅占2%。大多數學生的課外活動是看電視和打撲克,而壹些學生在田裏玩。幸運的是,被調查的學生中沒有出現異常情況。
我們在調查青羊區華池縣留守兒童教育的同時,發現情況比天水好,縣婦聯也非常關註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和思想狀況。從調查的1000名學生來看,“妳願意關註妳這個留守兒童嗎?”30%的同學對這個問題選擇了“否”。在其他同比數字中,31.7%的留守兒童與母親生活在壹起,43.7%的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壹起,18.8%的兒童與親戚和同齡人生活在壹起,0.56%的兒童獨自生活,5.07%的兒童與他人生活在壹起。大部分成年人在外出工作時都會為孩子的生活做好安排,但很多人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柔遠、山莊、林鎮、南梁、紫坊、尚麗園、淮安、程顥等鄉鎮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農村學齡前兒童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小學生和初中生)。調查* * *涉及9193人(其中學齡前兒童1798人,小學生5708人,初中生1687人)。調查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有壹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留守學齡前兒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們大多是在爺爺奶奶或其他人的監護下長大的,沒有得到父母更好的家庭教育和行為的直接引導;留守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不如其他學生;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差,抵禦不了社會的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但在隴南地區的問卷分析中,30.5%的人認為讀書是為了“多賺錢”,3.2%的人認為沒用;“不喜歡”和“討厭”學習的占20%;33.3%認為學習成績“中等”,19.7%認為“差”;(這個數字比天水地區張家川大陽鄉的33%要好。總的來說,洪川鎮和祁智鎮的情況要好壹些。)51.7%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大”和“很大”的影響;7.6%的人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使用“抄襲或不完整”;在課堂上,36.6%的人認為自己“不積極”,“從來不說話”。課堂作業,“看別人作業”占13.1%,“不完成”占4.0%;對於作業,“拖延”、“抄襲”、“未完成”占31.6%;對於課外書報,經常閱讀的僅占22.4%;17%輟學“錯過”,11.6%偶爾錯過。46%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良好,40.5%壹般,13.3%較差。由於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果經常撒謊,不遵守紀律,就會經常遲到,早退,打架;懶在家裏,不願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城市中有少數留守兒童沈迷於武俠小說或網絡遊戲,模仿大人抽煙喝酒,有的結成團夥,被社會上不健康的青少年拉攏利用,甚至參與小偷小摸、校園暴力,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和人身安全。
2.留守兒童的家庭認同感和父愛、母愛;
這是壹個情感和心理問題。親情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延續,物質上的給予,更是壹種精神上的感應,壹種親密的交流。幾乎所有的縣,分析材料都顯示孩子對親情的迷茫,尤其是母愛的缺失。孩子正在生長發育,感情極其細膩。他們這個年紀,對親人的依賴性很強,特別渴望被家人照顧。調查發現,關於“妳希望父母聯系妳壹次”這個問題,29.7%的人回答“每天”,46.3%的人回答“壹周內”。關於父母外出打工,24.6%的人每天都很想孩子,54.5%的人經常想孩子,89.4%的人想和父母在壹起,67.7%的人外出打工感到孤獨,8.6%的人感到被歧視、被遺棄,感到“自卑”,45.7%的人期待父母“回來”或“盡快回來”來看自己。在監護人眼中,66.0%的人認為孩子與父母“親近”和“非常親近”。
和很多相關課題組的成員壹樣,我們也設計了測試題“妳希望妳的父母出去工作嗎?請告訴我為什麽”,許多學生回答了幾乎相同的答案:
“我不願意。因為父母不在了,家裏人會議論我,我經常想不開。”
“不會,因為孩子離不開爸爸媽媽。”
根據各種調查問卷的分析和教師的長期觀察,這些“留守兒童”對身心健康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孤獨、自卑無助、性格內向、認識模糊、遇到困擾和困惑時不願與人交流;對行為和習慣造成的不良影響有:違反校規,對人粗暴,任性、任性;對學習成績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上課註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不理想,學習習慣、方法、動機出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總之,“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有疏忽、說謊、攻擊性和破壞性。這些問題在壹些孩子身上非常突出。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和處理,必然會導致孩子發育不良,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甚至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對三個區域的所有問卷進行統壹綜合。結果如下:“遇到挫折時”,“想念父母”占47.3%,“不知所措或想自殺”也占5.7%;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煩惱時,25.7%的人“心裏煩”,16.1%的人告訴同學。在他們迷茫的時候,11.5%的人從不與人交流。其中26.5%的人“很少”與人交流。在臨時監護人中,有48.0%的人與孩子進行過談心和溝通,12.9%的人從未進行過談心,覺得與孩子溝通有困難。對待孩子的錯誤也占了10.7%。
以上數據表明,孩子的心理是相當脆弱的。面對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他們在忙碌、煩惱、迷茫的時候,內心是“無聊”的,與同學的交流也是壹種淺薄的宣泄;孩子的心理變化在監護人眼裏是需要被忽略的,有些甚至是粗暴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三。具體問題的典型案例分析:
