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狂人,風格,感覺。
我第壹次讀《狂人日記》的時候,是抱著完全不知道它的作者是魯迅的心態第壹次讀的。第壹次看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壹本很冷很奇怪的小說,因為文章裏隨處可見壹個觸目驚心的詞:食人。除此之外,我連它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懂。
於是我又仔細看了第二遍。看了第二遍,又看了壹部分筆記,才明白文章的意思。如題,這篇文章是壹個患有強迫癥和偏執恐懼癥的瘋子的日記,所以有些讓我毛骨悚然的描述就可以解釋了。
在大致了解的前提下,找到了壹些對《狂人日記》的分析和評論,知道了魯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也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庭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弊端。有了這些信息,終於,我第三次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看了第三遍,有些感觸和不解。經過我自己的推敲和思考,我也有很多體會。
也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我對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沒有太大的感觸和理解,但對其他壹切角落問題都很感興趣。
首先來說說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瘋子。文章開頭,是關於“我”的文字:
“今晚,月色不錯。三十多年沒見了;今天看到妳,精神特別爽。這才知道,之前的30多年,我都是暈的;但是,妳必須非常小心。不然趙的狗為什麽看我?
“我相當害怕。”
但這些文字並沒有向讀者描述“我”的形象,也沒有提及任何關於“我”的美醜,只是以壹條有意識的線索講述了“我”的心理活動。這不僅是開頭,還有後面的文章。“我”在本文中只是壹個抽象的存在。作者只是通過我的心理活動、語言和壹些動作來豐富“我”的性格,沒有任何具體的描寫。這壹方面說明魯迅寫這篇文章時並沒有單獨指向某個人。他想表達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壹種人或者壹種精神。
在我看來,本文中的“我”是舊中國那些想要反抗和推翻封建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的人的縮影。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人不可避免地被稱為“瘋子”,被世界拋棄和孤立,生活在黑暗的地下環境中,過著“太陽從不升起,門不開,每天有兩頓飯吃”的黑暗生活。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古今中外那些被稱為“瘋子”的人——無緣無故找愁找恨,有時又像個傻子的賈寶玉;敢於質疑地心說,被教會燒死的布魯諾;諾貝爾,他為研究炸藥付出了血的代價...似乎歷史上任何壹個有著過人天賦和超越時代的執著信念和進步思想的人,都會被歸為“瘋子”。這個時代的荒誕劇,不僅限於舊中國,而是整個人類歷史。在這壹點上,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壹種叫做人性的東西?
第壹次看完這篇文章,我能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瘋子”身上的焦慮和悲傷,那種時刻伴隨著他的恐懼是壹種巨大的痛苦。自然,我對那個“瘋子”有很多同情和憐憫。但是當我繼續讀下去,當我看到這壹段的時候,我的心理發生了變化:
"...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鬼鬼祟祟,盡量躲起來,不敢直接下手,真想把我笑死。我忍不住了,哈哈大笑,很開心。我知道這笑聲裏有仁義。老人和大哥都失去了顏色,被我的勇氣所壓制。”
突然覺得“瘋子”也有這麽可愛的壹面。明明是我自己的幻想,卻對這種幻想深信不疑。我甚至把對壹個“瘋子”的不自然的對待,看得比我的勇氣和正義都黯然失色。我的同情壹下子沒了,心裏多了幾分戲謔。
在魯迅筆下,這個“狂人”背負著時代的悲哀。我明白這壹點,所以對我的上述心理表示抱歉。畢竟,這是壹段我們必須銘記的歷史。對待他們的時候,除了沈重和嚴肅,不應該有放松和玩笑的成分。但我崇尚真實,想到什麽就寫什麽。我不會忘記壹百年前的中國是什麽樣子,但我更應該關註現在的中國需要什麽,壹百年後的中國需要什麽。我相信她需要的不是對歷史的傷感和執念,而是對歷史的審視和逐漸淡出。
回到正題。心中的戲謔消失後,腦海裏又蹦出壹個詞:赤子之心。只有那些有著超乎尋常的單純和執著信念的人,才配得上童心這個詞。“瘋子”雖然瘋狂,但我真的被他近乎偏頗的愚蠢的堅持所感動。縱觀歷史,有哪些代代相傳的成功人士,能留下堅持二字?更何況誰才是真正的瘋子也不清楚。
現在我們都認為“瘋子”是神經病,所以“瘋子”是真的瘋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局外壹定要註意能看到什麽。如果妳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把自己完全融入文章的世界,妳還會這麽想嗎?
文章的視角是“我”,這種先入為主的寫法會在壹定程度上主導讀者的心理和判斷。因為是“我”,讀者的第壹反應就是“我”是對的。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很多次都沒有感覺到自己——“我”是壹個“瘋子”,卻壹次又壹次的產生錯覺,以為身邊的人都瘋了,但這種錯覺又是那麽的真實。這壹刻,我明白了“瘋子”的感受,甚至這就是作者的感受——在壹個周圍的人都是瘋子,而這些瘋子又要吃掉“我”的環境裏,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恐懼會有多麽大。
好在魯迅先生不是迷茫的壹代。“棄醫從文”後,他以壹個溫暖的救國夢,承擔起喚醒國民的使命,所以他在讓我們看到絕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希望。這就涉及到魯迅風格的問題。
雖然《狂人日記》這篇文章開頭就籠罩在壹種冰冷壓抑的氣氛中,到處彌漫著“人吃人”的恐怖元素,讓人毛骨悚然,但作品中後期表現出“狂人”昂揚的戰鬥精神,卻又不禁讓大家振奮起來,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在冰冷的文字中依然有著溫暖的感情和殷切的希望。所有沈重的悲痛和殷切的期望,都凝聚在文章的最後壹聲吶喊:“救救孩子……”這壹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就是把光明放在黑暗裏——當各種黑暗即將包圍妳的時候,點亮壹點光明,震撼就會迸發出來。
在文章的最後,妳可以看到這樣壹段話:
“想不到。
“四千年來壹直吃人的地方,我今天才知道,我在裏面混了很多年;大哥負責家務,妹妹剛去世。他可能不在食物裏,偷偷給我們。
“我可能不是無意中,不吃幾塊我姐姐的肉,現在輪到我了...
“我有4000年的吃人歷史。雖然壹開始不知道,但現在明白了,很難見到真人!”
在我眼裏,這是作者深刻的自省。作為壹個在舊中國長大的人,難免會受到壹些封建家庭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毒害,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失去了指出“吃人”本質的資格。雖然“我”曾經是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陰影下的壹員,但現在“我”已經看透了它的邪惡本質,“我”明白在當今社會很難看到真實的人,所以“我”必須揭露它,警醒世人!這種痛苦的自我剖析,這種真誠坦率的吶喊,誰能不感動?難怪這篇文章激動了那麽多革命青年的心。
文章到此結束。我相信每壹篇文章裏都有很多我沒有理解的哲理和道理,這篇文章也壹樣。我們在閱讀壹篇文章時,不僅要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它的表面,更要從各個角度去挖掘它的內涵和深度,這樣才能感受到作者迷人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學魅力。
2010 165438+10月16
註意:
作者:魯迅,名叫《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