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筆名曉峰、桑科、艾可,是著名的第三代散文家。1941,浙江金華人,江蘇銅山人。八歲時,他去了中國臺灣省,畢業於東吳大學。他在這所學校和HKBU(香港浸會大學)任教,是臺灣陽明醫學院的教授。她篤信宗教,熱愛創作。小說、散文、戲劇有三四十種,壹版再版,翻譯成各種語言。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作品入選1977臺灣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選。編輯說“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舊的,現代的,她非常人性化。”余光中曾稱他的文章“剛柔並濟”,被列為“第三代著名散文家”。有人稱之為“筆如驕陽之熱,霜雪無邪,文如寒梅之香,言如敲冰。”受到高度評價。曾獲吳三連、中山市全國文學藝術獎,並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孫悟空和妖精打架》眾信。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今天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發表演講,首次公開分享她近20個月來對抗大腸癌的心路歷程。她說,生病了就要勇敢面對,就像走壹條驚險的山路,“父子不相幫”,沒有人能幫妳生病,也沒有人能代替死亡。據“中央社”報道,他在文學生涯中無數次受邀演講,但談起自己的病情,張曉風說這是他壹生中第壹次。她謙虛地說,說到分享,她其實是小三;畢竟疾病不像其他知識,可以通過“充實更多”讓妳在舞臺上更加自信。驗血總是貧血。2005年10月,結腸鏡檢查後,醫生判定張曉風為結腸直腸癌的第二階段。當時她還在陽明大學教書,助理起草了壹封信,拒絕壹切活動。助手寫道:“老師病得太重,不能答應做演講。”她反而表白,“就告訴大家我得了大腸癌,沒必要美化,也沒必要有禁忌。”張曉風引用了中國神話中的典故。孫悟空和小妖精打架的時候,如果喊小妖精的名字,小妖精會自卑的跑開。她說,當妳知道妳的對手是誰,妳的對手就會逃跑。經過半年的手術和化療,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套用壹句閩南話“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醫生對抗體內的疾病,病人聽話就好。她描述說,生病的時候,她像個孩子壹樣,抱著壹個熊寶寶木偶和壹些書去醫院,其他的都是醫生給她擺好的。張曉風在三地享有盛名,尤其擅長散文。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盡頭》獲得中山文學散文獎,奠定了她在文壇才女的地位。她的最新散文集是《所有的明星都到了》。除了他的作品,66歲的張曉風已經在大學任教超過30年,並於去年6月退休。目前仍在陽明大學教授“中西文學中的生與死”兩門課程。她告訴記者,這是實現了壹個夙願。自從1975年她從中文系教授轉為醫學院教授後,她就有意識地對醫學生的人文方向產生了壹種責任感。張曉風感慨地說,很多人都思考過疾病和人生。這次經歷之後,她自覺面對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話,就是對身邊的人說:“謝謝,對不起,我愛妳。“張曉風,江蘇銅山人,寫劇本、散文、隨筆,當選臺灣省十大傑出女青年。著名作家余光中稱贊張曉風是壹支“既漂亮又豪華的智能筆”這支筆既能描寫風景,又能敘述事物,還能傳達人的思想。提拔是豪邁,打壓是細膩”。近年來,投身於環境保護運動,呼籲溫。【1】經典文集編輯采訪本段人物昨日17,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張曉風踏上鼓浪嶼。她說,她和另外兩位女詩人是代表席慕蓉等臺灣省女詩人來參加2007鼓浪嶼詩歌節的。女性與詩歌記者:這次詩歌節的主題是“女性與詩歌”。作為壹個有幾十年詩歌經驗的女詩人,妳的女性身份對詩歌創作有什麽影響?張曉風:女性在語言方面有天然優勢。女性更願意使用語言,比如和人聊天,善於用語言表達感情,這對寫詩很有幫助。現在的年輕女性不愛用語言,連“是”這樣的詞都懶。他們更喜歡用視覺,比如長時間盯著電腦或者電視,電視的語言很差。事實上,經常使用語言對寫詩很有幫助。記者:寫詩往往受年齡限制,但妳還在寫詩。妳是如何保持創造力的?張曉風:我認為詩歌可以持續壹生。我壹直在寫。保持寫詩的能力有兩點。壹個是有話要說,對事物的觀察要用心,壹個是有文字表達能力,瞬間把經驗串起來,迅速下結論。林語堂研究記者:林語堂曾經住在妳腳下的這個島上,廖家別墅離妳不遠。作為臺北林語堂故居管理委員會成員,如何紀念這位文學大師?張曉風:除了討論林語堂的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從更多的細微之處入手,讓大家真正感受林語堂。比如,為了感受林語堂小時候在漳州的平靜生活,我們在清明節組織了壹次潤餅晚會(潤餅就是春卷,記者註),大家壹起動手做蛋糕。