1.“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經商,少數沒有盡到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責任和義務。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水平差異很大。很多時候由於監護不力,出現安全問題和重大刑事案件,甚至影響惡劣,尤其是留守女童的保護,更應該引起重視。如天水市麥積區中灘鎮齊家坪某小學11小學生服毒事件發人深省,十壹名小學生喝下毒鼠強(三級臺階下)事件觸目驚心,其中兩人已因搶救無效死亡。當然,清醒的觀眾會清楚地看到,那些脆弱的生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終結,更不會去思考這樣的行為會給父母造成怎樣的痛苦...但最痛苦的是幸存的學生面對記者說的話。他們說不愛學習,不愛做作業,所以沒有告訴父母,集體同意賣毒鼠強。他們還說,在書上和電視上看到人死了,可以像鳥壹樣自由飛翔,這很好...但要註意的是,11的學生中,有8位是我們壹直期待關心的留守兒童。這不是壹個偶然事件,而是我們應該理性思考如何防止這類悲劇少發生或不發生。
他們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有的不理解老人的艱辛,壹年到頭只給他們微薄的生活費,有的連問都不問,更別說管理和教育孩子了。尤其是在父母離異或壹方父母去世的家庭,留守兒童無人照顧、無人撫養的問題更為嚴重。據統計,秦安縣共有45名被遺棄的留守兒童,由祖輩撫養長大。他們大多年事已高,缺乏勞動力和財力,家人特別痛苦。其中,宋河某社區30名留守兒童中有3戶屬於城市低保戶,也給祖輩造成了巨大的苦難和痛苦。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是分代撫養和教育的,留守老人大多年老體弱,但仍要充當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如天水地區甘谷縣八裏灣鄉留守兒童監護人平均年齡為1376,占82.67%,其余多在70-80歲之間。在農村,他們年老體弱,不得不種田為生。他們屬於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卻要養孫子,有的有壹兩個孫子,有的有三四個,最多五個以上。
3.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素質較低,尤其是在甘肅這個貧困落後的農業大省,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雖然祖輩疼愛孫子,管吃管穿管暖,但由於孩子文化水平低,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很難給孩子更好的精神營養。有的因為“代溝”受不了教育;有的忙於農活無暇顧及;有的因為文化程度低,無力照顧;還有的寄養在親戚朋友家,無人監管。
當然,從這次調查中發現,從整體上看,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還是有上進心的,但在生活感受上有很大的壓力和負面體驗;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的壓力和痛苦。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助應該建立在對他們生活和心理的關懷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貧困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應該得到更多的關註和幫助。
第四,留守兒童的未來,呼籲社會各界:讓我們托起明天的“太陽”。
綜合以上調查,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並不好,甚至更不穩定;學習動力不夠,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也不足。對於學校這樣壹個龐大的群體來說,不僅他們的處境堪憂,整個教育教學質量的鞏固和提高也勢必受到威脅。
但他們都是我們社會的壹員,是我們明天的“太陽”。全社會對這部分人數眾多的弱勢群體的關註,也將是社會主義和諧家庭的典型體現。
從監護人自身因素來說,壹是監護人的監護整體不好,二是責任心不強。以上兩部分的壹些數據表明,監護人自身的年齡結構、身體狀況、受教育程度與監護人自身的主觀意願存在很大的矛盾。壹方面,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心理都應該管好,但自己條件所限管不了,當然也管不了。更深層次的,孩子交朋友,學習提高,知識的拓展,心理的完整,更是大多數監護人所忽略的。所以這類監護人在家裏多養壹只“動物”也沒多大區別。在父母以外的監護人眼裏,他們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應該對孩子太嚴格。他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產生扭曲的心理,覺得不是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愛自己。再次,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更註重吃和穿,而不是學習和教養;註重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註意交通安全,不在乎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註重按時回家到校,卻忽視了對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第四是守護能量跟不上。因為監護人多是老人,有的甚至要照顧幾個留守兒童,又因為身體狀況不好,需要人照顧。所以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不知道如何在心理上照顧孩子,如何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孩子,在學習上也無法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失去平衡。
我們再次呼籲社會各界關愛留守兒童——明天的“太陽”。並盡自己的壹份力,讓我們的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研究解決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問題,不把問題當成政策,而是當成自己對良知的呼喚,真正思考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