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春聯又叫“門當戶對”、“春貼”、“對聯”、“對聯”。他們用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節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幾副紅色春聯貼在門上。壹副春聯就像是家家戶戶對春天發出的邀請,又像是春天給家家戶戶發出的喜帖。既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願景和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而且從風格各異、內容豐富的對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淳樸的鄉風和濃郁的年味,感受到春節的歡樂,這是壹個萬家團圓、和諧美好、喜氣洋洋的節日。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世隋集》中記載:“春聯也符濤。”當時,“符濤”是壹個長方形的紅木板,掛在大門兩側,上面寫著“申屠”和“雷宇”的名字,以辟邪。
五代十國時期,有人在宮廷桃符上寫對聯。據《宋書·蜀家史》記載,後蜀的壹代宗師孟昶,曾在紅木板上題詩壹首,作者是學士辛。“以其非工,假意寫雲:‘新春余慶來,長慶佳節’”,這是中國國有文字記載的第壹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還叫“符濤”,王安石的詩裏有壹句“千戶總換新桃換舊桃”。後來由於紙的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桃木板變為紙,稱為“春貼”,這就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壹詞出現於明朝初年。春聯的流行盛行於明代。據《毛雲樓雜記》記載:“春聯始於明太祖。帝都金陵在除夕夜突然頒布法令,官員和學者的門上必須加貼壹對春聯。毛偉走出視野,以為自己在笑。”據說有壹年除夕前,他頒布了壹道聖旨,要求金陵家家戶戶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迎接春節的到來。大年初壹早上,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戶檢查春聯。每當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都很開心,贊不絕口。朱元璋在視察時看到壹家不貼春聯,非常生氣。他問為什麽。侍從回答說:“這是壹個從事殺豬切豬的師傅。他過年特別忙,還沒來得及請人寫信。”朱元璋命人帶上筆墨紙硯,為這壹家人寫了壹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寫完後,我會繼續巡邏。過了壹段時間,朱元璋巡宮回宮時,又路過這裏。他看到屠夫家還沒貼他寫的春聯,就問怎麽回事。主人畢恭畢敬地回答:“這副春聯是皇帝親筆寫的。我們高掛中堂,每天都要燒香。”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侍從給這家人三十兩銀子。此外,他還為王公大臣寫春聯,並把春聯送給中山王徐達,內容如下:“破蠻夷,功德古今第壹;妳出去了,就天下無雙了。”送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無雙,漢源文章第壹。”可見,“春聯”的命名和推廣是由於皇帝的親自實踐、文人的喜愛和群眾的流傳,春聯已作為習俗流傳下來。