後來我們特意派人去漳州了解了幾種潤餅的方法,等回到臺灣省再給大家介紹。記者:從妳的角度來看,這位文學大師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麽?張曉風:幽默!他的幽默在那種環境下是孤獨的,似乎不太合適。其實在我看來,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應該幽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是盟軍的領導人。他說:“酒店不關門我是不會走的。“這意味著只有在失敗的情況下才能退出。妳看,他的幽默會讓妳在失敗中不氣餒。人不應該總是處於緊張狀態,這對創作和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記者關於妳的家鄉:看妳的人生經歷總有壹種流浪的感覺。聽說妳出生在抗戰途中。能說說妳去臺灣省之前的經歷嗎?張曉風:我的祖籍是江蘇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華。的確,我出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遷徙途中。我剛出生,對金華沒有印象。但後來知道金華是李清照生活過的地方,覺得很榮幸。我和李清照在同壹個城市。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詩,這也是壹種緣分。抗日戰爭爆發後,我們家搬到了重慶。其實對重慶沒什麽印象,因為那時候太年輕了。我後來真正記住的第壹個城市是南京。這個城市我很多年都忘不了,直到現在。廈門還是給我臺灣省的家的感覺。吃、住、行沒有區別。真是太好了。記者:但是妳的話讓我感受到的不是滄桑而是從容。故鄉和文字的存在是否給了妳歸屬感?張曉風:我有漂泊的命運,卻意外地在壹個小島上生活了很長時間。我的身體在臺灣省長大,但我的心似乎與歷史上的中國相連。無論我去南京還是Xi,我認為南京是我心中的故鄉。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文學先輩隨時都會跑出來和妳見面,所以他們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精神上和傳統有聯系。[2]張曉風,早在1977年就36歲了,被臺灣評論界譽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作家”,評價她的筆如太陽之熱,霜雪是她的貞。每壹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壹個字都可以說是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妳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手腕上有風暴的“滴水之筆”。
編輯這壹段的創作過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連續的段落。第壹段以她發表於1966的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盡頭》為標誌。她用壹個聰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壹條清澈壹塵不染的潺潺小溪。早在1977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臺灣評論界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作家”,評價她“如太陽般熾熱,如霜雪般純凈”。每壹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壹個字都可以說是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第二段,如溪水奔湧於風暴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掏空的湖泊,根據散文集《鄉愁石》改編
張曉風(5張)(1977),走下紅毯後(1979)到《妳還沒愛過》(1981)為標誌,算是第壹段到第二段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時間比較長,重生緣(1982)也可以看作是這壹段的延伸,到我在這裏(1984),從妳美麗的分水嶺(1988)和翡翠思維(1990)。這裏先做個假設。如果說張曉風的散文創作止步於第二段,雖然她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傑出的女作家之壹,是從普通女作家狹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圍而出的,但她畢竟不是壹個有著巨大原創光輝的散文大師。