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壽縣有四座城門,每座城門外有壹座翁城,又稱越城,是士兵駐紮的地方。所謂甕城,據說是“甕中捉鱉”的意思,從名字就知道是為了軍事防禦需要而設立的。甕城的入口和城墻都是用磚石券砌成的,其高度和厚度與城門和城墻基本相等。南門和翁城在壹條中軸線上;北門甕朝西,西門甕朝北,都與大門成90度直角。東門的骨灰盒與大門平行,交錯排列。每壹個骨灰盒和大門都有巨大的木門,外面有防護鐵,門的兩邊有條和槽,至今還在。南門和西門各有兩個藏兵洞。翁城和城墻構成了嚴密的防禦工程體系,在古代發揮了重要作用。1939年,侵華日軍用現代化武器進攻壽縣時,未能輕易得手。直到守城的士兵放棄了所有的彈藥,團長趙大元壯烈犧牲,他們才落入敵人手中。
壽縣古城賓陽樓有四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壹座城樓。由於年久失修或毀於戰火,這座建築已經消失了。1986年4月,有關部門決定先修復東門城樓,由蘇州古典園林設計事務所參照宋制設計繪制。同年9月底開工,4月竣工,1987。東門原名“賓陽”,故沿舊名稱“賓陽樓”。建築為磚木結構,寬3間,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瓦頂,獸脊,小方形木門,東西門兩級臺階,四周有回廊。古樸典雅,與古城風貌融為壹體。
壽縣夫子廟在壽縣城關西街中段。坐北朝南,占地2萬平方米。據清代壽州學堂的記載,唐宋時位於城東南角,元代遷至此處。夫子廟建築群貫穿南北壹條中軸線,以中路為軸向東西蔓延。從南到北依次是大照壁和文明廣場;潘公,快?,陽高三坊;三門:肇興、金生、於震;池畔;薊門、大成殿、福焦芳和明倫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建築有:盤古廣場,東西兩個廣場,即“德培天地”和“道觀古今廣場”,東面為池畔“禮門”,西面為“陸毅道”,東面為薊門名臣廟,西面為鄉賢廟;福角坊的東西向是“上廳”和“進室”。夫子廟東臨文昌宮、崇聖寺;它西鄰鐘毅寺、肖傑廣場和肖傑寺。中心建築大成殿,青瓦紅墻,彩樓雕梁,屋檐高聳,氣勢磅礴。廟前有壹個大露臺,四周有石欄桿,是祭孔的場地。院內兩棵古銀杏樹遮天蔽日。寺內許多原有匾額、碑文毀於50年代初,1966。建國後,縣文化館設此。
~
~
~
~
~
來到壽縣這座古城,什麽都不用說,但也不能不說起這座古城墻。它是壽州這座古城歷史的見證,是迄今為止中國僅存的七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墻之壹。
采訪:方敦壽(公元前241年楚國在此建都,現在的城墻屬於宋朝)。
方敦壽是壽縣人,縣文化館退休工人。說到古城墻,老人是不折不扣的專家,因為他是在城墻下長大的。
天天玩的城墻是怎麽來的,是用來做什麽的,對方敦壽小時候的孩子來說壹直是個謎。方敦壽直到進了縣文化部門,才徹底了解了古城墻的歷史和價值。
方敦壽關註古城墻,研究了幾十年。他仔細研究和整理了史料中所有關於古城墻的文字記載。這堵高9米,長7000多米的墻,他不知道跑了多少遍,對墻的每壹磚壹瓦都了如指掌。漸漸地,當地的敦壽成了古城墻專家。說起古城墻,老人如珍寶。
古代,壽州城地處南北交通要沖,是兵家屢戰之地。因此,每壹個朝代都重視對城墻的維護和加固,它歷經戰爭和火災的洗禮,屹立了800年。古城墻的堅固程度可想而知。
古城墻的四個城門外都有瓦罐,而瓦罐與城墻城門不在壹條線上的獨特設計,不僅可以防禦敵人的進攻,還能起到防禦洪水的重要作用。
采訪:方敦壽
最讓方老驕傲的是,其他古城墻因為歷史悠久,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而壽縣的古城墻卻還在守護著古都的居民。1991年的特大洪水淹沒了大半個古城墻,但城內65438+萬居民安然無恙。
今天,800年的古城墻仍然緊緊地擁抱著壽州城。在7100米長的城墻上,只有東、西、北、南四個城門是城市與外界聯系的唯壹通道,城市面積達365平方公裏。方的家鄉在市中心,但每天傍晚,他總是喜歡在古城墻上漫步。
巍峨的城樓,連綿的城墻,壽州城因古城墻而生動,歷久彌新。當晚,記者王培春、聶、、來到皖北,在壽州市暢談古今。
壽縣古城墻雄偉壯觀,是中國現存的七大完整古城墻之壹。它有壹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包括甕,大門,護城河,吊橋,炮塔,警察輔助和城垛的了望孔和穿孔。古有“金城湯池”或“固若金湯”之說,歷史上有“壽州城鐵打”之說。現存的城墻是在南宋重建的。
壽縣古
城墻大部分城樓已被摧毀,周長7000多米,高8米多。城墻保存完好,城墻以石為基,土夯,外砌。城墻的磚石是用糯米汁混合石灰橋接的,非常堅固。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由歷代縣治管轄。城內有四門,即東門賓陽門、西門虎門、南通費門、北門淮門,均有守門甕,內外開口均為磚石屋頂結構。西甕門朝北,北甕門朝西,東甕門與內門平行4米。這種巧妙的安排是基於軍事防禦的考慮:即敵人突破甕後,需要改變方向後再進攻城門,守軍可以趁機關門打狗消滅甕中之敵。東北部有兩個甕城,而南部和西部的甕城都不幸被毀。
古城東南側有護城河,寬約60米,北面是水,西面是犀首湖。外墻腳下有石堤,壹邊緊挨著城墻外墻,另壹邊是護城河,用石頭砌成。用來增加城墻的堅固性,防止護城河水和洪水的沖刷。
城北東西兩側各有壹座名為涵洞的水閘。東涵壁上有“崇堤阻流”石雕,西涵南壁上有“固金湯”石雕。兩個涵洞的形狀基本相同。洞體呈方形,壹端與城內河道相連,另壹端延伸至城外。涵洞上方建有月檻,與城墻壹樣高。檻內壁設有石階,外壁環繞堤坡。城涵月脊的設置可以防止敵軍在軍事上潛入水道,在城市水系中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被譽為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壹顆明珠。
據《壽州誌》記載,城墻原來有“八座碉樓,五十五家警店”。現在只有1張馬臉,3個敵臺。
壽縣地勢低窪,易受洪水侵襲。古城就像壹堵銅墻鐵壁,既是抵禦敵人的屏障,也是防洪的堅固大堤。古城墻古色古香,氣勢磅礴,蒼龍環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