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有壹個問題:為什麽二戰後蘇聯的糧食進出口量變化這麽大?

有壹個問題:為什麽二戰後蘇聯的糧食進出口量變化這麽大?

先直接回答問題。蘇聯真的缺糧嗎?答案是——是的,蘇聯從建國開始就壹直面臨著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即使在豐收時期,它也不得不從外國進口大量糧食。

我們來談談蘇聯的糧食供應情況:

直到1913,俄羅斯都是糧食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654.38+5000萬,年均糧食產量7500-9000萬噸,每年可出口糧食500-654.38+00萬噸。

1923-1925時期,同樣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不足以供給城市中迅速增加的勞動者。然而,如何養活越來越多的人並不是俄羅斯人唯壹擔心的事情。壹些被重新開發的農業地區已經變得貧窮,可以供應市場的大部分剩余谷物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亞——來自經常受到過早發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人農場收歸國有,耕地分給小農戶,使得“適銷對路”的糧食銳減。

每年只有654.38+00萬噸左右的糧食在國內市場銷售,早已無法滿足人口不斷增長的城市的需求,出口的糧食也不多。

早在1928和1929年,俄羅斯就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以防止城市地區嚴重缺糧。這就是1930和1931年強制集體化背後隱藏的“糧食問題”;雖然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增加糧箱的產量,但它有助於將收獲的糧食從農村運到城市。

1937-1940期間,糧食年產量達到8500-9000萬噸,其中約3000-3500萬噸提供給市場。雖然這足以養活當時迅速增長的工業人口,但無法滿足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就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後,形勢惡化了。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已下降到6300萬至6500萬噸,低於沙皇俄國的水平。在此期間,總人口上升到2億,其中約8500萬人居住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繼承的農業危機,被他發展成了個人的瘋狂。由於采取了壹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赫魯曉夫嘲諷的“處女地計劃”),使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增加了1倍,達到12000 ~ 130萬噸。但1963年農作物歉收,產量降至只有105萬噸,以至於我們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買15萬噸糧食。

雖然蘇聯在1970年獲得了創紀錄的豐收,但年產量達到了186萬噸,其中7000萬噸可以供應市場。但與不斷增長的人口相比,這壹豐收記錄不值壹提。與1913相比,糧食產量只增加了1倍,而城鎮人口增加了7倍。由此可以找出蘇聯在1972、1975、1977三個歉收年不得不從國外大量購買糧食的原因。1978年,蘇聯創下了2.38億噸糧食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均告失敗。1981的收成預測不理想。到1981年底,蘇聯人口已達2.7億,其中65438+8億人居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計,要滿足蘇聯全國對糧食和飼料的需求,糧食年產量也必須達到2.5億噸左右。但在1976-1980期間,全年糧食產量只有2億噸左右。

再告訴我壹次為什麽:

1.蘇聯的經濟體制是畸形的。當然,經濟問題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期偏向重工業,非常重視農業,但扶持力度不夠。即使在今天,主要繼承了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也仍然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經濟過於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所以壹旦能源價格下跌,財政狀況必然惡化。雖然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但它在農業R&D制度、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和農業經濟政策等方面表現出種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在農業方面的人才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此外,農業還承擔了支持工業發展的大量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為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就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會導致壹系列問題,但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下來,原因很簡單:便於管理有壓力的貧困農民;把大量的農產品直接運送給城市的供應工人是很方便的。所以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是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業壓力加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是世界上數壹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但是,這個時候,農業方面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禍根。其實蘇聯農業壹直處於發展狀態,但是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所以人口的膨脹消耗了蘇聯所有的糧食產量。

3.蘇聯緯度太高,氣候條件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飲食結構長期以澱粉類食物為主+刺激性輔食為主,幾千年來鮮有例外。在世界高產作物中,澱粉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紅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需要極高的熱量和光照,因此不適合在高緯度地區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蘇聯的選擇要比中美印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了某些人的g點。現在很多人在談蘇聯的問題時總是稱之為政治,認為政治制度是萬惡之源。這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政策環境,運動生產方式,政治目標優先順序等。)確實對農業增產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影響有多大還沒有研究過,很難說。

不過,對蘇聯進口的糧食也沒必要太死。進口糧食不代表饑荒,蘇聯進口的糧食很大壹部分是飼料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方,肉類食品尤其是牛肉在他們的飲食結構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他們需要大量的飼料糧,而飼料糧在進口糧食中的比例往往占到壹半甚至更多。所以,雖然蘇聯每年壹直在進口糧食,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期那樣,為了吃壹塊黑面包,解下腰帶,而去賣手表。雖然人民的生活質量差,但基本的溫飽還是可以保證的。

另外,眾所周知,俄羅斯人喜歡喝酒。要知道釀酒也是要消耗很多食物的,尤其是伏特加這種高度酒精的酒,就更貴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卻無法阻止貪酒的戰鬥民族把食物變成水喝。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蘇聯每年都進口糧食,但是人家也出口糧食!是的,妳是對的。蘇聯每年出口糧食。這有很多原因,比如援助,個別余糧品種賣不出去,外交需要等。考慮到地域遼闊,與其花大力氣把產糧區的糧食運到國內,不如直接就近銷售,然後用外匯從周邊或海外購買更便宜的糧食進口。這和中國在進口中東石油的同時,直接把從西非鉆出來的石油出口到西歐是壹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