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深愛著那葉村,把它藏在時間的深處,散發著壯鄉的獨特魅力。滄桑的古道,雄偉的梯田,古老的壯劇,神秘的祭祀...都融入了壹個多彩而壯麗的篇章。
那葉村位於阜寧縣華家鄉,大自然為壯族營造了壹個世外桃源,它以華麗優雅的姿態靜靜地佇立在群山之中,讓那葉形成了壹幅美麗的山水畫。當妳踏著綠草,踏上寬厚古樸的千年石階,倚著橫跨河岸的古橋,是壹種心靈的凈化,靈魂的皈依。徜徉在田間小路,融入風景如畫的田間懷抱,感受大自然賜予的寧靜,聆聽時而悠揚悠揚的山歌,如泣如訴,讓飽含鄉土乳汁的旋律按摩心靈,擦去身心的塵埃。
古道?時間像壹首詩。
唐朝時,那也位於大理到永年的陸路交通要道上。宋代嶺南曰:“若行特莫路,亦由衡山至洛玻府商安縣、洋縣至愛安、西寧府、撫州、洛貢縣、水鋪、特莫路。我們沿著八寶河壹路開車到了三拉,經過Ese到了田放,站在田放的入口處向北望去,這時野鴨出現在我們面前。放眼望去,群山拱起,群峰起伏,似波濤洶湧,樹木蒼茫,雲霧繚繞,我彎腰環顧四周,豁然開朗。南陌、田放、鐘平、那也四個村莊星羅棋布。從山腰到山腳,有上千個梯田,面積達萬畝。近景和遠景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壯麗的畫面。崎嶇的古道嵌在高山梯田裏。關於這條古道,民間有個說法:“捉馬剝隘口,三日兩頭送,上捉阿蒙那撒,中捉八寶八甲,下捉花甲。“古道旁的陰涼草地上,三五成群的牛或站或臥,漫不經心地撅著嘴,吃著反芻胃裏的食物。如今,這條人跡罕至的古道曾經擠滿了騾馬。每壹個石階都是歷史的見證,每壹個被馬蹄踏過的石臼都有壹個傳奇的故事。走在祖先曾經走過的石板上,仿佛是走過壹條長長的歷史走廊。我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氣息,隱約聽到他們的腳步聲,馬的嘶鳴聲,馬蹄的嘎吱聲。在孤獨的時光裏,仿佛看到了另壹個世界:千辛萬苦的大篷車,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在這顛簸的山路上跋涉,沒日沒夜地扛著挑夫,來回穿梭,依稀聞到茶葉和旱煙的味道。
從田放埡口到橫跨兩條山澗交匯處的安吉橋渡口,高差近1000米。千百年來,無數的商隊都要通過這座橋來往於那葉。小橋上青石鋪成的古道早已磨光,橋頭立著壹塊石碑,記錄著那葉村民和過往商賈的建橋歷史。這座石橋和石碑,盡管歷經風雨,依然保持著古老的姿態,傲然挺立,無視生命的變化驅動。拱門像壹道彩虹,投射在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麗的環影。為了了解它,我站在安吉橋邊,陪伴著它,看著它。看著就像在看壹段歷史。安吉橋老了,老得看不清日期,又年輕。即使斷了,它的脊背依然挺拔,風雨沖刷,它的風格依然如故。那些歷史的碎片,會在那壹瞬間被整合,重新煥發光彩。
沿著古道走到那也村中心的古戲臺,看到記錄那也歷史的石刻,我就放心了。在這條古道上,不知鐫刻了多少悲壯的人生傳奇,烙下了多少無言的承諾和約定,許多前人的記憶在腦海中慢慢復活呈現。
“露臺?千年人文畫卷”
那也村在山上,住在空中。每天倚著桿臺,可以看到遠山和雲海,可以在夕陽、日出、雲海中虛度年華。每次走過村子,都覺得那葉是藏在深山鄉野裏的滄海明珠。進村必看神奇的古井“莫曼”。相傳那也村的祖先就住在那也河邊。村子壹放牧,所有的牛都跑到山坡上的草坪上。草坪中央有巨石,泉水在巨石邊汩汩流出。牛吃飽後會舔舔,喝喝山泉水,躺在清涼的榕樹下,十天半個月不回家。後來村裏的長輩互相比較,認為這是壹個難得的風水勝地,就選擇搬到了這裏。經過披荊斬棘,堆山治水,開山造田,引水灌溉,鑿石架橋,填嶺建村。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邊強部落首領孟獲戰敗。其中壹支隊伍遷移到滇東南,遷到那野後,加入了大規模的* * *同時建設和開荒運動。經過壹千多年的建設,那葉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阜寧最大的鄉村城市。搬到半山腰後,周圍村莊天花瘟疫盛行,那葉村民安然無恙。村裏的村長老說,這是村裏保護靈泉的原因。壹方水土養壹方人,祖祖輩輩辛勤耕耘,把周圍的荒山變成了良田。梯田是那野先民千百年來在自然山川中創造的人文畫卷。也是壹部拓荒史,壹部充滿血淚的拓荒史,壹部稻作文明的發展史。站在那葉村前,俯瞰群山,在體驗了千年打造的千畝梯田奇觀後,妳會為這種壯闊的氣勢感到難以形容的震撼。