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妳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手腕上有風暴的“滴水之筆”。張曉風散文藝術的獨創性在於第二段,尤其是《既然來了》的第三段。只有這第三段宣告了壹個散文大師的誕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創造力的生成,以及對存在本體論的詩意闡釋。對生命和存在本體的詩意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對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貢獻。她走上了這種詩意的方式來解釋生命和存在的本體,從不完全有意識到完全有意識,永無止境。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小說
白手帕,紅手帕,梅朱蘭菊和潘杜娜。中國作品研究論壇
文章
去山,地氈的盡頭,魔幻的季節,樹木,我喜歡,壹桶金,我有,鄉愁石,初雪,首詩,後劫,羊癲瘋,雨調,邂逅,質疑石,縛鬥,西湖十景,相遇,我給妳壹個孩子,第壹個月圓之夜,女人的愛情觀,壹句善良的話,春天的兩個規矩,樹林裏的錯誤觀念,只因為她年輕。在哪個單位?,我知道妳是誰,我有壹個夢想,我想走進那個笑話,怎麽會這麽容易解釋妳我之間的感情,妳是怎樣的,妳就像我的少年陳壹,東有竹子,西有城墻,六橋,常玉,還有他的小陶碗,我有壹根雨棍,壹雙小鞋,壹只玉羊,壹個故事,壹座山的曇花,妳的側影是那麽的美麗,行道樹,壹些人,我喜歡,生活在巖石之間,在秋千上。別名別名,說起看女人,笨女人無米之炊,壹個98秒的謊言,咱們小人多聊聊,對老爸產業的考核制度,任用官員的命令,娛樂和語錄。
剪輯這部劇包括
畫愛情,第五堵墻,武陵人,何士碧,第三害,自炊等。
文選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現代漢語文學系,現代漢語文學系(二):臺灣省,1989-2003?散文卷,心部,文選,何?她嗎?翔宇,重生,地毯的盡頭,如果妳有壹首歌,安全,愛人,有情世界,血笛,妳的側影很美,妳還沒有愛過,我在這裏,我知道妳是誰。桑科有話說,奶奶的聚寶盆,動物園裏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文選,來自妳美麗的分水嶺,第壹首詩,第五堵墻,這咖啡的溫度剛剛好,做飯通婚,畫愛情給妳盈盈。其中《行道樹》入選人教版高壹語文課本第七課,《行道樹》選自《張曉風文選》。《有些人》入選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材。《只因我年輕》(節選)入選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4教材。《我喜歡》入選北師大五年級語文教材。
編輯此段街道樹
行道樹我們是壹排樹,站在城市的塵埃裏。許多朋友說我們不應該站在這裏。其實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壹點。我們的家在山上,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裏。而我們居然站在這裏,站在這兩車道的路邊,這無疑是壹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水,玩涼雲。那我們呢。如妳所見,我們唯壹的裝飾是壹個搖晃的煙灰。是的,我們的命運已經安排好了。在這個充斥著車輛和煙囪的工業城市,我們的存在只是壹個可悲的點綴。但妳可以省省妳的同情,因為這種命運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然我們也不用春天頻繁的長綠葉,夏天給樹蔭。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只有這種痛苦才能給我們深度。夜幕降臨,整個城市都是弦和急管,都是紅燈和青酒。而我們在沈默中,我們在黑暗中,我們在不被理解的孤獨中。然而,我們努力咬緊牙關,直到朝霞之旗冉冉升起,我們站成壹排致敬。不管怎麽說,我們這個城市總要有人去見見太陽吧!如果沒有其他人迎接我們,我們將負責迎接光明。這時,也許是壹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是的,也許所有人早就習慣了汙穢,但我們還是固執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新鮮感。站在城市的塵埃裏,我們是壹棵悲喜交加的樹。
閱讀答案
