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和熱兵器為什麽叫“槍”?為什麽不繼續用“矛”來稱呼火器呢?
說起“槍”這個詞,妳現在會想到什麽?大多數人應該會想到現代最常見的輕武器,比如手槍、步槍、機槍...同時,有些人會想到壹種古老的冷兵器,在桿的末端有鋒利的刀刃,用於刺戳。那很有趣。有這麽多漢字。為什麽用“槍”這個詞同時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武器?這種情況很少見。先說兩種槍是誰最先出現的。大家都知道冷兵器肯定是先出現的。其實這種刺器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叫法,比如“矛”、“鈹”、“淩”。矛和鈹分別出現在商代和東周時期。它們什麽時候被稱為槍?具體時間不知道,但不晚於秦朝。很多古籍對此都有解釋。《說文解字》說槍,其實也是。漢簡《倉頡篇》按,也是人的兵器。槍在木頭的兩端都是鋒利的。東漢。傅潛《通俗文學》砸木頭偷槍。隋唐以後,這種武器通常被稱為“槍”。為什麽後來“槍”被用來指熱兵器?其實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對小口徑火器還有壹個專門的稱呼,叫做“矛”。直到現在,日本人都習慣稱槍為矛,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八步槍”,在日語中原本叫“三八矛”;九九短步槍叫“九九短矛”;就連軍用刺刀也被日本人稱為“矛劍”。也就是說,對於小口徑管狀熱兵器,中國古代有壹個專門的稱呼,那就是“矛”。如果繼續的話,也沒什麽不好。其實中國古代就有,中國也稱之為“鳥槍”“三眼大口徑短槍”。但是,還有壹件事妳可能不知道。為什麽叫槍?其實這也不完全確定,但大致我們可以猜測這種兵器只是用竹子做的,裏面裝的是火藥(不是今天的火藥)和子巢(用砒霜等做的。),點燃後能放出火焰和煙霧嚇退敵人。這種武器實際上在形狀上類似於長槍,甚至可能被綁在竹子制成的長槍頭底部,所以它們也被稱為槍,只是。從敦煌石窟發現的帛畫《妖魔化》來看,中國可能早在五代時期就在他的槍頭上綁上了噴火器,變成了火槍。到了南宋,關於火槍的文獻就更多了。南宋軍隊使用能不斷噴射火花的飛行火槍或梨花槍來對抗北方晉國或蒙古的騎兵。也許是因為火槍和火槍的關系,“槍”開始指管狀射擊武器。但後來這種武器被稱為“鎇”。原因是什麽?這可能與元代火器的發展有關。竹制火器改為金屬制火器,於是這種武器改為“矛”。當然,如果把槍械叫做“槍”,大家就能明白是什麽意思了。矛,在元末明初是所有管射火器的統稱,到了明代越來越被稱為槍(這其實是壹個借用的名詞,冷兵器時代“槍”指的是彈弓等武器),而“矛”越來越被表示為小口徑管射火器。明代槍主要指長柄冷兵器,筒火器主要指長矛(如果非要把熱兵器稱為“槍”,沒有混淆的話壹般也可以理解,比如鳥槍,眼神很強)。清朝以後,槍也常用來指矛,但壹般仍成為矛。但清代壹些特殊的自制武器,如皇帝專用的,仍習慣稱之為“槍”。至此,大家可能都清楚了,起初小口徑管狀火器叫“槍”,後來改名為“矛”,再後來“矛”成為主流名稱,但用“槍”指代熱兵器也無可厚非。那為什麽槍完全取代了矛呢?這壹點無從考證,但我們可以猜測,進入熱兵器時代後,冷兵器的槍支逐漸被淘汰,中國自己體系裝備的槍械也大大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洋人的火器威力太大,自然比矛高壹個等級,所以被稱為威力更大的槍,壹般也是為了區分冷兵器和熱兵器。還有著名的“洋槍隊”。於是,漸漸地,中國裝備的火器被淘汰了。當然“矛”字也被淘汰了。現在估計大家都不習慣用矛來稱呼熱兵器了,因為現在小口徑的管狀火器都叫“槍”了。但是日本不壹樣。日本稱火器為“槍”並沒有什麽歷史原因,所以這種火器在日語裏還是叫“矛”,日語裏“槍”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冷兵器的槍!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