那葉在時間的流動中走過了千百年,與青蛙同眠,與鳥兒同醒,寒來暑往,精耕細作變財富。以“那”為基礎的傳統稻作文化,以“那”為基礎的生產文化,以“那”為基礎的桿文化,以“那”為基礎的飲食文化,以“那”為基礎的節日文化,代代受到沖擊。它是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基礎,是稻作文化的壹朵奇葩。
“祭祀米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那葉村山腳下口。有兩棵秋楓,兩棵大葉榕樹,枝頭盤旋,老藤攀援。雖然歷經滄桑,但依然充滿活力。遮陽,滿眼綠色。山澗在樹根附近的巖石上跳躍奔流,異常清澈。斑駁的日影從層層樹冠中漏出,給這片森林增添了壹絲神秘。樹腳下的寺廟供奉著稻米之神,稻米的壯語意為“森林”、“樹林”。崇拜森林,以森林中的大樹為村中的聖樹,稱為“易”樹。周邊嚴格保護,禁止砍伐、拋撒泥土或垃圾、掩埋。“稗草”的神聖性可以避免疾病和瘟疫,預防災難。在“稗子”環繞的村莊裏,村民可以健康長壽,衣食無憂。森林崇拜是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本質是天人合壹的樸素生態文化特征。那也村和富寧各地的壯族壹樣,有著老實神的四維存在,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在這個固定的地方,祈求心靈的安寧和隨時的眷顧。除夕夜晚飯前,要在這裏祭拜,祈雨,村裏舉行婚禮,外出遠行或外出旅遊時,也要在這裏祭拜...連續攻擊是壹種習慣。
追上龍,參加開街前的拜米祈雨活動,是我幾年來的期待。為了能在那裏,我加入了向米神獻祭的莊嚴人群。在祭祀和娛樂神靈的神聖感和神秘感中迎接春耕春雨的到來。在燒香拜神的煙霧中感受祖先的遺風,傾聽前輩的規勸,以求得到神靈的保佑。在念誦完感恩土地、向往豐收、深情呼喚美好生活的經文後,莫氏將籃子裏的種子撒向參加祭拜的人們,人們用雙手捧著,或卷起衣襟去撿種子。把收到的種子用紅紙或紅布包好,放進口袋裏。古老的習俗是壹種血脈交融的文化,是壹個民族的基因,是維系壹個民族過去和未來的紐帶。古經可以洗去心靈的汙點,擦去身上的塵埃,撫慰疲憊的心靈,使人在與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會寬容、謙遜和尊重。米廟附近的秋楓樹,永遠會在我心裏留下壹個美麗的角落,因為它和祖先之間還有臍帶的淵源。
“端端?為人們歌唱,為上帝起舞
壹年壹度的龍舟節,來自州內外的65,438+00多個劇團登臺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壯劇聲樂流派,同時,他們還可以聆聽到歌王和神仙的優美歌曲。
“終無曲,稗子少,稗子多”。唱和競歌是龍尾必不可少的內容。作為主持人,歌手納爺首先開始熱情地演唱:“我家住在雲裏,村裏彩雲環繞,有梯田,有九重瑰麗的織錦……”後來王松葛仙的比賽開始了,女歌手開始唱:“姐姐住在山上,住在梯田旁邊,田埂又高又陡,我找個夥伴種地,姐姐找個夥伴當師傅……”男歌手齊聲唱道:“姐姐住在山上,山脊很陡。在歌會、歌廳,我們用歌交友,用歌求愛,用歌比拼才藝。歌王仙人大賽,我們會歌,要歌,接歌...其中充滿了幽默和詼諧。在悠揚的歌聲中壹問壹答,相互呼應。歌手們期待在歌會上壹飛沖天。路邊,樹下,人們在竊竊私語或竊竊私語,醞釀著歌詞。在節日期間,作者可以休息,讓他的心情變得愉快。
“長戲必唱,無戲不長”,“鑼鼓不響,莊稼不長”,壯劇是長節裏必不可少的文化娛樂活動。納耶隆節當天,人們可以壹邊喝著米茶,吃著粽子,壹邊觀看鑼鼓喧天後各種劇團的精彩表演,聽著用不同聲音演唱的傳統劇目和新劇,如“哎呀呀”“哎哞”“好嗨”“壹禾海”。此時壯語醇厚的母語壓制著楊,戲曲動人的旋律,壹波接著壹波,陣陣接著壹陣,沖撞著我的心,沈入我的心底。壯劇作為壯族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蘊藏在秀美的山川之中,流淌在千萬人的心中。謳歌新人新事物,新世界,點燃多彩人生。教育人們認識善惡,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判斷是非,明理,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守操守、守誠信、善容、寬容、敬畏天地、敬畏自然。這些都凝聚成揮之不去的情感,鐫刻在族群的心中,族群的精神世界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被世代構建和維系。歌手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了天地自然生命的奧秘,演繹了生命的生動律動,表達了甜蜜幸福的愛情主題,用最樸素的語境傳達了天人合壹的廣闊內涵。