1)為什麽行道樹認為自己的職業是神聖的?(1)行道樹意識到,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陰涼,城市需要迎接陽光,行道樹願意站在城市的塵埃裏從事神聖的事業。(2)從事“神聖事業”的行道樹遭受過哪些苦難?既然痛苦,為什麽要“選擇”這種命運?(2)把握對描述痛苦的關鍵詞的理解,如“抖煙”、“夜苦”、“悲哀”、“墮落”。與原始森林中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總是被煙塵籠罩。和城市裏享受夜生活的人相比,他們是孤獨的,寂寞的,痛苦的。他們總是擔心城市的汙染。簡而言之,它們是痛苦的。但他們意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願意犧牲自己,並為自己的奉獻感到驕傲和高興。這是無私奉獻者的美麗心靈和精神。(3)如何理解“只有這種痛苦才能給我們深度”?為什麽說“深”?(3)壹切神聖的事業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只有付出這種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比如,行道樹承擔痛苦,給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和“陰涼”。這種犧牲體現了奉獻精神,這種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壹種更深層次的幸福。(4)本文第壹段和第二段互為參照,但在語序和用詞上略有不同。為什麽?學生討論回答,老師明確:(4)兩段表達的側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突出了行道樹生存的惡劣環境,最後壹段主要突出了行道樹盡管環境惡劣卻願意奉獻的自我意識。(5)第二段中“墮落”壹詞是什麽意思?(5)“墮落”壹詞在字典中解釋為墮落、流浪。在本文中,它的意思是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佇立在城市的塵埃中。他們的生活狀態和自身形象都大大下降了,變性就是這個意義上說的。(6)為什麽行道樹的存在“只是壹種悲傷的點綴”?(6)這句話以“滿是車輛和煙囪的城市”開頭。車輛和煙囪不斷產生煙塵,汙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習慣了汙穢。他們不重視新鮮。樹的感覺很鮮明。在他們看來,這個城市充滿了煙塵,真的很可悲。壹排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傷的局面,所以說“只是悲傷的點綴”。(7)最後壹句說:“我們是壹棵悲喜交加的樹。”妳為什麽難過?妳在擔心什麽?幸福(7)如上所述,“也許所有的人早已習慣了汙穢,但我們依然固執地創造著不被珍惜的新鮮感”。汙穢嚴重損害了市民的健康。可惜人們已經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也不想治理汙染。雖然行道樹盡力營造新鮮感,但也是有限的,無法改變大局。他們擔心城市的空氣汙染和市民的健康。令人高興的是,我可以為城市創造新鮮的空氣和新鮮,在夏天遮蔭,在黎明迎接太陽和光明。
編輯這個抗癌課程
《孫悟空打妖精》眾信。臺灣省散文家張曉風今天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發表演講,首次公開分享她近20個月來對抗大腸癌的心路歷程。她說,生病了就要勇敢面對,就像走壹條驚險的山路,“父子不相幫”,沒有人能幫妳生病,也沒有人能代替死亡。據“中央社”報道,他在文學生涯中無數次受邀演講,但談起自己的病情,張曉風說這是他壹生中第壹次。她謙虛地說,說到分享,她其實是小三;畢竟疾病不像其他知識,可以通過“充實更多”讓妳在舞臺上更加自信。驗血總是貧血。2005年10月,結腸鏡檢查後,醫生判定張曉風為結腸直腸癌的第二階段。當時她還在陽明大學教書,助理起草了壹封信,拒絕壹切活動。助手寫道:“老師病得太重,不能答應做演講。”她反而表白,“就告訴大家我得了大腸癌,沒必要美化,也沒必要有禁忌。”張曉風引用了中國神話中的典故。孫悟空和小妖精打架的時候,如果喊小妖精的名字,小妖精會自卑的跑開。她說,當妳知道妳的對手是誰,妳的對手就會逃跑。經過半年的手術和化療,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套用壹句閩南話“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醫生對抗體內的疾病,病人聽話就好。她描述說,生病的時候,她像個孩子壹樣,抱著壹個熊寶寶木偶和壹些書去醫院,其他的都是醫生給她擺好的。張曉風在三地享有盛名,尤其擅長散文。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盡頭》獲得中山文學散文獎,奠定了她在文壇才女的地位。她的最新散文集是《所有的明星都到了》。除了他的作品,66歲的張曉風已經在大學任教超過30年,並於去年6月退休。目前仍在陽明大學教授“中西文學中的生與死”兩門課程。她告訴記者,這是實現了壹個夙願。自從1975年她從中文系教授轉為醫學院教授後,她就有意識地對醫學生的人文方向產生了壹種責任感。張曉風感慨地說,很多人都思考過疾病和人生。這次經歷之後,她自覺面對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話,就是對身邊的人說:“謝謝,對不起,我愛妳。”張曉風,江蘇銅山人,寫劇本、散文、隨筆,當選臺灣省十大傑出女青年。著名作家余光中稱贊張曉風是壹支“既漂亮又豪華的智能筆”。“這支筆既能描寫景物,又能敘述事物,還能傳達人的思想。提拔是豪邁,打壓是細膩”。近年來,投身於環境保護運動,呼籲溫。[1]經典精選作品
