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在空氣質量較好的中小城市,或者高層建築不太密集的地區,與低層住宅相比,高層住宅往往粉塵濃度更低,空氣質量更好。
翟教授分析,所謂的空氣汙染物主要包括懸浮顆粒物(PM)和其他氣態汙染物(主要是SO2和NO2)。其中,懸浮顆粒物主要有煤、煤矸石、煤渣、粉煤灰、沙子、土方、石灰、灰土等。在氣流的作用下,細小的顆粒會懸浮在空中,但由於重力的作用,最終會落回地面。比如,汽車行駛引起的地面揚起的灰塵,如果不被風帶走,經過反復循環沈降,就會在近地面的空氣中形成高濃度層;在這個高濃度層,基本上離地面越近濃度會越高,不會貿然移置到30米高空。因此,壹般來說,高層建築周圍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密度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換句話說,房產越高,空氣越幹凈。此外,空氣汙染中的其他氣態汙染物,如NO2,主要來自工廠和汽車的尾氣。這些汙染氣體往往在剛排放時濃度最高;隨著氣流的不斷擴散,越來越稀薄,汙染程度越來越低。由於汽車尾氣等汙染的排放壹般以地面排放為主,因此靠近地面的低層住宅的汙染程度往往比高層住宅嚴重。非凡地帶的“塵埃層”對此樂此不疲。可見,壹般情況下,高層建築的空氣往往是樓層越高,空氣質量越好。
然而,所有高層建築中的空氣質量並不隨著樓層的增加而呈正態分布。據翟教授介紹,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有20-30層的高層建築,由於空氣流動和建築微環境的影響,也可能出現所謂的“塵埃層”,在街風“峽谷效應”的作用下,很多高層住宅中間出現“汙染物高密度區”。在這壹區域,正常的氣流被樓層阻擋,在每棟高層居民樓中間形成壹個“漩渦”,使含塵氣流不平穩運動,而是在高層建築之間的壹定間隔內上下“徘徊”,停留時間較長,這也就產生了所謂的“塵層”。但“灰塵層”並不壹定存在於高層建築的9至11層。他們可以被描述為隨遇而安。因為“其具體高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地區、城市、城區甚至不同社區存在差異,與粉塵密度、周邊建築高度、氣流湍流特性有關”。換句話說,即使是高層建築密集的地區或城市,不同建築的“灰層”高度也不盡相同。
關於“塵埃層”完全集中在高層建築的9~11層(即30米左右的高度)的傳言,目前還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除了人口密集區的高層建築,高層住宅也可能形成“粉塵層”,導致空氣粉塵密度相對較高。還有壹些特殊的外部環境也會影響住宅空氣質量的分布,導致高層住宅的空氣質量比低層住宅差。翟教授說,比如住所周邊有電廠等固定的大氣汙染源,那麽剛從高空排放出來的汙染廢氣濃度就比較高,對周圍空氣的汙染就比較嚴重,隨著不斷的下降和擴散而被稀釋。在這種情況下,住宅低層的空氣質量明顯好於高層。有鑒於此,專家建議讀者在選擇建築時,要多關註周圍的地理環境和綠化設施。如果可能的話,盡量選擇在河邊和水邊的建築,因為水對空氣有很好的凈化作用。壹般臨水的建築灰塵較少,空氣質量相對較高。
申城的陽光越來越少,霧霾天越來越多。今年世界氣象日前,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發布壹項研究成果稱,自21世紀初以來,本市每年110至140日出現霧霾等低能見度天氣的天數約占全年的三分之壹。
氣溶膠,還有臭氧,雖然這些霧霾的主要成分肉眼是察覺不到的,但卻在不斷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在談到霧霾與健康的關系時,專家還澄清了市民對霧霾的幾個誤區:住得越高,空氣不代表越清新;每天早起參加鍛煉,對身心並不是絕對有益的;空氣質量等級越高,妳能看到的藍天白雲就越多。
面對誤解,人們需要對周圍的空氣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霧霾汙染與樓層高度無關。
與藍天白雲相比,霧霾天的主要表現就像壹層永遠無法散去的霧,其主要大氣成分是氣溶膠或臭氧。