那葉,壹個塵封已久的紅色村落。
每次站在用村民無償捐贈的土地建成的紅色展廳前,我都仿佛回到了英雄輩出的烽火歲月,在這片土地上上演的悲壯不屈的戰鬥詩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古道上鎖喉的地方,點燃了燃燒的愛國之心。那耶人集糧捐錢,包糧騎馬,積極參軍,開啟了熱血悲壯的衛國之歌。雲貴桂邊區的軍民,在敵人的血腥鎮壓下,從不屈服,在這片土地上,毫不吝惜地揮灑著青春和熱血。
20世紀30年代,紅七軍21師余部在黃等人的領導下,開辟並建立了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孤立無助、遠離中央領導、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嚴峻形勢下,浴血奮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創造性地開展根據地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民族統戰工作和經濟文化建設,堅持紅旗20年,直到新中國誕生。古道邊的那耶人,心系家園,牢記天下之責,對國家和世界的責任感。為世代生活的人們築起壹道安全屏障,為後代編織壹個睡眠的搖籃。1934年,紅軍幹部趙敏、秦永改、黃國橋、朱國英到花甲、那野進行秘密地下活動。王福興、、呂錫侯、傅等紅軍幹部晚上圍爐談心,喝雞血酒,發誓要加入中國* * *生產黨。經過秘密的串聯和組織,成立了秘密衛隊。王福興是紅衛兵隊長。傅、為副都督,魯為副都督。從1936年到1937年,他們組織紅衛兵參加了六次反對那葉的慘烈戰鬥。這是壹片用鮮血鑄就的土地,為鞏固和擴大邊區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為了後人不忘記紅軍紅衛兵驚心動魄的業績和先烈們的事跡。在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那葉村民捐資修建了紅色展覽館和紅色文化廣場。紅色展廳鐫刻著響亮的名字,壹串串能讓阜寧歷史響徹雲霄的名字和事跡,讓後人銘記。每次站在王的遺像前,我都從她的眼睛裏看到那個女人的溫柔,溫柔,堅毅。寂靜中,有微弱的聲音在風中吟唱,讓人感覺無限。她臨死前的壯舉,給娜葉留下了壹抹亮麗的霓虹色彩。王是紅衛兵隊長王福興的妻子。在她2005年去世之前,這個深山裏的壹位90歲的壯族婦女可以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唱國際歌,壯語和漢語。1936年底,滇桂軍閥加緊對滇黔桂邊區根據地的圍剿。由於王天剛生下她的兒子林曉珊,她太虛弱了,不能隨隊行進,不幸被捕。面對血淋淋的屠刀和敵人炙熱的槍口,她無所畏懼。敵人先後六次派她去華家、內能、富寧,她始終堅貞不屈。入獄壹年後,她沒有動搖自己的革命信念。在國家災難和家族世仇面前,那葉紅衛兵的英勇善戰令人驚嘆,令人欽佩。十裏良田滾滾硝煙,在歷史上留下動人的聲響。他們充滿了磅礴的民族鬥爭精神,像出鞘的利劍,充滿了勇氣,閃耀著耀眼的光輝。像懸掛的時鐘,響徹天空,化作鏗鏘的歌聲。人民是最堅固的堡壘,民心是最堅固的根據地。鄧小平同誌囑咐並重托“阜寧是革命根據地,確有其事,請有關部門註意”。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滇黔桂邊區的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史鮮為人知。2016 12.26中國工農紅軍滇黔桂邊區遊擊隊革命鬥爭史座談會暨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在富寧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雲貴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地位,壹致認為:“雲貴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建立時間最早,鬥爭範圍最廣,堅持時間最長,政權最完善,少數民族參與最多,英雄豪傑最偉大,通過歷史創造豐碑,積澱文化。歷史必將以火熱的胸懷把革命老區的火種留在強大的家鄉,讓它萬古長青,在盛世中發揚光大。
歷史文化不僅僅是壹堆紙片,還是茶余飯後的談資。歷經千年的煙塵,到處都充滿了新鮮的光芒和誘人的商機。仰望最後的浪漫,俯瞰千裏梯田,我眼中的風景夾雜著先輩的血淚,承載著千萬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