編輯這篇人物專訪。
昨天17,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張曉風踏上了鼓浪嶼。她說,她和另外兩位女詩人是代表席慕蓉等臺灣省女詩人來參加2007鼓浪嶼詩歌節的。
女人和詩歌
記者:這次詩歌節的主題是“女性與詩歌”。作為壹個有幾十年詩歌經驗的女詩人,妳的女性身份對寫詩有什麽影響?張曉風:女性在語言方面有天然優勢。女性更願意使用語言,比如和人聊天,善於用語言表達感情,這對寫詩很有幫助。現在的年輕女性不愛用語言,連“是”這樣的詞都懶。他們更喜歡用視覺,比如長時間盯著電腦或者電視,電視的語言很差。事實上,經常使用語言對寫詩很有幫助。記者:寫詩往往受年齡限制,但妳還在寫詩。妳是如何保持創造力的?張曉風:我認為詩歌可以持續壹生。我壹直在寫。保持寫詩的能力有兩點。壹個是有話要說,對事物的觀察要用心,壹個是有文字表達能力,瞬間把經驗串起來,迅速下結論。
林語堂研究
記者:林語堂曾經在妳們腳下的這個島上住過,廖家別墅離妳們不遠。作為臺北林語堂故居管理委員會成員,如何紀念這位文學大師?張曉風:除了討論林語堂的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從更多的細微之處入手,讓大家真正感受林語堂。比如,為了感受林語堂小時候在漳州的平靜生活,我們在清明節組織了壹次潤餅晚會(潤餅就是春卷,記者註),大家壹起動手做蛋糕。後來我們特意派人去漳州了解了幾種潤餅的方法,等回到臺灣省再給大家介紹。記者:從妳的角度來看,這位文學大師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麽?張曉風:幽默!他的幽默在那種環境下是孤獨的,似乎不太合適。其實在我看來,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應該幽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是盟軍的領導人。他說:“酒店不關門我是不會走的。”意思是只有失敗了才退出。妳看,他的幽默會讓妳在失敗中不氣餒。人不應該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這對創作和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關於家鄉
記者:看人生經歷總有壹種流浪的感覺。我聽說妳出生在去抗日戰爭的路上。能說說妳去臺灣省之前的經歷嗎?張曉風:我的祖籍是江蘇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華。的確,我出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遷徙途中。我剛出生,對金華沒有印象。但後來知道金華是李清照生活過的地方,覺得很榮幸。我和李清照在同壹個城市。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詩,這也是壹種緣分。抗日戰爭爆發後,我們家搬到了重慶。其實對重慶沒什麽印象,因為那時候太年輕了。我後來真正記住的第壹個城市是南京。這個城市我很多年都忘不了,直到現在。廈門還是給我臺灣省的家的感覺。吃、住、行沒有區別。真是太好了。記者:但是妳的話讓我感受到的不是滄桑而是從容。故鄉和文字的存在是否給了妳歸屬感?張曉風:我有漂泊的命運,卻意外地在壹個小島上生活了很長時間。我的身體在臺灣省長大,但我的心似乎與歷史上的中國相連。無論我去南京還是Xi,我認為南京是我心中的故鄉。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文學先輩隨時都會跑出來和妳見面,所以他們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精神上和傳統有聯系。[2]
編輯此段落的人物評價
早在1977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臺灣評論界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作家”,評價她“如太陽般熾熱,如霜雪般純凈”。每壹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壹個字都可以說是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妳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手腕上有風暴的“滴水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