隨著城市的發展,機動車、化工廠等現代社會的產品增量出現,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大量排放到大氣中,導致氣溶膠粒子的大量產生。為了避免這些細顆粒物的沈澱帶來的種種危害,很多人在買房時都有意識地買高層。然而,“住得越高,空氣越清新”這壹招,似乎對專家們沒有什麽幫助。
“霧霾汙染和高度沒有必然的正相關或反比關系。”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負責人表示,大氣的流動情況決定了懸浮顆粒物的積累位置。很多情況下,海拔越高,空氣中的汙染物越少,但當出現逆溫時,空氣就會變得“頭重腳輕”。
據介紹,逆溫現象,即低層大氣溫度高密度低,高層大氣溫度高密度高。此時,大氣層結容易產生上下滾動,即“對流”運動,可以將近地層的汙染物輸送到高空甚至很遠的地方。這樣,當逆溫現象發生時,人們居住的樓層越高,就越容易受到汙染空氣的侵蝕。
霧霾多見於早晚高峰時段和鍛煉初期,壹直被視為健康生活的壹部分。然而,生活在霧霾天頻發的城市,專家建議人們在外出鍛煉前先看看室外天氣再做決定。“當遠處的天空並不明朗,視線被霧霾籠罩時,也許妳應該停止運動,為了妳的健康。”氣象專家提醒人們,高濃度霧霾天壹般出現在壹天的早晚出行高峰時段。尤其是早高峰,如果大氣流動性差,空氣中會聚集大量的顆粒物。“大顆粒可以被人體自動‘過濾’,但有些小顆粒可以直接穿透皮膚進入體內。”
這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科學研究的結論:隨著顆粒物尺寸的縮小,它能到達的人體部位是嘴、鼻孔和支氣管。當顆粒直徑為2微米或更小時,它們甚至可以滲透到細支氣管和肺泡中。
針對霧霾天越來越多的趨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研室主任宋偉敏在昨天的氣象日報告會上表示,理論上,PM2.5(直徑2.5微米)顆粒物每增加10mg/m3,城市居民總死亡率將增加0.36%,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將增加0.41%。
汙染指數不包括細顆粒物。
“今年本市有* * *個藍天天……”人們在描述壹段時間內的空氣質量時,往往喜歡使用類似的語言。但實際上,空氣質量優良並不是和藍天白雲壹壹對應的。
記者了解到,去年本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8天,優良率為89.6%,但霧霾天仍較為常見。“由於監測標準的問題,空氣優良率和藍天人想象的不壹樣。”氣象專家說。
日前,環保部汙染防治司副巡視員王建也透露,雖然細顆粒物已成為我國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但我國的空氣汙染指數並未將其納入。目前空氣汙染指數只有三個汙染物指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所以,當人們得出空氣質量優良的結論時,他們生活在壹個氣溶膠滿天飛的環境中。
陰霾“吞噬”了燦爛的太陽
事實上,霧霾的頻繁出現,不僅讓人的呼吸更加“危險”,還有另壹個明顯的副作用——“吞噬”陽光。
對於申城來說,別說藍天,就連陽光都越來越少了。“氣溶膠粒子會折射太陽光,所以空氣中氣溶膠含量越高,太陽光的折射率越高,最終到達地面的太陽光會大大減少。”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負責人如此表示。
就在最近兩天,全世界的科學家得出結論,在過去的50年裏,到達地球表面的陽光下降了10%到20%,地球越來越暗。原因是空氣中的顆粒物不可推卸。如煤煙和硫化物,這些汙染物不僅會將陽光反射回太空,還會改變雲的光學特性,從而使汙染的雲更具反射性。
【名詞解釋】什麽是霧霾
霾也叫大氣褐雲。在《地面氣象觀測標準》中,對霧霾天氣的定義是:“大量極細的幹燥塵粒均勻地漂浮在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裏的空氣普遍渾濁,使遠處明亮的物體略呈黃色和紅色,使黑暗的物體略呈藍色。”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3-09-17。請以目前實際購房政策為準。)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