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點什麽。
1900-1911年,書香門第等詩家壹起唱響。票友教孩子唱戲,窮人教孩子練攤學做奴隸,賣不起燈油的人壹關燈就睡覺造人。
其中,革命家在撚火藥,印傳單,滿清權貴在家抽鴉片。
1912後,不準政府過農歷,全家偷偷過舊歷年(中國傳統春節),國慶節大家做旗子。老老少少哭窮,去茶館看戲,回家自學看手相。
20世紀20年代,基本如此。
20世紀30年代,年輕人聚在壹起,偷偷閱讀各種復印或油印的革命報紙和小冊子,他們的長輩教他們抽大煙,以便他們過醉生夢死的生活,不搞革命。北方資產階級舉辦舞會,奢侈無度;交際花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窮人點不起燈油,就在黑暗中造人。南方山區紅軍戰士開會,學習練槍法,沒有家庭娛樂。
……
……
70年代,造人,娛樂就是造人,吹小號,唱革命京劇,學忠於家庭。孩子們在滾鐵環,在拍照,在疊舊包(在農村,其實就是拍照)
70年代整個生活都是集體化的。沒有人敢說什麽家庭和個人,也沒有娛樂生活這個詞。壹切都是集體的,壹切都打著政治的旗號。
所以在70年代,家庭生活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光明的,壹部分是黑暗的。往好的方面說,可能是兩個陣營,沒日沒夜的開會,學習忠義舞,刻苦學習戰鬥技能,解放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饑民,上了戰爭,批評別人或者被別人批評,說副主席好,然後全盤否定,主要是集體生活。
黑暗的部分——秘密的家庭娛樂生活——偷偷抄了天安門的詩和手稿,如《第二次握手》。
而單壹的家庭娛樂就是“造人”,大量的孩子填滿了這個熱鬧的世界,讓世界更加熱鬧。而工作、公務或流亡導致的夫妻分居,往往會讓造人運動停止,但沒有手續的同居,不亞於90年代的“改革開放”——說某些人作風不好,說他們隨時隨地熱愛生活,隨遇而安,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壹套。
女人織毛衣,男人打孩子。
上世紀80年代,人們熱衷於閱讀“傷痕文學”,全村人都用電視聚集起來看《紅樓夢》、《西遊記》、《上海灘》...愛讀書的開始看《山西民間文學》《父母必讀》,收集古錢幣,重新開始集郵。每個人都想成為詩人。大家在家裏讀書寫詩,不管吃飯睡覺都聊文學話題。農村婦女繼續織毛衣,吃鞋墊熱。
90年代,成年人打麻將,看電視。有錢人開始在家裏唱卡拉ok。那些買不起設備的人去了卡拉ok酒吧,或者在暑假期間在露天大街上的電視機前唱歌。壹群閑人看著,拍手還是不拍手。有點思想的年輕人晚上在家看《讀者》、《青年文摘》、《遼寧青年》。調皮,溜到街上打臺球,輪滑,打電子遊戲。
265438+20世紀第壹個十年,互聯網開始普及。家長和孩子搶電腦打遊戲,老太太也在網上偷菜——不,是摘菜!鬥地主,很多人每晚都玩得很開心。全民反思,中國為什麽現在這樣?罵房價,討論焦點新聞,點擊帖子,全民主動或被動點擊,炒出新鮮事。
給我時間解釋。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